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析五脏之原金晓蝉20112013241针推专升本【摘要】:《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举出原穴,是五脏之原各两穴,及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腴(即气海)。与《灵枢·本输》及《难经》所记载的有所不同,《灵枢·本输》和《难经》的补充完善和发展了原穴,而《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仅提出了五脏的原穴。但根据整理文献发现,相比于六腑原穴治疗六腑相关病证的疗效,五脏原穴治疗五脏疾病的疗效显得更为突出。【关键词】:原穴五脏原即本原之义,原气又称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赖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原”。可见,原气的盛衰与人之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而原穴《灵枢经校释》谓之“处于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真气之所过”的部位,《难经》称之为“气之所留止,”是脏腑原气所处、所过、所留止的部位,是脏腑气血汇聚的部位。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是所有脏腑的中心,西医学的五脏即脏器,是形态学的一个概念,而中医的五脏按藏象学说的理论,不仅单指形态而言,更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有研究证实,无脏病变时,原穴有特异征象反映,选取原穴治疗无脏病变有卓越功效。故有阴经原穴主治本脏病症,而六腑的原穴多治外经病症。1.《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是最早记载有关原穴的文献,指出“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其所指的十二原是心之原穴大陵、肝之原穴太冲、脾之原穴太白、肺之原穴太渊、肾之原穴太溪,此五脏之原的二穴,加上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腴(即气海),而没有提出六腑的原穴。2.五脏原穴的特异性“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之处,是本经的代表穴,五脏有病变时,相应的原穴更有特殊反应。如原穴区域可出现青紫、苍白、红晕等色泽变化,也可出现红斑、丘疹、凹陷等异常反应,此特异性也可作为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而中医治疗疾病,无论是针灸,推拿、刮痧或是刺络放血,都有选取阿是穴,或体表反应点来治疗疾病的特点,五脏之原穴就是五脏病症在体表腧穴的特殊反应点,故有其特殊疗效,3.五脏之原穴3.1肺之原太渊“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位于桡动脉搏动处,正当寸口脉之诊脉部位,又称“气口”。肺位居最高,外合皮毛,且其为娇脏易受侵袭,发生咳嗽,气喘等病症。《针灸甲乙经》有记载曰“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痹逆气,寒厥急,烦心,善唾哕噫,胸满嗷呼,胃气上逆,胸痛;病温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渊留针一时取之”。认为太渊为治疗肺系病症的有效穴。魏建子[1]等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太渊穴位伏安特性进行了研究,显示太渊穴在电学特性上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太渊穴对能量的传输速度和效率要高于一般,表明太渊穴作为肺之原穴,当人体生理机能出现异常时,其确有特殊反应,而这一特点是其他穴位不具有的,所以其治疗效果也是尤为突出的。3.2心之原大陵“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正常与否至关重要。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穴、脉即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主藏神”即有主宰人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的功能。所以当心出现病理现象时,多表现为精神神志的异常及心区的憋闷疼痛。大陵穴是心(心包)经原穴,是心脏原气输注之门户,心包能代心受邪,故按照原穴的特征,当心出现相应问题时,针刺大陵应具有较好疗效,而临床有研究针刺大陵穴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及心肌供血情况。治疗冠心病常取大陵,膏之原鸠尾,能缓解更冠心病人的临床症状甚至消除心绞痛,陈鹏【2】认为针刺大陵穴可能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端脑额颞叶皮质,对精神神志疾病具有较明显穴位特异性。张一和【3】等研究显示,正常人大陵穴的低“等效”阻抗穴位特性与心脏原气呈正相关,其显著反映了心脏原气的盛衰,都证明了大陵作为心之原穴的特异性。3.3肝之原太冲“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肝主疏泄,主藏血,喜调达而恶抑郁,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肝络淤阻,且足厥阴肝经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肝气调达则经侯如常,肝气郁结则血脉失养。故肝经与月经及胁肋部疼痛等多种痛症密切相关,高丽美【5】分析太冲可治疗多种痛症,可能是通过经穴的作用,调节神经介质及影响中枢相关脑区活动达到镇痛作用。同时,肝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热耗伤肝肾之阴,肝木失养易致肝阳偏亢。有学者认为,高血压病早期辨证以肝阳上亢为主,病久则阳亢不已致肝肾阴虚,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脏有着密切联系。吴焕琳【4】等临床治疗发现,针刺太冲穴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3.4脾之原太白“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出于太白”。脾主运化,主升清,而喜燥恶湿,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气不降,常可导致湿浊内生,便溏、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飱泄”。太白穴为脾经之原穴,具有健脾利湿功效,对于肠鸣、泄泻具有良好功效。中医认为痛风责之于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浊内蕴日久而发热,致湿热瘀留于关节。赵斌斌【6】等运用太白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以太白穴为治疗脾胃虚弱,湿浊内生的重要穴位。李婷【7】等通过实验发现,太白穴具有明显提高血清胃泌素瘤含量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脾虚症的目的。3.5肾之原太溪“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大也,溪,指山间之流水,肾为水脏,太溪穴为足少阴之原穴。具有较强补益肾气作用,常用于泌尿系统病症,如:小便频数、自利、癃闭、尿失禁等。中医认为尿频、尿失禁多属虚证,以老年患者居多,属肾阳虚,临床上治疗此类病症常针刺太溪穴以补法刺激,以固其肾气,均取得显著疗效。张小卿【8】等针刺太溪穴观察肾脏的蛋白质组变化,证实了太溪穴与肾脏的对应关系,为原穴与内脏相关性提供有力的蛋白质相关证据。4.五脏之原与六腑之原相较于五脏之原穴的特异性,及治疗相应内脏病症的良好疗效,六腑的原穴在治疗六腑相关病证时似乎并没有表现出突出的特点。故有阴经五脏的原穴调整内脏虚实,而阳经的原穴多治疗外经的病症。就六腑的原穴与其合穴而言,六腑的合穴在治疗六腑疾病上更显突出,《邪气脏腑病形》也有说“合治内府”。如,当我们胃脘不舒时,必定会想到足三里,而冲阳作为胃经合穴,虽也可以治疗胃脘痛,但似乎足三里为更常用的必备穴位。讨论:不知《灵枢·九针十二原》只论述五脏之原,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结合是古代的文献记载和近代的临床报道,以及实验室的研究结果,都证实了五脏原穴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关系,它在治疗五脏病症上确实有其独特的效果,是本经的代表穴位,可治疗相应五脏疾患的,而六腑原穴虽然是后世补充完善的结果,有其特殊意义所在,但其治疗本经病症的特异性并不突出,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原穴似乎更为经典。【参考文献】1.魏建子,毛慧娟,沈雪勇,瞿筱逸,王翰文,张海蒙,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太渊穴伏安特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1):687-690.2.陈鹏.针刺大陵穴治疗精神神志疾病的功能磁共振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3.张一和,沈雪勇,郁伟林,张瑞华,心包经穴位的伏安特性[J].针灸经络;1996;9:38-41.4.吴焕林,李晓庆,王侠,针刺太冲穴对65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即时降压效应[J].中医杂志2008;49(7):622-624.5.高丽美,任玉兰,郭太品,唐勇,梁繁荣,太冲穴治疗痛证临床及机理浅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85-87.6.赵斌斌,李万瑶,络华亭,太白穴的临床功效[J].蜜蜂杂志,2009;9:31.7.李婷,陈小兵,电针足太阴脾经原穴对脾虚家兔十二指肠粘膜病理学影响[J].中国针灸,1998;15(5):297-298.8.张小卿,成泽东,李春日,张志星,郑杰,宋媛媛,陈以国,针刺“太溪”穴对肾脏组织双向电泳图谱影响的实验研究[N].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213-215.9.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皇甫谧.黄帝针灸甲乙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年.11.田代华整理.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本文标题:五脏之原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2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