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互联网络时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络时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互联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但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应从加强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队伍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体制和手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理念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对策,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关键词]互联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言]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互联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大学生用户占到22.4%。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络时代一个非常庞大的受众群,其价值观正处于逐步成长定型的阶段,在新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会扰乱信息传播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着巨大影响。能否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趋利避害,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容忽视的紧迫课题。一、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的契机1.网络的开放性,扩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空间。网络是无国界地域性的,人们在进行信息交流和网络活动时没有地域范围和国界、国籍的限制。传统的大众传播往往受制于时空限制,而网络的出现则跨越了各种障碍因素,使世界成为信息交流系统的整体。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空间往往仅局限于一国统治地域范围之内,而网络的“全球化”特点,使得任何信息以及作为“隐形内核”的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广泛的全球传播。因此,在网络中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摩擦固然不可避免,但相互借鉴和吸收因素也日趋增加。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全球性”的特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增强传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2.网络的互动性,改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网络的互动性,是指不同信息交流主体之间可以就同一主题进行实时的双向或多向交流。网络的互动性打破了师生间的固定地位,变被动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偏重社会教化而忽略了个人学习自省,使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大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而无法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而网络的“交互性”,则实现了师生间双向的、互动的交流。老师和同学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教育,彼此之间也不再具有制约关系,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沟通探讨,同学通过操控计算机,浏览学习组织者提供的素材,由被动地接受“说教”变为自主地学习领会。3.网络的多媒体性,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大家深刻感受到在互联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流已经不限于一种媒体,可以同时使用数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进行通信。传统媒体受版面、时段和频道的限制,不得不对许多信息、材料忍痛割爱;而网络既没有版面的限制,也无时段的制约。网络中的信息都是以文字、声音、图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的,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变得图文并茂、声影兼备;而其符号也从原来的显性、单一,而变得隐性、多元。内容形式的丰富,往往能够弥补政治教化因其高度的理论性而与大学生认知程度产生的“审美偏差”,使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形与神等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4.网络的“虚拟性”,提升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所谓网络的虚拟性,是指虽然在网络上看似真实存在的物品或人物,但在现实环境中并不存在该物品或角色或在现实环境中并没有与之一一对应的真实物品或人物。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进程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教育、对特定政治符号的规范化接触、大众传统媒介的政治宣传、参加实体化的社会政治组织等等,即必须通过在现实社会的实体化政治互动中去实现。互联网所创造的虚拟政治世界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模塑,使大学生可以超越与社会的距离,在虚拟网络中就可体验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政治技能技巧、政治角色的扮演和对政治内涵,由此带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效率的提高。5.网络的“组织性”,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所谓组织性,是指网络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无分别的整体,而是具有不同需要层次的有差别的群体,他们根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自愿组织成为松散、非正式的网络传播亚共同体。由于这些网上群体大多是根据个体自由选择组织而成,彼此之间认同感高,一般都有其约定俗成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向,因此能够“通过推动或迫使成员遵守该群体所公认的态度或行为而使成员社会化”[1]P107。网络的这种“组织性”,使得学校更能够从多视角、多渠道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针对性。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互联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1.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挑战。网络教育模式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而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处在传统“灌输”的被动教学状态,这就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以现代教育模式为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2.伴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进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以往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通过其言行比较容易被察觉,教师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端正认识。但是,当学生日益通过网络来表达思想时就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由于大多数人都通过各自的代号而非自己的真实姓名上网,教师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发表意见,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3.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挑战。过去,由于信息手段不发达,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载体主要是板报、报纸、电视、广播,政府和学校对这些载体传递的信息内容可以进行过滤,将不正确的观点、不恰当的信息去除,甚至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充当信息源的角色。而目前国际互联网处在没有确定负责人、无人管理的无政府状态。网上垃圾非常之多,尤其是网上黄毒的泛滥,更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难题。不仅如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网络传播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它们利用先进传播技术在网络传播上强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一方面有组织地利用互联网大力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加速和平演变进程,企图把他们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从而达到其政治输出的目的;另一方面则通过互联网侵略和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使不同思想文化力量的政治较量日趋白热化。我们的青年大学生缺少理论根基,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养成阶段。从一元的价值观教育过渡到多元化的价值信念、生活方式和文化类型,其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化倾向,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容易形成西化倾向,进而导致国家、民族情感弱化,使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减弱。三、互联网络时代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路径选择1.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中的“穿透力”。(1)要以观念转变为先导,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中的新发展。首先,网络固然为多种意识形态渗透和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使得国际间意识形态竞争变得更加“短兵相接”,但同时通过互联网多元文化相互竞争、碰撞,主流意识形态也可以在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树立自身权威性。其次,在网络平台上,历来不存在真空地带。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p35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正确的、高尚的、健康的思想不去占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错误的、低俗的、不健康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应当看到,有部分网站以“言论自由”为口号,行散布谣言之实;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行分裂祖国之实;以“学术探讨”为幌子,行歪曲社会主义之实。对于这一类网站,政府应坚决予以取缔。最后,政治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漫长不间断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它不仅要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且要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全过程。[3]p375网络政治社会化亦是如此,而且针对网络特点,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更多地需要采取“春风化雨润无声”的方式。因此,应充分考虑到网络思想传播工作复杂性、艰巨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2)苦练内功为根本,以人才队伍培养为重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中的实效性。第一,加强传播者队伍的政治素养培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者,不仅要熟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义,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第二,提高传播者队伍专业化水准。网络的出现对传播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优秀的政治传播人才不仅要政治过硬,更应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外语能力。这就要求传播者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当前西方的政治传播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可以运用实验、统计等实证手段加以研究的精密学科,而我国开设政治传播学课程的高校却屈指可数。第三,促进传播者队伍职业化。网络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在没有走过的地方开拓出一条新路来,这就要求有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传播者献身这一事业。鉴于网络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建议扩充队伍来源,明确规定从业人员标准,促进队伍职业化。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1)信息网络技术拓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有助于快捷、准确地了解师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相互沟通。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这个阵地,通过优化师资力量、丰富网站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以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提高学生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2)以互联网为纽带的立体化传播媒介成为政治传播的主流传播渠道的背景下,发挥网络政治营销独特功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性。政治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说服,获取或强化政治组织的合法性,其形式的灵活性、目的的隐蔽性、信息产品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享受性,让受众感觉到政治组织和媒介机构是服务于自己,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政治信息的需求与消费愿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把广大学生当亲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身体力行为学生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3.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提升网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率。(1)集中力量建设有全国影响的广大青年认同的网上思想阵地,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网上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互联网打破了国家界限,带来信息海量,削减了官方信息的权威性。在没有国家、政党等制度和组织约束的开放互联网上,思想理论阵地不在多,而在于影响力。真正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阵地。同时,我们还应该规范和扩大一些综合性网站或者主流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官方网站的新闻采编发布渠道,在网上形成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主流阵地。网站的内容上应注意理论、历史与时政的结合,鲜明地针对青年关心的热点问题;网站的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以视频点播、在线讨论等贴近青年的方式展现先进思想的魅力;网站建设的策略上要注意调动广大青年的参与。作为新一代的“红色网站”,应该成为有志青年追寻人生理想,确立精神支柱,学习先进
本文标题:互联网络时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0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