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研主题
二年级语文组西安东方小学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研活动安排组别:二年级语文组时间:2014年2月教研专题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能力。日期教研活动具体内容安排教研活动目的负责人2月19日结合本年级学生学习情况及课堂教学实际,制定教研专题。抓住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在读中抓住重点词句感悟的能力。3月4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确定讲课人和讲课内容,开始备课。根据制定的教研专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亲自研究。确定讲课人。3月25日讲课人拿出教案,集体讨论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文本的情感,并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的表现出来。依据教研专题,集体讨论研究如何使课堂成为动态、开放、主动的环境,成为学生展示流露情感的平台。为上好研讨课做准备。4月8日组内听研讨课,并进行讨论,以教研专题为核心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共同性问题。再次修改教案,做好第二次上课的准备。进一步深入检验专题,结合研讨课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研究共性问题,共同探索解决办法,优化教学全过程。为第二次上研讨课做好准备。4月22日根据两次上课情况,教案的修改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反思,研讨形成相关的小结。根据两次上课、教案修改及个人反思情况形成教研小结。5月13日总结本组教研活动,交流教研收获.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研水平,总结本学期教研收获。第一次时间:2014年3月5日地点: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参加人员:活动内容:研究制订本年级第二学期小组教研计划活动过程:1、学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参照小学1-2年级学段课标要求,围绕校教研室关于探索学校高效课堂教学主题,结合本学期语文教材侧重点,制订小组教研专题。2、全组讨论制定教研专题及教研活动安排。(详见计划)第二次时间:2014年3月19日地点: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参加人员:活动内容:学习《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活动过程:学习文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现在的一般语文课堂中,学生常常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没有得到落实。我在教学中将质疑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之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1.找寻关键词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在初读课文时,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2.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3.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这样先为学生质疑做好铺垫,就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5.抓住标点符号质疑。“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6.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一下控制: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的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7.在结尾处追问。有些文章对故事的结尾未作交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作追问。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第三次时间:2014年4月2日地点: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参加人员:活动内容:集体讨论、修改组内研讨课教案。活动过程:一、选择本课的目的和意义: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质疑、探疑、解疑的能力。二、出示初次教案:26.蜜蜂引路一、教学目标1.会认六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分“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二、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三.教学难点1.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2.明白在生活中要认真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五.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通过自读、精思、讨论、感悟学习过程,理解列宁通过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观察和思考找到养蜂人。六.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认识六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二、教学重难点认识6个生字,朗读感悟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批注一.介绍列宁,引入新课教师补充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要认的生字及新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词义。2、再次读课文,把一些长句子多的几遍,读通顺,读流利。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4、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巩固识字。三.自读自悟,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巡视了解学生读文情况,相机点拨。1.默读、思考。2.同桌交流各自感悟到的内容。四.自读自悟,了解起因出示问题,自读自悟:1.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亲自”是什么意思?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学生自读课文,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感知事情的起因。一.读读、想想、说说、画画1.想一想列宁是怎样找到那个养蜂人的,再找到课文相关自然段读一读。2.引导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个小房子里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养蜂人。3.拓展想象,训练说话。路边花丛中有许多蜜蜂,列宁会想()蜜蜂采蜜飞回到园子里,列宁会想()列宁看到园子旁边有所小房子,会想()4.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画完后自1.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2.全班交流,相互补充。3.练习说话。4.学生独立绘图,同桌相己有条理地说一说。互指正评议。第四次时间:2014年4月23日地点: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参加人员:活动内容:针对组内研讨课找出问题,修改完善教案,再此进行课堂实践。活动过程:一、案例描述:一、谈话激趣。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师:看到课题,同学们会有什么疑问?生1:蜜蜂给谁引路?生2: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生3:蜜蜂怎么引路?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当地的意思。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填词训练:往常常常时常平常(1).放学后,他()到操场打球。(2).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得到老师的表扬。(3).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由一个女司机开。(4).他()就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指名在练习后说说“常常”与“往常”有什么区别。3.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生: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4、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读读、想想、说说、画画想一想列宁是怎样找到那个养蜂人的,再找到课文相关自然段读一读。2.引导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个小房子里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养蜂人。3.拓展想象,训练说话。路边花丛中有许多蜜蜂,列宁会想()蜜蜂采蜜飞回到园子里,列宁会想()列宁看到园子旁边有所小房子,会想()4.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画完后自己有条理地说一说。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指名分角色表演最后一个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表现出“惊讶”的语气和表情。2、出示学生画好的路线图,引导学生总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生:列宁是凭着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哪些启发?五、指导写字1.出示字卡,引导观察。2.示范指导(1)写正确“派”的右边不是“瓜”,第四笔是横,不是撇。“敲”的右边不是“支”要求学生跟写,提起注意。(2)写美观“派”字中两个平撇不宜太长,竖撇应先竖后撇,右边的小撇宜短。“谈”字右边是个“炎”,注意上边的“火”字捺变成点。“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
本文标题:二年级下册语文教研主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4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