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制造加工工艺 > 五大功能区划分材料收集
重庆市科学划分五大功能区相关材料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重庆市委四届三次会议研究通过了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划分的发展规划,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1.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核心区包括渝中区全域和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5区处于内环以内的区域,约294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280万。目标定位:该区域是重庆大都市区最核心的区域。要充分体现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集中展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现代大都市风貌,加强中央商务区和重大商务集聚区建设,使之成为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到2020年,GDP达到33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提高近20个百分点。重点任务: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以服务业经济为主,重点打造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中央商务区,建设总部经济和要素交易集聚区,着力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高端商务、电子商务、精品商贸、中介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服务全市和西部地区。二是提升产业能级。升级改造大坪、观音桥、南坪、三峡广场、杨家坪、九宫庙等商圈,建设商业集聚中心,优化商业环境,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建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的消费时尚中心。三是提升现代都市形象。统筹推进城市空间优化和风貌改造,加快重钢等老工业区功能与形象再造,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迹,提高社会事业服务质量,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向外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总人口大体保持现在规模约280万。四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强化规划引领,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建设智慧城市,推进城市运转更高效、更便捷、更宜人,提高安全和应急保障水平。五是保护城市生态。凸显得天独厚的山城、江城、绿城风貌特色,充分利用和保护好鹅岭、中梁山、南山等绿色山脊天然生态屏障及长江、嘉陵江等水域生态廊道,打造两江四岸滨水景观,展现美丽山水城市独特风貌,发展都市旅游业。2.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包括主城9区除都市功能核心区外的区域,即江北、南岸、大渡口、九龙坡、沙坪坝5个区处于内环以外的区域以及渝北区、北碚区、巴南区全域,面积约5179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515万。目标定位:该区域几乎集中了所有优势资源,发展条件完备,如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两江新区、两个保税(港)区、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等,是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主战场,是重庆大都市功能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主城生态屏障区,以及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区。到2020年,实现GDP107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8.1%;形成21个大型人口聚集区,未来10年新增人口约400万人。重点任务:一是加快向北“要高度”,做大经济体量。以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为主战场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导做大经济体量,成为开发开放和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的高地。加快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围绕“五大定位”,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云计算中心和结算中心、国家级研发总部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内陆服务贸易、保税贸易和跨境融资等创新试验区。积极发展航空及临空产业经济、口岸经济、会展经济,建设高品质生态宜居新城区。二是向西“提速度”,带动渝西产业发展。依托重庆高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和大学城,统筹规划和加快开发主城西部片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内陆枢纽型口岸,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宜居宜业新城区。既承接都市核心功能区功能业态,又服务于城市发展新区用工需求,发挥承上启下的要冲功能,带动渝西产业发展。三是向南“加力度”,拓展新阵地。依托重庆经开区、公路物流基地等,统筹规划和加快开发主城南部片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拓展南向通道,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通信设备、物联网和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四是有序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建设茶园、悦来、西彭等21个大型人口聚集区,实行积极的户口迁入政策,将主城的城市人口规模有效控制在1200万以内。统筹人口、产业、交通、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一体规划、同步发展、精细管理,着力提升公共交通能力与水平,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与覆盖面。五是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大力保护并用好“四山”生态屏障和水域生态廊道,维护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保护好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实施点状开发,积极发展花卉种植、观光果园、蔬菜等都市现代农业,以及山水、森林、温泉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业。3.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大足区、綦江区、铜梁县、潼南县、荣昌县、璧山县等12区县及万盛、双桥经开区,约23184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1042万。目标定位:目前,这一区域工业产值只有5000多亿,占全市的37%,发展空间还很大。该区是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的有效辐射区域,是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和川渝、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是解决好“大城市病”的关键区域。到202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63%,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GDP达到100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2500亿元。重点任务:一是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支柱型、战略性产业,培育产业链条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支撑作用强大的若干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布局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机器人、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城市矿产等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45%。二是推动都市功能重点承接区的发展。推动璧山县青杠—璧城片区、江津区几江—双福片区、合川区合阳—草街片区等区域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与都市功能拓展区有机衔接,密切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的交通连接,引导其更多地参与主城产业分工和功能分担。三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并重并举,按照卫星城理念,建设大中小并举、产城融合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组团式城市群。加快将涪陵、永川建设成为大城市,发挥其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有序拓展其他区县城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城市管理。四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城郊特色效益农业,科学保护耕地,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和主城菜篮子基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五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同城化发展要求,通过新型轨道交通和市郊铁路,构建内部顺畅、外部通达、集约高效、无缝换乘的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强供排水、输配电、燃气管网等建设,实现城乡骨干基础设施的顺畅有机衔接。六是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发展,充分发挥地处川渝、渝黔战略腹地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成渝城市群、产业带的合作共建,努力打造川渝和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七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山脉、河流等保护力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一体化治理城乡居民生活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4.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共11个区县,约33906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828万。目标定位:该区地处三峡库区、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规划用10年左右时间,引导转移人口130万,常住人口减少到700万,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重点任务:一是加快建设重点开发区。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依托国家级万州经开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二是打造特色经济板块。增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县城及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开发,构建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三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培育壮大有资源依托、环保水平高、吸纳就业多的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生态功能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重点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机械加工、轻纺食品、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观光旅游,加快建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四是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撑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库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五是三峡库区后续发展与扶贫开发并举。加快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建设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加强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实施。六是突出生态涵养功能。突出三峡库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产品,加强地质灾害和石漠化治理、库岸防护和消落带治理,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七是调整人口布局。推进农村人口有序就近向县城、万州区集聚,重点引导区域内超载人口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转移。5.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包括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共6个区县,约19811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约280万。目标定位:该区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规划用10年左右时间,引导转移人口80万,常住人口减少到200万,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重点任务:一是加快建设重点开发区。把黔江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按中等城市规模完善功能配套依托正阳工业园区发展适宜产业,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二是突出生态保护功能。增强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突出修复生态、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产品功能,加强地质灾害和石漠化治理,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三是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清洁能源、页岩气开发及利用、轻纺食品、生物医药和商贸物流等。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基地,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四是大力发展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业。打造大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构建具有自然奇观与民俗文化的特色旅游经济环线,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延伸融合,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旅游经济强区(县)。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六是建设武陵山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示范区,大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实现扶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七是调整人口布局。推进农村人口有序就近向县城、黔江区集聚,重点引导区域内超载人口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转移。江北区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打造六大组团抱团发展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的整体布局和划分,江北区委召开十一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将全区以铜锣山为界,以西的八个街道作为都市功能核心区,以东的四个街镇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江北区总体定位明确为高端产业集聚区、都市核心展示区、人文风尚示范区。全区共规划了玉带新兴商贸、观音桥核心商贸、江北嘴中央商务、铁山坪新兴产业、鱼复郭工业开发、五宝生态开发六大功能组团,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市委在“五大功能区”的划分中,明确了江北为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的功能定位。作为既有核心区的高端产业定位,又有拓展区的发展空间的江北区,处在功能分区“金字塔尖”。江北区委、区政府明确了聚力打造业
本文标题:五大功能区划分材料收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1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