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实验小学李余新2010.上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9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认数·加法·减法·乘法·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认识角·统计(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我们去植树·测定方向·游览美丽的海滨·你能跳多远“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单元。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乘、除法的学习,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将陆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同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认数”主要是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材分三段安排:认识几百和一千;认识几百几十;认识几百几十几。和传统教材比较,之所以要增加这个教学单元,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第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增加这个循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从而为认识更大的数铺设台阶,提供帮助;第二,课标对四则计算的笔算要求有所降低,加、减、乘、除的计算结果主要集中在1000以内,加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四则计算结果的把握能力;第三,由于认识1000以内数2时可以借助直观操作来学习,这便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加法”和“减法”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通过教学,学生将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乘法”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生学习多位数乘法的起始单元。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乘法计算的重要基础。“分米和毫米”主要教学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相邻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十进关系。通过教学既可使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也能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面积单位提供支持。“认识方向”是在二年级(上册)教学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并学习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初步总结,也是进一步学习用方向和距离这两个要素确定物体位置的基础。“认识角”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和直角,既可为进一步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作准备,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统计”主要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学生巩固对简单统计表和“方块图”的认识,提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增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测定方向,是结合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认识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对有关方位的认识,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你能跳多远,是结合“统计”单元的学习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教材按3“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线索安排活动,充分展示了数学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价值。二、教学方法与措施: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算理及方法。我们知道,笔算整数加法有三条基本规则,即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而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这些内容很适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那么,该怎样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呢?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让学生产生主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愿望。第二,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计算过程。第三,通过分析计算错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第四,通过组织不同计算方法的交流,启发学生在交流中优化算法。用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时,可以分着列竖式,可以连着列竖式,也可以列一道竖式。比较而言,列一道竖式计算要简便一些。但怎样才能使学生想到列一道竖式计算,并愿意自觉选择这种算法呢?有效的方法便是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感受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优劣,在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要引导学生把笔算加法的经验迁移到减法笔算中来,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隔位退位”的算理与算法。“隔位退位”是笔算减法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那么,这个难点究竟难在哪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主要有两点:一是这里的算理、算法与学生已有的“退一作十”的认知经验差距较大;二是计算过程中“短时记忆”的信息量有所增加。为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办法:第一,借助计数器的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过程。第二,用形象的比喻分散难点。如,个位上“4”减“8”不够减,怎么办?→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可借的数,怎么办?→向百位借→百位4的“1”到了十位变成了几个十?从10个十中借1个十给个位,还剩几个十?第三,用多样化的算法验证。如,计算204-108,可以先算199-108得91,再算91+5得96;也可以先算208-108得100,再算100-4得96等。2、重视学生验算意识的培养和估算方法的指导。在“加法”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要求学生在笔算后进行验算。教学时,着重应抓好以下两个环节。第一,要让学生感受到验算是有必要的。要利用学生关注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心理,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验算;要介绍通过验算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典型例子,让学生体会验算的价值;要教育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第二,要允许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算。本册教材把估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把估算与口算、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和此前的教材中的估算相比,难度有所降低。因为我们知道估算方法有很多,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特点合理选择估算方法,思维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有必要从基本的估算方法入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的估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估算技能。这样能避免学生产生对估算的畏难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估算的自觉性。估算对笔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也就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并逐步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此外,在估算过程和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材不要求学生把估算的过程和结果写出来,只要求学生进行口答、填空和连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使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显得更加活泼和生动,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验算方法,不断增强自觉验算的意识。3、弄清“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内容的教材编写思路。5“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内容的安排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从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开始,到认识“东、南、西、北”,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到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为学生到中学后学习用“极坐标”确定位置奠定基础;另一条线索是从用诸如“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确定位置,到用“数对”确定位置,为学生到中学后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本册教材重点是理解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位,并引入生活中常见的路线图,教师要在理解整体编排思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这一部分内容的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从而顺畅、有效地组织教学。4、关注学习过程,启发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数学思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没有或缺少数学思考的活动,既不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更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时要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如,在初步认识分米后,教材要求学生“在直尺上看看1分米有多长”。实际教学时,我们不妨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可以从直尺上的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1分米的长度。又如第27页“想想做做”第2题,在出示测量橡皮长度的直观图后,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长度的毫米数:可以1小格1小格地数,也可以5小格5小格地数,或把橡皮长度看成是3厘米与5毫米的和,3厘米是30毫米,3厘米与5毫米的和就是35毫米;把橡皮长度看成是4厘米与5毫米的差,4厘米是40毫米,4厘米与5毫米的差就是35毫米。这样的教学,不是把目标仅仅定位在掌握基本技能,而是定位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如教学统计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按照片中的小动物、照片拍摄的方式以及照6片的色彩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标准对于分类整理的意义。5、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从本册教材开始,将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已知信息的收集、选择、组合方面,在合理确定解题思路方面,在灵活解答解题策略方面对学生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挑战。第一,要帮助学生弄清问题情境中的事理,以对事理的准确把握促进对数量关系的准确理解。第二,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收集的信息。第三,要多让学生说说从已有的信息中,还能想到些什么。第四,解答后要让学生适当解释每一步运算的实际意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三、教学进度本学期教学时间大约有80课时,除以下安排,其余作为机动的教学时间,建议增加一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的思维训练课,也可适当增加一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课,如:每周一次读书、读报活动,间周开展一次数学课外活动,讲故事、口算比赛、社会调查等等。各单元的课时大致安排如下: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备注一3.1~3.2期初复习⑴有余数的除法⑴二3.5~3.9有余数的除法⑸三3.12~3.16认数⑸四3.19~3.23认数⑸7五3.26~3.30分米和毫米⑶加法⑵六4.2~4.6加法⑸七4.9~4.13加法⑵确定位置⑶八4.16~4.20确定位置⑵减法⑶九4.23~4.30减法⑻十5.1~5.7五一放假十一5.8~5.11减法⑵期中考试十二5.14~5.18减法⑸十三5.21~5.25认识角⑸十四5.28~6.1乘法⑸十五6.4~6.8乘法⑸十六6.11~6.15乘法⑸十七6.18~6.22统计实践活动⑸十八6.25~6.29期末复习⑸期末考试8二年级美术教学计划实验小学李余新2010.上一、学生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本绘画知识和技能,但在绘画,动手过程中还缺乏大胆想象创造,这些方面有待提高。二、教学目的任务:1、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和简单工具制作。3、培养学生空间知觉,形象记忆,创造等能力。三、教材重点难点:1、灵活运用工具材料,进行绘画和工艺制作。2、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形象记忆,创造能力。四、主要措施:1、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制作教具。2、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绘画兴趣。3、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第一课纸片插接(2课时)第二周第二课点、线、面(2课时)第三周第三课重叠的形状(2课时)第四周第四课鲜艳的包装纸(2课时)第五周第五课五味瓶(2课时)第六周第六课得奖了(2时)第七周第七课孔雀翩翩(2课时)第八周第八课叶子上的小“血管”(2课时)第九周第九课漂亮的花边(2课时)第十周第十课奇妙的脚印(1课时)9第十一周第十一课蔬果变变(1课时)第十二课小鸟的家(1课时)第十二周第十三课故事画(1课时)第十四课我们班级的标志(1课时)第十三周第十五课变了样(2课时)第十四周第十六课我心中的老师(2课时)第十五周第十七课会爬的玩具(1课时)第十八课电脑美术(1课时)第十六周第十九课娃娃家(1课时)第二十课认识图形标志(1课时)第十七周复习考查10二年级音乐教学计划实验小学李余新2010.上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各项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喜欢律动和活动课。在唱歌,律动方面表现非常好,但音乐欣赏课学生倾听的习惯仍不好,乐谱知识的学习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
本文标题: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5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