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一、比较文学的概念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2.1浓厚的宗教色彩2.2艺术特色2.3主题思想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3.1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3.2社会背景3.3宗教信仰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个和94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综上可述,尽管《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存在着文化和宗教的差异,17世纪的英国人民和16世纪的中国人民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强烈的不满,又想通过宗教的形式寄托自己的济世愿望,因此这两部作品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同时,两部作品不管是基督徒还是唐僧师徒,他们的旅途其实都象征着一个人一生的心路历程。所谓的圣城或灵山也就是一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人们应该付出非常人的努力和艰辛。因此这两部作品也就谕示着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只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借用佛教的一句话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两部小说都在宗教的框架中展开故事。《天路历程》按照基督教的“原罪———信主———赎罪———得救———沐恩”思想构思小说:描述基督徒如何背着“原罪”的包袱,走上寻求真理和光明的漫漫历程。先受到“世智先生”等诱惑,直到在“拯救墙”下抱住了十字架,意味着他虔信了基督,“包袱”才终于脱落,走上了赎罪的正路,最终进入了天堂。《西游记》则主要按照佛教的因果报应、苦行得救、普渡众生、修成正果的思想构思小说。唐僧师徒都因前世有过,贬入人间受苦。而一旦他们认定了西天取经的目标,就得到神佛们无时不在的救助。师徒们的“八十一难”既是苦修苦行的历程,也是他们驱妖除魔、救济众生的功德。两部小说写的都是信徒们如何为追求各自宗教的最高境界———基督教的“天国”和佛教的“西天”———而历尽劫难,最终都实现最高的宗教理想。主人公们都是各自宗教最虔诚执着、百折不挠的信徒。《天路历程》中基督徒历尽恶魔、美色、财富、淫威、自杀、背叛等种种诱惑的考验,向着天国,矢志不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普济众生的英雄,唐僧及其师徒也都是面对“水水山山灾不脱,妖妖怪怪命难逃”的重重磨难,一心西行的信徒。小说的主题显然都在宣扬人类宗教所共有的信条———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虔信主宰,禁欲宽容,都宣扬了各自宗教的万能与至上。作为以宗教为主题的小说,它们都把各自宗教的最高经典《圣经》或佛教有关的典籍作为创作的依据。班扬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和传教士,他一生所受的书本教育主要是从《圣经》中来的,被称为“读一本书的人”(manofonebook)[5],因此,他对《圣经》十分熟悉。《天路历程》第一、二册分别从《圣经》引用了160个和94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小说中无处不在。全书充斥着浓厚的向善宽容、一切荣耀归基督的宗教理念和自律道德、理性严谨的清教思想。吴承恩不是纯粹的佛教徒或道教徒,他带有中国世俗知识分子释、道、儒三教合一的传统思想。因此,《西游记》诸神中,有佛祖如来,菩萨;也有道教玉帝、天王,他们常联合起来,对付孙悟空这样的叛逆者。唐僧既是个“普渡众生”的佛家弟子,又有儒生的懦弱、迂腐无能的特点;孙行者师从祖师,后皈依佛门。小说中的佛教故事、儒学经典、道家谶语俯拾皆是。而师徒四人最后的结局是取得真经(佛教)、长生不老(道教)和继续济世(儒教),带有释、道、儒三者合璧、共享荣耀的色彩。小说努力将忠孝礼义儒家美德、慈悲为怀的佛教教义和纯朴无饰的道教风范融为一体,显然又把佛教奉为最高境界。因此,小说中直接追索佛教经典的细节比比皆是。正如评论家林赛(Linsay)说的“在整个故事中,佛经变得形象生动,犹如《圣经》里的话语。”[6]同时,道家的思想和言辞也无处不在,最典型的是小说以《易经》的理念和意象作为开篇和结尾,道家的阴阳交合与故事的虚实相得益彰。一、浪漫主义色彩的充分表现浪漫主义创作着重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和理想,即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美丑﹑真假﹑善恶的感知和认可,其实质就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作者因不愿直面丑恶的现实﹑剖析现实,而只好采用奇特的幻想﹑大胆的夸张﹑奇异的情节等表现方式,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和理想的追求,以图超越现实。从《天路历程》和《西游记》来看,情景﹑情节的奇异性等浪漫主义特征是共同具有的,正是它们不为国度所限,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Theromanticismcreationfocusesontheperformanceofthesubjectivefeelingsoflifeandideal,namelytheperceptionandrecognitionoftherealityoflifeinthebeautyandugliness,trueandfalse,goodandevil,itiswithobvioussubjectivity.Theauthorwasreluctanttoconfronttheuglyrealityandanalyzerealitysotheyhavetousethestrangefantasy,boldexaggeration,strangeplotstyletoshowtheirsenseofrealityandpursuitofidealandalsototranscendthereality.FromThePilgrim'sprogressandJourneytotheWest,wecanknowthatsingularcharacteristicsofromanticismiscommon.Thatcommonthingisthereasonwhythetwoworksaresopopularamongtwonations.《天路历程》故事开头便以梦的形式展开叙述,然后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其中有惊心动魄的决斗,有层出不穷的妖魔鬼怪等等,给人一种奇幻、浪漫的感觉。ThePilgrim'sprogressbeginwiththeformofdreamnarrativethusgivingfullsceneofimaginationoftheauthorandshowingacolorfulpictureforthereader,whichhavethrillingdues,thereemergeinanendlessstreamofdemonsandghostsandsoon,givingapersonakindoffantasyandromanticfeeling.《西游记》情景的幻化完全与神佛妖魔结合起来了。其表现的内容比先前的任何作品更宽阔,更雄奇。《西游记》所虚构的幻景,完全脱离时空的界限,自由驰骋。时光时而眼前,时而倒流;人、神、禽、兽、物其姿态万千,活灵活现;从人神妖魔,到亭台楼阁,无一雷同。如对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描写“:重一万三千五百斤”“,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霎时收了法象,将宝贝还变做个绣花针。”还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哪咤的三头六臂,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等等。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举不胜举。这些虚幻,神奇的幻想,组成了一个绚丽多姿,五光十色,雄奇离异的神魔世界。ScenarioinJourneytothewestisacompletelycombinationoftheunrealimaginationwithdeitiesdemons.Thecontentofitsperformanceismorespaciousandmoregrandlythananypreviousworks.ThefictionalillusioninJourneytotheWestrunsfreecompletelyoutoftheboundariesoftimeandspace.Timeissometimesatpresent,sometimesontheback.Man,god,birds,beastsareintricaciesandlifelike;Fromthegod,evil,persontothepavilions,theyaretotallydifferentwithoutasimilar.SuchasthedescriptionofTheMonkeyKing`sBar,itweightsthirteenthousandfivehundredkilograms,highstensofthousandsmeters.It`sheadlikeMountTaiandit`swaistlikethemajesticmountains.Itcanreachthe33thheavenanddowntotheeighteenlayersofhell.Thebirdsinthesky,theundergroundcreaturesaretoomuchtomention.Thesefantasiesformedacolorful,magnificent,resplendentwithvariegatedcolorationandmyt
本文标题: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9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