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简答题和答案
第1页共16页第一章:绪论1、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答:(1)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动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理论任务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提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2、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答:(1)正确处理人际关系(2)有效调整人际关系(3)不断改善人际关系(4)建立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的根本任务(5)纠正畸形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增强群体凝聚力3、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答:(1)一定的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2)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3)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决定的。(4)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4、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答:(1)有利于促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3)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4)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简述莱维特的人际沟通网络模式答: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1)圆形传递:这个模式没有核心,信息传递过程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2)轮式传递:这种沟通模式是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3)链式传递:在这个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4)Y式传递:这个沟通模式的特点是先进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采取轮式传递的交往模式;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应采用圆式传递。2、简述戴维斯所发现的非正式群体的人际交往模式答:戴维斯对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四种交往模式:(1)单线型:单线型的传递方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2)集中型:集中型的传播方式是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这是一种藤工的沟通传递。第2页共16页(3)偶然型:偶然型的传播方式是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人体的交际面有关。(4)流言型:流言型的传播方式是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3、简述人际关系的结构答:一般说来,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1)生活型:以共同生活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2)劳动型:以共同工作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3)休息型:以共同休息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4)学习型:以共同学习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5)活动型:以共同生活动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4、简述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答: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为象征性交往理论。是心理学家米德创立的。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具体地说,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1)它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2)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3)提出一个人际交往的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并由此提出其象征性交往的模式图。5、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答: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三类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如下:(1)包容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们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需要强烈,则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别人交往。(2)控制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如果只有控制需求,感情需求和包容需要,就必然争权夺利,使人厌恶,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3)感情的需求:这种需求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和感情需求强烈,就会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6、简述弗罗姆的期望理论。答: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程度,及其所获得的最终报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从而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其理论要点如下:(1)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期望与行为的效价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2)这个理论认为影响激励的因素除期望值与效价外,还有关联性(指工作绩效和所得报酬之间的关系),报酬、能力和个人选择的特定行为方式等因素。7、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平第3页共16页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亚当斯把人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会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期待公平是个人内部愿望,他人的情况常是个人确定公平标准的依据之一。当个体发现自己付出多获得少,或者获得多付出少时,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紧张感,就会对自己的努力与由此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之比。同其他人的投入与结果之比相等时,就显得公平,否则就不公平。8、简述轮式传递沟通模式及其优缺点。答:这种沟通模式以一个成员或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优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快,领导得能发挥作用,沟通中其成员判断的正确性高。缺点是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因此整个群体士气低。9、简述链式传递沟通模式及其优缺点。答:这种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优点:解决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效能显著,正确性高缺点:成员士气低,成员的反应是被动做出的。10、简述霍妮划分的人际关系类型答:霍妮根据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氢人们相五作用形成的人际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逊顺型。特征是“朝向他人”。这种人在交往中往往被动的。(2)进取型:特征是“对抗他人”。这是一种自人中心主义的表现。(3)分离型:特征是“疏离他人”。这种人往往自命清高,易造空虚、孤独的心境。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简述态度的功能答:态度的功能:(1)顺应功能:社会态度能促使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事物上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人能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去达到自己的目的。(2)认识功能:一般人容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与自己的人际关系。(3)防御功能:态度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能促使个体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4)调节功能: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调节着与他人的交往。2、简述学习理论关于态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要观点答: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等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他们认为态度是有条件反射塑造的。具体地说:(1)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2)由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多半能持续下去,对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3)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其他人行为。(4)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态度的情绪联系。3、简述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答: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下列几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1)个体的需要。态度是在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2)个体的经验。态度是在社会生活经验逐步积累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是其重要的源泉。(3)交往的对象、性质。态度是在与交往对象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交往的性质也影响态度的形成和发展。(4)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活动倾向和态度倾第4页共16页向。4、简述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答: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个体而言,可以把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看成是个体社会变化的过程,即个体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两步来实现的。(1)内化。人们接受社会的行为规范而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内在尺度,用这个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尽量与社会保持一致,与大多数人形成共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内化多属态度的认知部分,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部心理基础。(2)同化。在交往中人们总是以其他社会角色的态度、意见、观点、行为作为参照系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化多属于态度的情感成分,它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直接推动力。5、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答: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1)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2)这个理论认为,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3)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个体一般采取自我辩护的过程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具体方法是: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4)当人们面临多种可能选择时,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要减少这种不协调,可以采取重新评价选择对象的方法。(如减少未中选对象的吸引力,增加中选对象的吸引力,于是可以得到一种心理平衡)6、简述态度转变的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答:强化理论是心理学家霍夫兰德和凯莱在1953年根据行为主义观点提出的态度转变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度就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态度更趋向于接近或回避一个确定的人、物、群体或观点等。在一定条件下,劝导性沟通可以诱使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改变就像改变行驶习惯一样,其中必定有某种强化因素参与其中,通常采取报酬、奖赏形式和对于不愉快刺激的回避方式来强化。(2)个体面对的强化物所要求的态度和其本人的态度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这种态度的改变程度依赖于强化物提供的诱因。当诱因的强化大于原有态度的强化时,就会产生态度的转变。在这一方面,大多数人都把社会赞同当作一种强化物来使用。7、如何理解态度的概念?答: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对态度的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2)态度具有对象性(3)态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4)态度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5)态度具有经验性第四章:行动和态度1、简述认知之间的关系答: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间协调和认知失调。第5页共16页(1)认知无关:认知无关描了一个个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人知无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2)认知间协调:如果一个认知能推另一个认知,这两个认知就是协调的。(3)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2、简述认知失调程度的影响因素答: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如你发现自己排队去买一张武打片的票,比你的同学帮你买,上你陪他一起去看失调的程度要大。(2)失调程序随着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如,你买的电影票所在的影院设备很差,而且你买的座位排号也差的时候,失调程度会增加。因此,失调直接与差异性认知数目成正比,认知数目增加,失调程度也增加。(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如,和你一起去看的是你的好朋友,或者这个武打片是很流行的一个大片,那么你的失调程度会减少。这些协调性认知数目越多,失调程度越小。(4)失调程序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有一些认知很重要,如,明天如果要考试,还有好几章内容安排在晚
本文标题: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简答题和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8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