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小苗的诞生一、填空:1、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2、种子萌发需要(水、温度、空气)等。3、我国的“神舟三号”飞船带着从地面培育的(葡萄)(树莓)和(兰花)的试管种苗在太空遨游一周后,于(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4、科研人员发现,返回地面的种苗在10天内的生长速度是正常情况的(5-7)倍,平均长幅高达(3-5)厘米。二、实验:(一)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实验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实验材料:黄豆10粒,培养皿2个、卫生纸或棉花。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实验步骤: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粒黄豆的种子。2、保持1号瓶内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适量的水。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同一个地方。4、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实验现象:2号瓶中的种子发芽了,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发芽。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水。(二)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温度实验目的: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温度。实验材料:两个瓶子,卫生纸、豆子、水。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实验步骤:1、在瓶子里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卫生纸,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粒用水泡过的种子。向两个瓶中洒一些水。2、把1号瓶放在南窗台上,2号瓶放在北窗台。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发芽了。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温度。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一、填空:1、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2、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透气性能)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3、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黏质土)(壤土)(沙质土)。4、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理由:(壤土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较好)5、谷子、水稻在(黏质土)中长得好;西瓜、花生在(沙质土)中长得好;茶适合生长在(壤土)中。二、实验:渗水比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实验假设:我认为,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壤土次之,黏质土最差。实验材料:三个塑料瓶、纱布、剪刀、三种土壤、三个烧杯。实验过程:1、取三个同样大小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扣支架上。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3、观察三种土壤的渗水量。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壤土次之,黏质土最差。实验结论: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壤土次之,黏质土最差。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一、填空。1、“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而影响。2、(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如(温度、水)等应保持(相同)。4、“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半夏)(苔藓)就是喜阴植物,而(樟树)是喜阳植物。二、回答问题。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1、浇水、施肥。2、除草、除虫。3、搭架。4、松土。三、实验题。实验目的: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条件下长得更好。实验材料:8株豆苗、硬纸盒、黑色纸袋、线绳。实验方法:1、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2、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实验结论:植物生长需要光照。4、根与茎1、根的共同特征是(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2、在外形上,(茎)有节和芽,(根)没有节和芽。马铃薯、莲藕、姜都是(茎),甘薯、萝卜、胡萝卜、地瓜都是(根)。3、根的作用是:(固着,吸收,输送水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作用。)4、植物茎的作用:(输导,支持,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5、动物的食物1、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称为(肉食性)动物;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2、草食性动物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性动物需要在(茂密的森林)中和(草场上)捕食其他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中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3、肉食性动物具有(尖利)的牙齿,足有(锋利)的爪子和(肉垫)。6、葵花向阳1、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阳性)。2、植物除了具有向阳性以外,还具有(向水性)(向地性)。3、一般情况下,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4、我们把植物根向下生长的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这是植物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5、“飞蛾扑火”“灯光诱虫养鱼”等实例,说明昆虫具有(趋光性)。6、实验内容: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实验假设:植物具有向光性。实验材料:豆苗、纸盒、剪刀。实验过程:1、选两株大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的豆苗,同时放在向阳处。2、将盒子一侧剪出约2厘米的窗口,把盒子扣在一株豆苗上。3、几天后,将盒子取走。实验现象:被盒子遮住的豆苗向窗口方向生长。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7、设计一个装置,能方便捕捉有害动物。设计原理:利用蚊子、蛾类及其他对人类有害的飞虫类、爬虫类昆虫的趋光性,对其进行诱杀。装置名称:胶粘灭蚊纸。所需材料:自发光透明粘胶层、发光层、薄膜层。预期效果:自发光材料的发光层在接受10-20分钟的自然光或灯光的照射后,即可在黑暗处持续发光12小时以上,从而成功诱杀有害昆虫。7、燕子南飞一、填空:1、生物学家们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鸟类会有规律地停下来(休息)和(进食)。如(燕子)和(大雁)。2、像鸟类一样,一些鱼类有(洄游)行为。有些鱼平日生活在海里,到生殖季节,它们会逆着河流返回淡水中去产卵,如(鲑鱼)和(大马哈鱼)。有些鱼类大部分时间栖居淡水,只是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如(鳗鲡)。3、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4、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冬眠使动物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生存下来。冬眠时,动物的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如(蛇)和(青蛙)。二、问答:1、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生活习性?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由此引起的食物短缺。2、除迁移和冬眠以外,动物和植物还有哪些过冬的方法?一些动物在冬天皮毛增多,脂肪增厚,体表颜色变深。植物叶子落下。8、仙人掌的刺1、仙人掌的刺,其实就是它的(叶子),是由于(炎热干燥的环境)造成的,它的茎(肥厚),能储存(水分)。2、莲的茎内有(空洞),有利于(吸收空气)和(水分运输),叶子(宽大),有利于(水分散失)。3、鱼身体长有(鳞片)(鳍)(腮),所以鱼合适在水中生活。4、骆驼适于沙漠环境生活的身体结构有(长有驼峰)(蹄肥有肉垫)(身长棕黄毛)(唇厚牙舌利)(双排睫毛)(鼻有瓣膜)(耳生密长毛)。5、自然界里的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所依赖的(环境)动植物就不能生存。6、连线。北极狐热带沙漠华北赤狐北极热带狐温带雨林9、奇妙的护身术一、填空:1、像(蝗虫)(甲虫)这样,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像(竹节虫)和(枯叶蝶)那样,(体色)和(形态)都和环境中的(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叫(拟态)。2、每一种生物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由于9环境)不同,它们的(身体形态)和(生活习性)也会有很大差异。二、连线:竹节虫放臭气青蛙拟态眼镜蛇蜇刺蜜蜂变色臭鼬保护色变色龙喷射毒液10、人对环境的需求一、填空:1、(法)国工程师(乔治·麦斯特罗)从(芒刺)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尼龙搭扣)。2、人类的衣食住行需要(动物)和(植物)提供。3、人类的生存依赖(环境),离不开(环境),还要适应(环境)。4、人类所处的环境,按环境要素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回答问题:1、怎样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山区的人们利用矿产、林业等生活;住在江海边的人们利用渔业、运输业等生活。2、如何适应社会环境?(1)有辨别是非的能力。(2)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3)终身学习,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4)提高自己的创造力。(5)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1、人对环境的影响填空:1、人类的生存(依赖)环境,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2、人类的有些行为会使环境遭受破坏,例如:(多度放牧)(滥伐树木)(围湖造田)(工业污染)12、和谐相处填空:1、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自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危害人类自身。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2、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应该做到:(使用无铅汽油)(加强城市绿化)(加强家庭绿化)(骑车或步行上下班)(建立自然保护区)。13、冷水和热水一、填空:1、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并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以(摄氏度)或(华氏度)作为单位。2、沸腾的水的温度是(100℃),人体的温度是(37℃),生长成熟的鸡的温度是(41.5℃),结冰的水的温度是(0℃)。3、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玻璃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最终会(一样高)。这说明热是从(热水)传向(冷水)的。4、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要(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二、实验:冷水和热水实验目的: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这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实验假设: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实验材料:烧杯、锥形瓶、2支温度计、冷水、热水、纸板实验过程:1、向烧杯中加入热水,向锥形瓶中加入冷水。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3、将两只温度计分别插入小孔中。4、观测并记录水中温度变化。实验现象:烧杯中的热水逐渐变冷,锥形瓶中的冷水逐渐变热,最后水温相同。实验结论:热从热水传向冷水的。14、传热比赛一、填空:1、把铝勺放入热水中,用手捏住勺柄的一端,1分钟后,感觉(勺柄热了),说明(金属能传热)。2、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3、(金属)等传热能力(强)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4、用一块棉布裹上一枚硬币,把一支燃着的香烟按在棉布上,直到香烟熄灭为止。观察棉布(没有被烧焦),因为(硬币是热的良导体,香烟很快会熄灭)。把硬币换成木片,棉布(烧焦了),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香烟不会很快熄灭)。5、当我们赤脚分别踩在瓷砖地板上和木地板上时,踩在瓷砖地板上比踩在木地板上觉得(凉),因为(瓷砖是热的良导体,脚上的热很快被传走;木地板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二、选择:我知道下面物体中(2、3、5)是热的良导体,(1、4、6、7、8)是热的不良导体。1、纸板2、铜片3、铝合金4、棉花5、不锈钢6、橡皮泥7、空气8、木头三、判断:1、热在不同的物体中传递的快慢是一样的。(×)2、冬天,周围的冷气传递给了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感觉很冷。(×)四、实验:(一)实验内容:在同一物体中,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假设:在同一物体中,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实验材料:烧杯、热水、豆子(3粒)、凡士林、铁勺。实验过程:1、往烧杯中入热水。2、用凡士林把三粒豆子粘在铁勺的勺柄上,距离相等。3、把铁勺放入烧杯中。4、观察豆子的掉落情况。实验现象:离热水最近的豆子掉得最快。实验结论:在同一物体中,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二)实验内容: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一样吗?实验假设: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一样。实验材料:铁勺、塑料勺、烧杯、热水、豆子、凡士林。实验过程:1、将烧杯中倒入热水。2、用凡士林在铁勺和塑料勺的勺柄上分别粘一
本文标题:五年级科学上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22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