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的创造力发展的成因与建构分析
人的创造力发展的成因与建构分析摘要: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高科技越来越被关注,竞争也越来越大,现在的社会是知识文化科技创新的时代,如果想庸庸碌碌地机械化工作,那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当今的社会是具有创造性人才发挥其创造性的舞台,需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有所作为。创造性,也具有社会性,所以创造力的发挥,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研究众多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有利于系统化地对人们起到教育作用,促进社会中个体的创造力的发挥,以及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民族的创造力的发挥。本文从分析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入手,进而探讨创造力发展的建构分析,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关键字:创造力原因建构正文:一、创造力的含义创造力是一个非常复杂、颇有争议的概念。在众多研究者中有人强调主观创新,有人强调创造的目的性,有人侧重创造过程,有人侧重创造的结果。有些学者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1采用这一定义的理由有二:一是个人的创造力通常是通过进行创造活动产生创造产品体现出来的,因此,根据产品来判定是否具有创造力是合理的;二是产品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把握,根据产品或成果来判定创造力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但是,还有学者提出有没有创造力和有没有创造性产品不是一回事。以创造性的产品判定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可行的,但不能肯定尚没有创造性产品的人就一定不具备创造力。因为具有创造力不一定能保证产生出创造性产品来,创造性产品的产生除了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外,还需要相关的知识、技能、机遇和环境条件等。由此可知,创造力有潜在和显现的两种状态。创造力的潜在状态是指创造力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它从主体角度提供并保证产生出创造1注: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页。性产品的可能性。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些学者又把创造力定义为:“在特定目的和条件下,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2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所谓创造力,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技能。正因为有了具备从事发明创造才能的人,才造就了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时代。二、创造力发展的意义(一)对个体而言。人的创造力是人的最重要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创造力就象树的根部一样,是生长发育的根本。面临着21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世界已经步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培养个体的创造力,为今后适应、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为进行终身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具有新的意义。(二)对企业而言。“创造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而创新能力是企业进步的关键。的确,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创造力”,充分尊重和释放全体员工的“创造力”,企业的“创造力”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的创新力就能得到提升,而拥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三)对社会而言。创造力培养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是确保社会正常运转、应对社会矛盾凸显期挑战、完成日益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的迫切需要。努力加强和创早力的发展和培养,有利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四)对国家而言。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提醒全国人民,并且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这一思想提出了十分重要的任务,指出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只是针对少数科学技术人员,只有树立起全民族的创新意识,使全民族的创新能力2注: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页。3注:江泽民:《在接见出席中科院第九次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与外籍院士时的讲话》,《文汇报》1998年8月11日1版。都得到培养与提高,并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显示出来,构成强大的合力,并进而形成传统,才能构建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源泉与物质力量,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迎接国际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的挑战,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三、影响创造力发展的成因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包括: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和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文化传统、教育制度、家庭因素和行政制度。(一)个体因素。1、知识基础。知识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在人们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同时高创造力又能改造、加工、联想各种知识,使之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知识。如威斯伯格和希克森特米哈伊等人对几个需要创造性的领域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达到专家级水平所应遵循的“十年定律”4的观点,即从接触某领域到第一件有意义的作品问世,个体要投入大约十年的时间,并由此间接说明要有所创造就要掌握该领域的大量知识。2、智力水平。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中等的正相关,即高创造力的人至少拥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但高智力的人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高可低,但低智力的人其创造力一定低。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心理特性或个性特点,而创造力则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创造力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智力,它与智力本质上是相同的;二是创造性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智力发达与否的根本标准。53、人格特征。许多研究表明,高创造力的人与一般人相比有着独特的人格特征,且这种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高创造力人群中具有共性。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我们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1)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4注:张庆林,RobertJ.:《创造性研究手册》,248~249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5注:朱智贤:《儿童心理学问题》,63~6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求知欲,愿意尝试困难复杂的学习任务;(2)独立性强,思维方式带有独创性和自由性,很少依附于权威;(3)喜欢质疑,经常对教师给出的答案进行提问,不会人云亦云;(4)对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有足够的自信,不轻易受他人影响,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一旦确定目标则不达目的誓不罢休;(5)对于各种情境能灵活应对,富有幽默感和洞察力。当然,对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还并无定论,因此,教师可以在掌握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进行仔细的观察,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性。4、心理因素。(1)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受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保持与众人一致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的影响会使个体在认识上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在行动上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人云亦云。因此,从众性强的人,在认识方面表现为思维范围窄,思维深度浅,思维不灵活,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意识淡薄,创造动机抵,创造力差;在情感体验方面,表现为缺乏自信心,自卑,内心焦虑紧张。(2)强烈或持续的心理波动。心理波动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人情绪不稳,并引发头痛、心悸、失眠等生理反应,降低人的工作能力,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发挥,甚至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二)社会环境因素。1、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历史构成的,是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传统是历史又是现实,它是历史在现实中的沉积,它以一种强大力量作用于现实和未来,现实的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影响着青年一代创造力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批评,并指出传统文化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政治哲学,窒息了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先导,而自西汉董仲舒以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就成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思想,因循守旧成了人们言行的典范。这种陈腐的哲学思想、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和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严重地阻碍着一个民族创造力的发展。半个世纪以来这些观念已经受到严厉的批判,但是经过上千年的沉积,它的消极影响仍然不可低估。(2)平均主义和中庸思想扼杀了个体创造动机。在长期落后的小农经济中,“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平均主义、中庸之道的民族意识成为一个心理定势,压制着拔尖人材的成长,在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谁都不敢超出别人。平均主义的观念、中庸的意识不鼓励通过个人的奋斗超过别人,而是怂恿落后者去压制掠夺拔尖者。久之,人们求异思维的能力钝化了,个体创造的动机被扼杀了,而这两者恰恰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3)忽视个性的文化取向妨碍了独立性人格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侧重群体的发展,忽视个性。重视人的群体性和共性的培养,要求人们把群体价值置于个体价值之上,迫使个体的需要服从于群体和社会的需要,以共性来铸造个性。它过分地贬低了个体的价值,使人丧失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妨碍了个性的自由与多样化的发展。而自主性和独立性、个性自由和多样化的发展恰恰是个体的创造力发展的基础。2、教育制度。如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人才的竞争,能否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关系到民族的兴旺与国家的昌盛。学校制度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能够保障学校教育中知识传授的高效性。学校制度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阻碍则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学生探索范围的限制、向学生传递权威观念和维护群体生活的组织形式等。当前我国的学校制度则主要产生了负面效应、造成了压制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效果:在强制力方面,我国学校制度高度的强制力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广度方面,我国学校制度不断扩大的影响范围过多地干预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执行方式方面,我国学校制度僵化的制度要求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我国学校制度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阻碍导致了我国中小学生创造力的缺乏,主要表现为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的缺乏、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的缺乏、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的缺乏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缺乏等方面。而中小学生创造力的缺乏则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不仅制约了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而且危害了国民个体的竞争力、不利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妨碍了个体实现自由。3、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人们的启蒙教育就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有个词语叫“先入为主”,它预示了家庭对于一个人性格和能力养成的重要性。拥有科学教育方法的父母和方法错误的父母,开明的家庭和愚昧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建立孩子自信心”这个问题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父母还未自觉地对孩子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受到传统“家长制”的影响,为数不少的中国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是积极地发现孩子的优点、重视他们的进步,而是处处挑剔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而大加批评。孰不知,正是在这种动辄的斥责声中,使孩子丧失了发展创造力的勇气。4、行政制度。中国自然科学奖曾经连续4届一等奖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曾经连续6年空缺。这说明国内的科学研究缺少原始创新,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发现。这中间的问题很多,归纳下来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科技管理的行政化问题。政府对科技的管理体制基本是用各种计划,从最上游的基础研究如973计划到863高技术发展计划,到下游的“星火计划”,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操纵能力空前提高,但管理手段非常传统,计划色彩相当浓厚,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立项-申请-研究-报奖-评奖”这样一个过程。还有就是科技管理的行政化,决定了人才的评价、选拔、流动都被一些行政人员把持,科研机构普通的行政人员,应该是给专业人员做辅助工作的,却常常能领导和指挥专家。各机构内部的财务人员,本来只是执行专业领导决策的,却审批甚至决定专业部门的一些具体项目经费。财务人员对科技经费的影响,就变成了对科技方向的影响。世界上没有任何重大发明
本文标题:人的创造力发展的成因与建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7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