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及三种教材的比较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及三种教材的比较Ⅰ教材结构分析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卤素的有关知识;二是氧化还原反应卤素知识:(1)氯气的制法:主要介绍了氯气的生产原理(以氯碱工业为例),对实验室制法(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以“化学史话”的方式给出资料。(2)氯气的性质:介绍了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氯气与金属铁、非金属氢气在点燃条件下的反应,氯气与碱如氢氧化钙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以“活动探究”的形式给出,并根据氯气与水反应的情况,引出了“可逆反应”的概念。(3)溴、碘的提取:通过实验进行海水提出溴和海带等海洋植物中提取碘。同时介绍了溴、碘离子的检验方法。氧化还原反应:从氯气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例子出发,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和实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并介绍了用双线桥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况;在拓展视野中,介绍了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本单元分两部分内容:一是钠、镁及其化合物;二是离子反应钠、镁及其化合物(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介绍了钠的物理性质与重要的化学性质如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等。(2)钠的制法:在拓展视野中介绍了电解氯化钠方法制取金属钠。(3)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介绍了碳酸钠与酸、碱、盐反应的实验,并与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比较;在“拓展视野“栏目中,介绍了“候氏制碱法”(4)镁的提取:介绍了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和重要化学反应;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介绍了镁的重要性质如镁与二氧化碳反应、氮气反应的有关性质。离子反应:由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入,分析得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进一步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Ⅱ专题教学建议下面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概念原理部分教学,分别给出教学建议:1.关于钠、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专设“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来界定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1研读课标、优化整合1.1.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1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2)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程标准没有明确给出和限定要学习这些元素的哪些具体的化合物,是希望给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多一些选择的空间,同时也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与原来高中化学相比,元素化合物内容在覆盖面上与现行课程的差别不大,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化合物知识内容的选取以及处理的深广度等都具有较大的变化,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1.1.2三套必修化学1中相关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比较表1: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分布情况知识内容苏教版人教版鲁科版1、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化学1:专题2:从海水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化学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四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2、钠、镁及其化合物化学1:专题2:从海水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节:几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化学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四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表2: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处理元素具体物质三套教材共有的内容三套教材分别特有的内容苏教版人教版鲁科版钠金属钠物理性质,与水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原子结构,用途,工业制法保存方法-----过氧化钠颜色,状态----------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碳酸钠物理性质,与酸的反应,热稳定性,用途两者性质的比较--------------------碳酸氢钠物理性质,与碱的反应,热稳定性,用途-----------------------氯氯气物理性质,与金属的反应,与氢气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碱的反应,氯气的用途电解氯化钠制得氯气,潮湿的氯气具有漂白性次氯酸------氧化性强,见光分解漂白性,见光分解漂白性溴单质、碘单质------颜色、状态、溶解性、氧化性比较-------颜色、状态、溶解性、氧化性比较从上表可以看出,课标中列出的氯元素和钠元素代表都做到了抓核心、忽略枝节,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处理基本一致。1.1.3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学习了什么相关内容?在知识内容方面,初中化学原大纲和新课标之间有很大的出入,具体如附表所示:附表:由原大纲到新课标的内容变化:删去的内容原大纲要求新课标要求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删去2、“了解”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删去3、“掌握”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删去4、“掌握”H2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删去5、常识性介绍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删去降低要求的内1、“掌握”O2(碳、硫、磷、铁在氧气里的燃烧)和CO2(跟水、石灰水的反应)的化学性质“知道”O2和CO2的主要性质2、“掌握”O2和CO2的实验室制法“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3、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新课标对其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有所体现4、“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的反应)“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5、“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知道”常见的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6、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容7、“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8、“了解”化合价的涵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9、“理解”化学式的涵义,并“掌握”其应用。“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1.2教学设计与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2.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知识教学的影响,随意扩展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在钠与氧气的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钠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体验实验的方法,知道实验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重要性,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不同。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了钠的两种氧化物的对比,尤其是对过氧化钠(与水、酸、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性质进行拓展,这些内容在传统的课程中是关键的知识点,但这与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又如氯气与水的反应,教学中引导对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中的成分和其中含有的离子进行比较,进而要求学生学习次氯酸的化学性质。显然要知道新制氯水中成分问题,必须知道弱电解质和电离平衡的有关知识,而这些知识都在必修2中才学习的。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要解决氯气是否能与水反应,像这样的处理方式在这章节中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再如P38:氯气生产原理----氯碱工业中,教材用“观察与思考”栏目给出的一组实验,只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得出生成的物质,会写化学反应式即可,不必细究为什么会生成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更不能用电解反应式来要求学生掌握。由于知识的深广度发生了变化,知识组织顺序了生了变化,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重新设计相关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的将原有的教学处理进行“搬家”,而要根据现在知识的位置和组织方式,进行新的处理,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1.2.2分析栏目功能,发挥教学价值必修教材设置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性栏目,资料性栏目和工具性栏目,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体会各种栏目的功能和教育价值。看来类似的内容和问题,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会导致功能与定位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以置之不理,也不能将其作为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而又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中的栏目,对不同类型的栏目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学习活动性栏目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学习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给出了教学处理的一种方式。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硬件条件等进行适合的调整和改变,例如对相同的栏目可进行如下不同的处理:表:对栏目进行不同处理的案例栏目处理方式与策略活动探究:氯气能与水方案1:教师设问后,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反应吗?方案2:学生动手按照教材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的反应方案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记录、思考方案2: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思考问题拓展视野:新型灭菌消毒剂---二氧化氯方案1:学习完氯气的性质后,教师在课上进行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含氯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方案2:课下阅读,查找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方案3:教师将其改造成习题,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析二氧化氯的消毒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对这些栏目理解与分析不够深入,对其栏目的功能不太了解,认为栏目中出现的内容都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有的教师无视教材中资料性栏目的存在,仍然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与探究”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综合、分析等方法,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有的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由教师采用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教学。。还有对拓展视野栏目,有些教师当作重点知识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记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效率低下。这样就削弱了栏目的教育价值,甚至产生教学中的错误导向。1.2.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冷漠无奈地学科学的情况,改变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信息的简单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使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看待自然与世界的科学态度,对科学过程、科学活动的实质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对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课程标准将具体的实验内容包括在内容标准中,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实验内容,但是有确切的实验要求。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是学生实验、哪些是演示实验,一般来说,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内容属于学生实验,观察思考的实验内容属于演示实验,但并不是不能改变。教师可根据学校的硬件和教学的情况,改变实验的类型。但是总的原则是,应该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活动。尤其是,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学生的实验活动应该要比以前多。1.2.4“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以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常常是去情景化学的,直接介绍物质的性质,顺带些物质的用途。学生反映化学很枯燥,要记忆大量的化学反应式。通过高中化学1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过程、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改变以往仅仅教给学生“赤裸裸”的化学知识或者说是“纯粹”的化学知识的授课方式。应将“裸露”的知识进行“包装”。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在应用物质性质和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迁移能力有待提高。现在之
本文标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及三种教材的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9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