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海南海洋旅游与邮轮旅游专题研究-徐保金
PART1背景研判一、海洋文明与海洋旅游二、国家南海战略与海洋旅游三、海南国际旅游岛与海洋旅游四、海南旅游产品升级与海洋旅游PART2发展海洋旅游条件评析一、资源条件二、市场条件三、产业条件四、社会条件五、SWOT分析PART3发展布局一、定位目标二、空间布局三、重点区域四、发展战略PART4海洋旅游产品规划一、滨海旅游产品规划二、邮轮旅游产品规划三、低空旅游产品规划四、游艇旅游产品规划五、海上运动旅游产品规划六、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七、海洋旅游产品谱系PART5引擎项目规划一、三亚邮轮母港综合体二、国家椰树海岸度假带三、三沙国家海洋公园四、海上邮轮旅游PART6保障体系规划一、海上交通规划二、营销宣传体系三、安全救援体系四、政策保障体系五、智慧旅游保障海南海洋旅游与邮轮旅游专题研究目录背景研判01一、海洋文明和海洋旅游(一)中国海洋文明历史脉络上古时期的中国海洋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既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根据我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我国拥有47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7600个大小岛屿。从远古时期,先民就开始从事各种海上活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已出土不少磨有小孔的海蛎壳,可见当时的山顶洞人可能就与海滨地区有所往来。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盛世之一,农业、手工业生产力水平都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对外交往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此时,不仅在西北陆路出现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陆的繁忙的“丝绸之路”,而且在东南海上也出现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开放的唐朝海外贸易广州成为唐代最重要的海外贸易商港。中国商船大都由广州出发,赴南海和印度洋一带从事海外贸易。据记载,当时广州约有25万居民,其中有一万多外国人。在广州的阿拉伯人有自己的清真寺,还有自己的教长。这使人联想到,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就曾遣其母舅苏哈白赛来中国贸易,死后就葬在广州,即今广州北门外的“回回坟”明王朝实行海禁的内外原因与宋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王朝在立国之初便厉行海禁。在洪武年间,每过两三年就颁布一次海禁的诏令。朱元璋对人民的生计所需毫不理会,为切实贯彻海禁政策,他甚至还“禁民入海捕鱼”。并将海岛居民强行迁往大陆,甚至下令“午前迁者为民,午后迁者为军”,即将未能及时迁走的居民发配充军。在惨无人道的迁移令下,成千上万的海岛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朝贡贸易的衰落尽管朝廷禁令屡颁,严禁私人出海贸易,但因海外贸易利润高,故私人出海贸易仍在暗中顽强进行。诚如徐光启所言:“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私人海外贸易在明初即一直存在,到成化、弘治时则更为常见,“濒海大姓私造海舰,岁出诸番市易。”在正德、嘉靖年间,私人海外贸易更出现了不可阻遏的之势。“所在联结为寇,溃裂以出。”愚蠢虚荣的朝贡贸易外国贡品多是供玩赏的珍禽异兽,于国计民生没什么益处。朝鲜居然在两个月内连续三次进贡的都是鸟,还寄望能得到厚赏。而忽鲁谟斯国则每年都进献狮子、长颈鹿。这些东西价值不高,对国计民生毫无用处。而中国用于赏赐的则主要是丝织品、瓷器、银等物。拿这些有用之财换取那些无用之物,显然对国家经济不利。一个大臣就上表说:“以彼无用之物,易此有用之财……臣等窃为朝廷惜之。”中华文明中不乏海洋基因,只是长期被大陆基因所抑制。海洋在“重陆轻海”的农耕社会只是一道天然的安全屏障而已。唐代诗仙李白感慨“日出东方限,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合安在哉?”的确,海洋带来的是陌生、恐惧而非发展的机遇,这使中华文明的兴盛长期以来局限于大陆。“海上中国”的崛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检验。“海上中国”的崛起发生在“四个现代化”大体完成之际。工业化向海洋方向寻找出路,标志着海洋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海洋时代2.0或曰“深海时代”,是“海上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逾4.5万亿元,GDP近一成来自海洋,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上中国”的崛起初见端倪,但还任重道远。中国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万多公里的岛屿海岸线,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中国应该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但今天的国人对海洋世界仍十分陌生,很多国人清晰地记忆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却轻视了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忽视了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当然,“海上中国”的崛起,不只是在于有形的海,更在于无形的海洋文化。所幸的是,海上文明从商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之际,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华文明走向海洋,不仅要重塑中华文明,而且要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实现内陆文明、海洋文明的对接和东西方文明的和谐。(三)中国海洋文明的路径选择欧洲文明起源于岛屿和半岛,而中华文明生长于内陆。经历地理大发现后的欧洲殖民扩张,欧洲文明的海洋特性日益明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不同的海洋观铸就了中欧不同的文明观。欧洲的海洋文明,更多的显现在海洋商业文明方面。通过商业文明的先发优势与海缘之便利,将海洋文明扩张至全球,创造了“欧洲中心论”的神话。开放而不包容、对内多元与对外“普世”的双重标准、进取与破坏相伴生,是欧洲海洋文明的三大“原罪”,亦为海殇之肇因。在海洋是地球的“血管”的年代,欧洲海洋文明通过商品输出、资源掠夺,尤其是通过掌控海权而将世界很多地区纳入其文明体系。但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海洋作为攫取财富的载体功能和文明辐射作用下降,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欧洲海洋文明的衰落。欧洲海洋文明的命运,无疑是我们建设海洋强国、复兴海洋文明的绝好教材——简单地通过争海权、扩军备、走出去,难以实现全面海洋文明的进步。中国的海洋文明,应当在借鉴欧洲所长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既包容西方又超越西方,为人类海洋文明开创新的时代。具体来说,中国的海洋文明核心主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包容。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美两国共同发展;东(黄)海足够大,可容纳中日共同发展;南海足够大,可容纳中国—东盟共同发展。二是合作。各国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开发海洋资源,共享国际航道安全,维护海上贸易秩序。对于有争议的海域、岛屿或岛礁,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妥善处理。三是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71%被海洋所覆盖,原本一体,必须得到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善待海洋,海洋才能善待人类。人类的可持续必须兼顾陆地和海洋,绝不能在陆地可持续发展岌岌可危时再去威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走向海洋的中国,没有跨海越洋去殖民他国的包袱,完全可能后来居上,以自身的海洋强国梦实现人类新型海洋文明观,唱响和平、合作、友谊、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四)中国发展海洋旅游的战略意义——发展我国的海洋旅游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我国海洋旅游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我国的滨海地带和领海,从长远考虑,还需要走出去,到邻近海域进而漂洋跨海发展旅游。例如发展我国的近海旅游,就可以在领海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跨海旅游活动,通过海洋旅游与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海滨地带相联系,从而推进东北亚、东南亚海上旅游圈的形成,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或化解地区间的有关纠纷,促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国大陆与台湾之间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缓解两地矛盾的举措,就是明显的例证。——发展我国的海洋旅游,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林越英在《中国“新东部”与海洋旅游开发战略》中提到:“2004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全会上,科技界政协委员张登义和王曙光联合发言建议,把我国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作为中国新东部’经济区划进行筹划和部署。”“‘新东部’经济区划的提出,突破了人们以往对中国国土的传统观念”,对于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发展海洋旅游,无疑对我国“新东部”的开发利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一、海洋文明和海洋旅游(二)中国海洋文明内在逻辑二、国家南海战略与海洋旅游一、项目背景三、海南国际旅游岛与海洋旅游南海“亚洲地中海”——海上枢纽,航道要冲四大海洋油气集聚中心之一我国最大的热带渔场中国最大的外海战略地位资源条件南海战略部署的空间重点海南宣示国家主权展现国家实力彰显海洋权益开发南海资源振兴南海经济发展国际旅游助力科教宣传促进文化交流展示国家形象政治经济文化海南国际旅游岛一海两市三区南海旅游海口+三亚海南东部:品牌性、主题性、度假型旅游海岸海南中部:国家生态公园海南西部:以特色探奇观光和海上旅游起步,适时发展康养型度假旅游四、海南旅游产品升级与海洋旅游单一滨海旅游资源型旅游产品观光游览——单次消费综合性体验——重复购买体验型旅游产品多元化海洋旅游依靠观光游览的单次消费所带来的门票收入,经济效益有限强调旅游的综合性体验,吸引游客对产品的重复购买,市场潜力巨大主要以单一的景点为主,空间上成点状分布,吸引力有限且不持久以销售资源型旅游产品为主,与资源相似景区的竞争激烈。游客体验单一,难以制造特色化卖点以资源型旅游产品为基础发展体验型旅游产品,给游客多元化的体验享受,持续激发区域活力点线成面,由近及远。打造滨海旅游带,突出重点,走向蓝海发展海洋旅游条件评析02(一)椰树海岸等级评价——世界一流度假资源、中国唯一热带度假海岸带资源构成——滨海沙滩、海湾、半岛资源特色——优越的气候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配套设施开发方向——拥有优质度假资源的滨海地区集中力量开发旅游海岸,可以实现滨海资源的生态型、高效型和品牌是开发。在亚洲,旅游海岸尚属空白,中国海南岛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其东部海岸,集中了世界一流旅游海岸应有的条件,可以建设成以高雅时尚为特色、以度假品牌为主的旅游海岸,完全有条件开发同法国“蓝色海岸”、西班牙“太阳海岸”、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相媲美,甚至更具魅力的旅游海岸,打造中国旅游海岸的品牌——“中国椰树海岸”。•一、资源条件海湾资源概况表名称特色与概况亚龙湾“天下第一湾”,风景如画三亚湾银色海滩,绵延不尽海棠湾远离喧嚣,静谧幽美;水系生态独特大东海冬泳胜地,气候宜人香水湾空气清新,山青水碧石梅湾原始南国景观;青皮林绵延高隆湾“天然泳场”东寨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棋子湾浑然天成,景奇景美半岛资源概况表名称特色与概况盈滨半岛天然大浴场;新的旅游艇及海上赛艇基地神州半岛田园景色;阳光型半岛鹿回头半岛冬季避寒度假胜地玉带滩半岛分隔海、河最窄的沙滩半岛——吉尼斯之最(二)热带海岛•一、资源条件等级评价——世界一流度假资源、中国热带观光岛屿群资源构成——南海诸岛、南湾猴岛、蜈支洲岛、分界洲岛、大洲岛资源特色——优越的气候条件;独特的热带风光;原始的生态环境开发方向——利用海岛的独特吸引力,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海南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按照“一岛一主题”的模式差异化打造每个岛屿,构建一批海岛观光、海岛度假、海岛探险等特色海洋旅游产品,同时有效组织近海岛屿的旅游航线,以旅游提升近海岛屿的经济活力。充分研究马尔代夫、普吉岛、巴厘岛等世界著名海岛旅游目的地,借鉴“马尔代夫海岛开发模式”,结合当地实际,主要采取的开发模式为公开拍卖、租赁;规划先行;重视生态;差异化开发;基础设施先行发展。海岛资源概况表名称特色与概况南海诸岛热带海岛风光南湾猴岛世界上唯一的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区蜈支洲岛最佳潜水观光胜地分界洲岛景色优美奇特,自然环境原始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三)海峡与港湾•一、资源条件等级评价——中国特色海峡/港湾旅游区资源构成——琼州海峡、文昌清澜湾、陵水新村港、洋浦港资源特色——独特的海港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发方向——根据每个海峡和港湾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开发,以不干扰港湾正常的产业发展为前提,进行配套旅游设施的修建,开展港湾特色主题游。将港湾的产业文化、自然环境与旅游结合在一起,以观光式旅游为主,进行浅层次的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鉴于海南港湾目前的旅游业基础不是很牢固,产业配套也不完善,应该将这些新兴旅游项目与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旅游产品进行联动开发,如将港湾旅游线路嵌入到传统的滨海度假休闲游或滨海文
本文标题:海南海洋旅游与邮轮旅游专题研究-徐保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