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以ESP为中心的高等医学院校英语课程改革之课程设计
注:本项研究成果受到牡丹江医学院2009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中心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成效分析以ESP为中心的医学院校英语课程改革之课程设计王丽群※,闫秀静,杨琳(牡丹江医学院公共外语部,黑龙江牡丹江157011)摘要:以ESP为中心的医学院校英语课程改革能够激发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满足他们的特殊的学习需求,符合英语教学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它的顺利进行必须以科学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资料、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测试与评估等方面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因需施教,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并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ESP);学生需求;课程设计;课程改革CurricularDesignofEnglishintheContextofESP-centeredCurricularReformationatMedi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WANGLi-qun,YANXiu-jing,YANGLin.(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MudanjiangMedicalCollege,Mudanjiang157011,China)Abstract:TheESP-centeredEnglishcurriculumreforminmedicalschoolsisabletostimulatemedicalstudents’interestsinlearningEnglish,tomeettheirspeciallearningneedsandconformtothetrendoftheEnglishlanguageteachingtowardsdiversificationandpersonalization.Tobecarriedoutsuccessfully,itmustbebasedonthepremiseofscientificcurriculumdesign.Thecurriculumcontent,classarrangement,teachingmethods,teachingmaterials,selectionofteachers,aswellastestandevaluationmustbebasedonfacts,thestudents’needsandtheiraptitude,soastoachievethebestteachingresultsandimprovetheirabilitytousethelanguageintherealsense.Keyword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studentneed;curriculardesign;curricularreformation1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多年以来,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处于基础英语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缺乏科学的分类指导。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必须完成4个学期的必修课才能进入应用提高阶段,选修专业英语课程。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实际上是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其一,由于任何学生都要上满四个学期的基础课,这样必然出现部分学生因重复学习而引起的懈怠和学习兴趣下降的现象。其二,学习效果差。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和个人所急需的英语实际能力的培养一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1]。由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通常被安排在基础阶段后进行,学时少,而且多为选修课,使大学英语学习出现了不连续性和断档现象。对于医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有很强烈的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但由于我们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培养出的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强,而语言应用能力差。尤其是当把英语具体应用到学生所学专业时,许多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的学生也往往不知所措。根本原因即在于他们所学的基础英语只是通用英语,要进行特定的英语交际,他们的语言学习还必须拓展到适用于特定场合的专门用途英语[2]。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根据学生本身及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英语教学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2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3]随着医学的突飞猛进,我国的教育、医疗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作为医学工作者,只有精通了医学英语,才能更好地学习研究国外先进的医学理论与技术,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举例来说,医学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大多数都是用英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或在国际会议上进行交流。要想及时掌握国际医学及科研动态,就必须查看最新医学英文文献,参加国际医学交流等等,这些都需要医学工作者熟练地掌握专业英语。所以,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这种“语言+专业”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使英语为其专业服务,有利于其今后的工作,比起英语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更符合他们的语言学习需求。因此,有必要在医学院校建立以“语言+专业”的大学英语学科模式。3ESP应取代EGP成为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心3.1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个大方向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即通常所说的专业英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国际间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益加深,更多的英语学习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学习英语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不同专业的英语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需求。由于专门用途英语能够把基本英语知识和某种专业知识信息结合起来,能够满足广大英语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国内外对ESP教学的重要性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关注。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倡导应当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由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方向转移。著名学者刘润清[4]从全球的角度预言“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主流。”秦秀白[5]教授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指出:“从长远角度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和主流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根据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定位在通用英语上,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定位在专用英语上。”同时,新的《课程要求》对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也给与了政策上的支持。它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满足他们(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要将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6]。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个方向。3.2学生水平的提高使以ESP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可能经过多年的中学教育改革和师资力量的壮大发展,高等学校每年招收新生的英语总体水平不断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比原来有很大的提高,如一般和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分别为3300个和4500个,大大超过《大搞》规定的大学生1800个词汇量的入学水平。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就已经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英语水平。所以把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压缩为一年,一学期乃至最终取消大学英语基础必修课而开设培养实用能力的课程是完全有基础的,也是应该的[7]。3.3因需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育学的研究表明[8],如果一门语言课的内容越接近于学生的功能需要,语言教学就越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实践也已经证明,到了一定阶段,外语学习只有同其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成为汲取其他知识的一种工具,学习者的积极性才能得以继续保持下去[7]。建构主义认为语言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的输入,而且要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帮助学习者投身到与他们将来需要有关的活动中去[9]。专门用途英语就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具有鲜明的目标性,其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求基础上的,能够把英语教学和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使英语学习能够对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真正起到帮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一旦能够学以致用,学生就会对英语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大大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4课程改革设计4.1专业划分ESP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需求[10]。而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医学英语划分过于笼统。不管临床、影像、护理还是检验其专业英语都是统一的医学英语,范围太大,针对性不强。所以应当对各个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的划分进行细化。例如,把医学英语细化为护理英语、医学术语英语等,使学生学起来目的更明确,兴趣更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马上学以致用。4.2课程时数和时间安排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英语仅以选修课形式或是在某些专业的高年级开设。普通英语和医学英语的教学时数比超过了4:1。课时不足,限制了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11]。有些高校还允许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免修英语,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出现间断现象。如前所述,目前高中毕业生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在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重复交叉,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在大学阶段削减基础英语教学增加医学英语比重,让学生更早接触医学英语。教学时数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总的来说,ESP教学最好从大学一年级新生就开始,可以结合分级教学和学分制的实施让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立即进入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而不是在两年的基础英语必修课之后。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避免英语程度好的学生因重复学习而导致的“吃不饱”或厌学状况产生,又可以保证教育界倡导的大学英语学习不断线[12]。课程应当覆盖一到五年级,以保证课时充足。4.3课程内容医学英语课程基本目的之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际的基本能力;其二,奠定医学科研事业的基础。因此课程设计应照顾到将来之需[11]。在教学内容上,要把英语学习和医学专业学习相结合,保持英语学习与医学课程内容同步,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教学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一、二年级主要内容包括医学英语词汇学和基本的专业文献阅读,要求学生掌握医学术语。三、四年级的课程内容可针对各专业学生的特别需求,分别进行临床英语护理英语等的教学。五年级可以设为选修课,主要进行医学英语论文写作等的教学,为学生日后的科研事业打下基础。总之,一到五年级的EMP课程,其内容都和学生的医学课程和日后的工作需要紧密关联。4.4教学方式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目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多以阅读教学为重点,且多采用单一的传统翻译法,重视教师讲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习应用,从而导致学生交际能力低下。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应注意新颖性和多样化,要探索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医学英语课应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课型,如医学英语听说、医学文献阅读、英语医学论文及摘要写作、原版英文资料翻译等。形式也不应局限为课本+粉笔+黑板的传统授课,而应淡化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3]。4.5教材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高质量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是完成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基础。目前医学英语在教材的选编上存在的问题是:有些教材过于强调语言,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有些教材过于突出专业知识,对语言难度控制得不恰当[14]。教材匮乏,缺少听说和写作内容;教学单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必须以正确的语言学理论与教学大纲作指导,教材的选编应做到语言和专业学习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并照顾到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避免只重阅读而忽视其它实用技能的训练。4.6师资师资水平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14]。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主讲老师必须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英语技能,能够用娴熟的语言教授专业知识。而目前的师资薄弱,成为
本文标题:以ESP为中心的高等医学院校英语课程改革之课程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0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