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渔农业农业香港的土地大多是陡峭的山坡,只有60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来耕种。农场面积一般较细小,主要生产叶菜、猪或家禽。消耗量:在2008年,本港七百多万人每日消耗的新鲜粮食,数量大约如下:915公吨米、1790公吨蔬菜、4320只猪、78头牛及51公吨家禽。这些新鲜粮食大多是由外地输入,但本港农民亦供应各类农产品,以满足部分需求。本地生产:2008年,本港农产品的总值达6.87亿元。本地农场的生产可供应本港蔬菜需求量的3%、家禽的46%及猪只的7%。本港生产的粮食,旨在补充不足,而非用来与市场的主要供应来源地竞争。因此,本港着重于出产高价及新鲜的食物。主要农作物:2008年,本港农作物的生产总值达2.64亿元,其中蔬菜及花卉约占95%,产值为2.5亿元。全年都可种植的蔬菜主要有白菜、菜心、生菜、芥兰、萝卜、芥菜、葱和韭菜等。在较凉季节生产的蔬菜包括菠菜、西洋菜和枸杞。夏季出产豆角、通菜、苋菜、青瓜及其他瓜类;冬季则出产种类繁多的温带蔬菜,包括番茄、甜椒、椰菜花、甘笋及芹菜。近年花卉种植备受重视,其中剑兰、百合和菊花是冬季生产的花卉;夏季则出产姜花和莲花;而桃花是特别为农历新年而培植的。各类水果多种植于山麓,主要种类有荔枝、龙眼、黄皮、本地柠檬、橙、橘、番石榴、木瓜和香蕉。畜牧:截至2009年6月底,本地共有43个猪场及30个家禽农场,2009年上半年本地猪只及家禽业(包括鸡蛋)的产量总值分别为7,700万元及8,500万元。为减轻饲养禽畜带来的公共卫生及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分别在2005年及2006年推出「家禽农场自愿退还牌照计划」及「养猪场自愿退还牌照计划」,并在2008年推出「家禽农场结业特惠补助金计划」。这些计划鼓励禽畜饲养者自愿退还其禽畜饲养牌照及终止其农场运作,以换取获发放特惠金。截至2009年6月底,已有162个家禽农场及222个猪场在这些计划下退还饲养禽畜牌照。本港现有一所仍然运作的乳牛房,成年牛只总数在30头以下。农业发展: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及与该署有密切关系的统营处,向农民提供基础设施及技术支援服务。该署的农作物专家在上水的实验农场进行实验,研究病虫害防治、作物护理及土壤管理等问题,同时亦专题探讨作物生产技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及经济效益。农民可透过该署的辅导服务,取得上述研究的结果。农业辅导的目的,是透过推介全新及较佳的农产品种及生产技术,辅以足够信贷支持及高效率、有秩序的销售服务,协助农民改善生产力。现时渔护署正向本地农场推介环控温室及有机耕作科技。广为接受的新农产品种有:超甜粟米、玉芥兰、网纹甜瓜、草莓及白玉苦瓜。2008年,渔护署向农民贷出款额508万元。截至2008年12月31日止,由该署管理的三项贷款基金,合共贷出款项5.76亿元予农民作农场生产及发展用途。农业发展工作亦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农地复耕和农场管理问题的研究。基础建设的工作集中于维修及改善共用的灌溉和排水设施。渔护署自1994年起推行「信誉农场计划」,以保护环境及保障消费者免受残余农药威胁。所有信誉农场的农药使用情况均受严密监察,产品须通过残余农药的测试,才可经由信誉零售点出售。截至2008年年底,已有250个香港及内地的农场被确认信誉资格,每日供应信誉蔬菜逾72公吨。渔护署自2000年12月起向本地有机农友提供技术支援服务,介绍有机生产的原则和要求,协助农友解决综合病虫防治、园艺技术和土壤管理等有关问题。截至2008年年底,已有123个农场参与有关计划,平均每天生产有机蔬菜4公吨。渔护署自2006年7月起推行「本地菜场自愿登记计划」,截至2008年12月31日,已登记的菜场为1992个。署方向已登记的农友提供技术协助及各项农业服务,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优良技术及产品质素的意识。为遵守环境保护法例,所有禽畜农场必须申领牌照及设置合适的禽畜废料处理设施。对于间有发生的口蹄病及猪瘟,当局采用疫苗注射法加以控制。渔护署亦提供兽医服务,以追查及对抗所有主要的牲畜疾病。渔业本港的捕捞及养殖渔业,对维持供应鲜鱼予本地消费者有重要的贡献。捕捞及海鱼养殖的总产量约相等于全港海产消耗量的22%,而鱼塘出产的淡水鱼,则约占淡水鱼消耗量的5%。捕捞渔业:香港现有大小渔船约3750艘,差不多全部是机动渔船。船身长度超逾15米的渔船约占34%,主要是在香港水域以外、南中国海北部大陆架一带从事捕鱼的拖网渔船、钓艇及刺网渔船。余下66%的渔船,主要为在本港沿岸水域作业的刺网渔船、钓艇、围网渔船及浸笼渔船。2008年,估计渔获约为15.8万公吨,总值18亿元。主要的捕捞品种是牙带、䱛鱼、红衫、木棉、马头及池鱼。水产养殖业:本港的鱼塘,面积共有1160公顷,主要位于新界西北地区。大部分鱼塘均养殖鲤科鱼(大头鱼、鳊鱼、鲤鱼及鲩鱼),并混合福寿鱼或乌头一并养殖。其他养殖的品种包括鱼和金鼓等。2008年,塘鱼的总产量为2266公吨,价值4100万元。现时约有1050个海鱼养殖户,在全港26个根据《海鱼养殖条例》指定的鱼类养殖区经营海鱼养殖业。常见的养殖品种包括青斑、芝麻斑、火点、红、鱼仲和黄䱽。2008年,海鱼养殖的总产量为1370公吨,价值8200万元。发展与服务:为促进本地渔业持续发展和存护本港海域的渔业资源,渔护署继续推行多项渔业存护及管理措施。除了加强执法行动打击破坏性捕鱼活动外,该署在香港水域一共敷设了668座人工鱼礁,体积合计179000立方米,以增加渔业资源。水底监察结果显示,在人工鱼礁栖息的鱼类品种和数目,都比附近的天然生境为多。现时有超过220种鱼类在人工鱼礁内觅食、栖息、产卵和育苗,当中包括多种高价品种的鱼类如石斑、鱼、鲷鱼和细鳞等。渔护署亦继续透过技术支援、培训、联络服务及信贷安排,加强协助捕捞业界转型至其他可持续发展的渔业或相关行业。为了纾缓渔业人手不足的问题,渔护署继续实施「内地过港渔工计划」,容许内地渔工进入香港协助渔船船东在鱼类批发市场卸下渔获。2008年,渔护署共发出了约4800个内地渔工配额给约1000艘船只的船主。渔护署继续推行自愿性的「优质养鱼场」计划,协助促进本地水产养鱼场的环境卫生及养鱼的质素。参加计划的养鱼场须实施一套良好水产养殖方法,而养鱼出售前必须通过品质保证测试,包括检验养鱼体内的残余药物及重金属水平,以确保养鱼符合食物安全标准。所有获计划认证的养鱼身上均打上「优质养鱼场」品牌的标签,以便市民识别。目前约有80个养鱼场成功登记为「优质养鱼场」。渔护署进行水产养殖研究,并提供技术支援服务,以发展更具效率的养鱼方法和经改良的饲养技术。为改善鱼类健康和减少污染,渔护署继续致力推广合适的人工饲料配方,以取代海鱼养殖业传统所用的杂鱼。为了提供更多养殖鱼类品种的选择,该署对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进行试验,并将可行的养殖技术介绍给养鱼户。继引入宝石鱼在本地养殖后,渔护署已成功透过孵化入口的宝石鱼受精卵生产及人功诱产培育鱼苗,以进一步减低鱼苗成本及提供稳定的供应量。为鼓励养鱼户参与发展本地鱼苗生产,渔护署于2008年在打鼓岭设立实验鱼苗孵化场,并联同「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络」举办工作坊,协助本地养鱼户掌握鱼苗生产的技术知识。为协助养鱼户尽量减少因鱼类疾病造成的损失,渔护署现正推行鱼类健康管理计划。根据这项计划,渔护署的人员定期巡视养鱼场,以便及早察觉鱼类疾病和训练养鱼户采取防治鱼类疾病的措施,并于察觉鱼类疾病时,向有关养鱼场提供鱼类疾病诊断服务。渔护署于2008年开展了一项新的「良好水产养殖管理计划」,以提升本地养鱼场的管理水平。按照这项计划,渔护署派员定期探访养鱼户及检测养鱼场的水质及鱼类样本,监察养鱼场及养鱼的情况,并透过讲座、实地示范和派发单张,向养鱼户推介新养殖技术和良好管理方法。渔护署亦继续实施红潮报告网络和主动监察浮游植物计划,以及早向养鱼户发出红潮警告,尽量减少养鱼业因红潮而蒙受的损失。在2008年,香港水域内录得15宗红潮事件,这些红潮均没有引致海鱼死亡。渔护署继续管理各项贷款基金,为渔民和养鱼户提供渔农业贷款作生产或发展之用。在2008年,该署发放了约850宗贷款,涉及的款项总值8,830万元。渔护署透过管理鱼类统营处,为渔民和鱼商提供有秩序的海鱼批销服务。鱼类统营处是一个非牟利的非政府机构,由统营处处长(现为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执行职权。该处现时经营七个鱼类批发市场,分别位于长沙湾、香港仔、青山、筲箕湾、观塘、大埔和西贡,其经费主要来自提供海鱼批销服务及市场设施所收取的佣金和费用,所得盈余则拨归渔业发展用途,例如向渔民提供低息贷款、改善服务和统营设施,以及为渔民及其子弟提供奖学金等。该处亦透过其销售网络和参加展销会及食品展览,帮助推广本地的渔产品。为应付本地渔业面对的挑战,当局于2006年12月成立「渔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研究香港渔业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方向、可行方案及推行策略。委员会就促进渔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控制捕捞力量、以及保育和增加本地渔业资源方面,拟备了一些初步建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出版渔农自然护理署互联网网址:「香港政府一站通」网站:本文所有资料可随意摘录,无须注明引录来源。2010年1月
本文标题:香港便览-渔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