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课后练习题
第五单元1.传说⑴创造了文字。他模仿⑵的足迹创造了字的笔画,后来又根据⑶、⑷、⑸、⑹、⑺等的形状和动态,创造了文字。2.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帮助表达、交换、记忆等,古人曾发明、使用过“⑻”、“⑼”。3.在⑽改进造纸技术以前,人们在⑾、⑿等平整的东西上用刀刻字,在竹片上写字。4.写出这些字所表达的意思。册:⒀;典:⒁;删:⒂。5.“这个字如龙蛇盘绕,那个字似鹰隼雄立……还有的人评论说,远看这些字,有如鸿鹄群游,迂回绵延;近看这些字,好像布阵排兵,井然有序。”句中把汉字比成⒃、⒄、⒅、⒆,足见汉字的生动形象。6.甲骨文盛行于⒇,(21)代(22)是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7.我认识了古代两位著名的书法家(23)和(24),他们的代表作是(25)、(26)。8.“我写作的时候,常常为我面前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句中“它们”指(27)。作者把“方块字”比作了(28)。“我”写作的时候,为什么会为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29)。表达了作者(30)之情。9.“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这是一个(31)句,改写成陈述句:(32)。10.“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为那壮丽的景色而迷醉,我无限钟情于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汉字,并震惊于它的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这句话运用了(33)修辞手法,把(34)比作(35),表达了作者(36)。第六单元第17课1.《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发生在⑴国⑵的大地震。2.本文讲的是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⑶,历尽艰辛,经过⑷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⑸和⑹的故事。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描写了人物的⑺,突出了⑻。4.文中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样写既能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⑼。5.阿曼达在废墟堆下仍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是⑽。6.文中父亲了不起是因为⑾儿子了不起是因为⑿。第18课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对母亲⑴和⑵描写。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动词是⑶和⑷,这句话你怎么理解?⑸3.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这是对母亲⑹的描写。母亲为了⑺,承受重担,多么⑻呀!4.理解句子“我想我没有权利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⑼第19课1.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三个独词句表达了作者⑴心情?2.同一首诗为什么父亲和母亲的看法截然相反?⑵3.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句话写出了⑶。父亲对我诗的评价是⑷。父亲是在故意打击我吗?⑸4.最后一个自然段。它们指⑹。如果我被其中一股风刮倒会怎样?⑺被另一股风刮倒又会怎样?⑻5.两个极端的断言指⑼和⑽,共同的出发点是⑾。6.在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精彩极了是一种⑿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⒀的爱。作者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未来的成功既需要⒁,也需要⒂。第20课1.我让儿子独自看病的原因是⑴。2.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这句话运用了⑵修辞手法。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⑶。3.文章最后一段。聊胜于无的意思是⑷。口授一张路线图在文章中指⑸。这段讲母亲这样做的目的是⑹。4.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写两句⑺5.德国的埃.奥.卜劳恩创作了漫画集关于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的作品是⑻。第七单元第21课1.作者以《圆明园的毁灭》为题目,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⑴。2.“不可估量”的意思是⑵,作者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表达了他⑶。3.“众星拱月”的意思是⑷,在文中“⑸”指月,“⑹”指星。4.“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第一个句子在文中起⑺作用,是⑻句。第二个句子从⑼和⑽两方面写出了圆明园收藏的文物之多。5.“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句中⑾、⑿、⒀、⒁这些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当时英法联军的⒂。而⒃、⒄、⒅、⒆这些词语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6.“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以⒇句式罗列了(21)。7.“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从(22)、(23)、(24)三个词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25)。第22课1.《狼牙山五壮士》是按⑴顺序记叙的:⑵--⑶--⑷--⑸--⑹,其中⑺、⑻、⑼三部分作为重点,写得很详细。2.“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是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句中描写战士们动作的词有(5个):⑽,描写神态的词有(3个):⑾,从中体会到他们⑿。3.“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句中“斩钉截铁”说明班长⒀,一个“走”字说明班长⒁。这几句话表现了五壮士⒂。4.“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作者把⒃比作⒄,形容石头⒅,表现了五壮士⒆。5.请写出5个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⒇。6.“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句中“这声音”指⒄,体现了⒅。第23课1.《难忘的一课》是按照⑴顺序叙述的,句子⑵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的情感主线。文章的中心句是⑶,表达了⑷。2.“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从“吃力”可以看出⑸,虽然“吃力”但仍“很认真”说明⑹。3.“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句中“这句最简单的话”指⑺,这是一个⑻句,改为陈述句:⑼。表达了⑽。4“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是因为⑾。第24课1.香港于⑴年⑵月⑶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⑷于1999年12月20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是⑸。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⑹。3诗歌中“发黄的旧条约”指⑺,“长城”代表⑻,“黄皮肤”代表⑼,“紫荆”指⑽,“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暗示香港回归祖国后⑾。第八单元第25课1.《七律·长征》是⑴在⑵时候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括了⑶的艰难历程。2.这首诗是围绕“⑷,⑸。”展开叙事抒情的。本诗的总起句是⑹。什么叫七律?⑺3.本诗中列举了红军长征中的两个典型战役,一个是⑻,一个是⑼。⑽是“千山”的代表,⑾是“万水”的代表。4.这首诗告诉我们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⑿,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险取得长征胜利时喜悦的词是⒀。5.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⒁。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的修辞是⒂。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字体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⒃心情,“寒”字体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⒄。8.红军长征时间从⒅到⒆与⒇会师。第26课1.按典礼的顺序排列(写序号):①群众游行②阅兵式③奏国歌④升国旗鸣礼炮⑤宣读公告⑥宣布新中国成立:。2.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直奔”的意思是⑦,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⑧的心情。3.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投向”的意思是⑨,比“朝着”更能表现人们⑩的心情。4.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排山倒海”“一齐投向”表达了人们对领袖和新中国的⑾。5.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⑿。6.两股红流指⒀。7.“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如何理解?⒁第27课1.这篇文章讲的是⑴时候的事。2.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是⑵和⑶描写,写出了毛主席对⑷的思念,也表明了主席此时面临一个艰难抉择是⑸。3.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神态描写是⑹动作描写是⑺表现了⑻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忠骨”的意思是⑼,这句话充分显示了⑽。第28课1.课文讲了哪三件事?⑴⑵⑶2.“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体现了毛主席⑷。3.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磨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这是⑸描写,反映了⑹。4.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米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其中“这怎么行”中“这”指⑺。5.毛主席说:这个村只有两台碾子”他是怎么知道的?⑻你明白了什么?⑼
本文标题: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课后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1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