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仙桃市精英学校秋季学期2011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仙桃市精英学校2011年秋季学期高二期中试卷语文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写答题卡时,请注意将答案组织在相应题号后。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微博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不超过140个字符的片断式言说,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还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崭新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微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一传十,十传百,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然而,微博的意义远不止于“快速”。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传统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在Web2.0时代,我们借用这句话说:“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在微博上,无论你是机构,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平等也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在微博上,一条留言被阅读的次数,决定于发言者被关注的程度。微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听”与“不听”,“听”谁说的权利,全在于每位网民自己手中。诚然,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着吸引更多“粉丝”的天然资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能否取得更多公众的稳定关注,本质上取决于政府的发言质量,是否坦诚,是否贴近,是否有用。“微”是一种琐碎的表达。140个字的容量限制,意味着寥寥数语即可成篇。这使不善言者增添自信,也决定了这个平台拒绝宏大叙事,拒绝长篇大论,拒绝高高在上。对于政府和机构而言,要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就必须抛弃“公文式语言”,适应这种平实的、人性化的交流,精思慎言,依靠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来吸引关注,留住“粉丝”。“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国内某微博的广告语。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当原本需要“仰望”而略显“遥远”的政府机关化身为自己关注的列表中的一个普通的ID,“政府机关”便也具备了如同面对面朋友般的亲近与亲和感。政府微博上,一条条柴米油盐的信息可能显得细微甚至平淡,但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选自2010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微博的本质”的理解,符合作者所要强调的意思的一项是()A.微博是一种琐碎的表达,是有140个字符容量限制的片段式言说。B.微博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特征。C.微博是一种人际交流新模式,以平等的交流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D.微博是一种为人津津乐道的全新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难以比拟。2.下列对文中四句引文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是说传统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点。B.“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是说在微博上人人平等。C.“人人都有麦克风”,是说在机构、名人之后,普通用户才拥有发言权。D.“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点明微博具有平等交流的实质。3.下列对“‘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A.在微博上,每个人、每个机构或组织都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B.每位网民都有选择的空间,有自由选择发言者并予以关注的权利。C.政府机关与普通网民细微和平淡的交流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D.政府和机构能在微博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2李文忠,字思本,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文忠,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明年,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降于吴,以吴军犯东阳。文忠与胡深迎战于义乌,将千骑横突其阵,大败之。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十六万众来攻,不克。逾年,复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会有白气自东北来覆军上,占之曰“必胜”。诘朝会战,天大雾晦冥,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乃使元帅徐大兴、汤克明等将左军,严德、王德等将右军,而自以中军当敌冲。会处州援兵亦至,奋前搏击。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逐北数十里,斩首数万级,溪水尽赤。捷闻,太祖大喜。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戮之,文忠不可。遂趋杭州。元明以女乐迎,麾去之。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得兵三万,粮二十万。师还,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就加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氏。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①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注】①踔厉:精神振奋。(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谒:拜见B.以十六万众来攻,不克克:攻下C.诸将请戮之,文忠不可。戮:侮辱D.元明以女乐迎,麾去之。麾:通“挥”,挥动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文忠“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的一组是()(3分)①将千骑横突其阵,大败之②捷闻,太祖大喜③而自以中军当敌冲④会处州援兵亦至,奋前搏击⑤乘高驰下,冲其中坚⑥恂恂若儒者,A.①②④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⑤⑥6.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不定,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诚手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非常高兴。C.李文忠军纪严明,曾下令擅自进入百姓住处的将处死,一个士兵到百姓家借釜具,被斩首示众。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①太祖见文忠,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逾年,复以二十万众攻新城。(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师还,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8、上片开头两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写出了寓居环境什么样的特点。(2分)39、下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10.念去去,千里烟波,①。多情自古伤离别②!遥想公瑾当年,③,雄姿英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④。⑤,尽西风,季鹰归未?想当年,金戈铁马,⑥。梧桐更兼细雨,⑦。吾所以为此者,⑧。三、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李汉荣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11.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不超过20个字)(2分)12.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8分)13.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6分)4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E.“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第Ⅱ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6分)(15——19小题各3分)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楔(xiē)子亢(kàng)旱阡(xiān)陌苌(cháng)弘化碧B.戕(qiāng)害驽(nú)钝厮(sī)守面面相觑(qù)C.忖度(dù)玉簪(zān)蹩(bì)进残羹冷炙(zhì)D.自诩(xǔ)推衍(yǎ
本文标题:仙桃市精英学校秋季学期2011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0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