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3名学生,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优生少,差生多。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大约只有10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课堂常规,思维活跃,发言大胆,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而班中的后进生太多,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在知识断层,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二、教学内容:本册的教学内容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三、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五、教学措施:1、教学上严格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课后围绕目标及时反思。2、课堂力争高效,向40分钟要质量。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及时改错。采取知识点过关措施,凡是不过关的要辅导重测,直到过关为止。3、成立学生辅导小组,借助学生的力量帮助学困生。4、重视计算教学及计算知识的过关。六、课时安排: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2.7-2.10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4课时22.13-2.17第一单元检测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5课时32.20-2.24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5课时42.27-3.2第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课时53.5-3.9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课时63.12-3.16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课时73.19-3.23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课时83.26-4.1粉刷围墙第三单元检测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7课时清明节94.5-4.6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104.9-4.13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5课时运动会114.16-4.20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5课时124.23-4.28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6课时劳动节135.2-5.4第四单元检测3课时145.7-5.11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5课时155.14-5.18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5课时165.21-5.25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5课时175.28-6.1第五单元检测4课时儿童节186.4-6.8第六单元:统计打电话5课时196.11-6.15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第六、七单元测验5课时206.18-6.21第八单元:总复习4课时端午节216.25-6.29第八单元:总复习、全册检测5课时2012年2月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单元计划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数学游戏”,4个例题及练习一中的习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设计成美丽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4.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受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探索图形成轴对称和旋转的特征及性质。教学难点根据图形成轴对称和旋转的特征、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轴对称教学内容教科书P2—4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2.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具准备:多媒体、剪刀学具准备:剪刀、长方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欣赏教材第二页的图案,找出里面的数学知识。2.说出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二、探究新知(一)认识轴对称图形1.出示教材第3页的图形,学生欣赏,找出对称轴,说明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3.画出图案中的对称轴。4.说出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轴对称图形。(二)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1.出示例1,让学生认真观察“松树”图形,看看能发现什么。(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小格,同样道理,点B与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点C与点C'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4小格)2.说明在轴对称图形中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如“点A与点A'、点B与点B'、点C与点C'。3.得出结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三)画轴对称图形出示例2,同桌讨论:怎样才能画的又对又好?(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那么只要在左边的图形中找到几个关键点,在右边的图形中找到它们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学生试画。然后同位互相检查,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的画图情况。三、练习延伸1.教科书P4”做一做”。2.P8练习一1.2教学反思:学生通过空间想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化,想象多次对折后的图形有困难,可以借助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想象理解。通过折剪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学会欣赏数学图形美。第二课时旋转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例3、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3—6题。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2.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3.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的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探索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教具准备钟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钟表,根据表针的转动明确什么是顺时针、什么是逆时针,明确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夹角是30°。(说出分针从“数字3到数字5”、“数字6到数字9”所形成的夹角是多少度。)二、探究新知1.明确旋转的基本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旋转过程,明确顺时针方向和旋转的角度,填写例3上面的空白,交流汇报。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指针从“3”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6”;指针从“6”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到“12”;(通过观察钟表的指针旋转的过程,认识物体绕一点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图形,讨论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又是怎样变化的。组内交流后汇报。(总结:风车旋转一次后每个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都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变了。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都绕点O旋转了90°。)由此可以观察到: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只是位置变了,对应点与O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固定角度。3.借助已经掌握的旋转的基本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出示例4,学生试画,分析总结。借助三角板,先画出线段OA的垂线,截取与OA相等的长度并在线段另一端标上A',再画线段OB的垂线,截取与OB相等的长度并在线段另一端标上B',连线A'B',就得到了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三、练习延伸1.教科书P6第1、2题⑴图案1是一个花瓣旋转;图案2是一片树叶旋转;图案3可能是由旋转而成,也可能是由旋转而成的。同时,要明确“是由哪一个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图案3可以通过对角的连线找到点O。⑵本题是在已经掌握了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旋转90°的方法的基础上,所给出的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题目没有给出旋转的角度和方向,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规定。将所给图形绕点O依次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⒉练习一3、4、5题教学反思:难点点拨画出一个图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需要经过以下几步:1.确定旋转中心。2.依次画出需要旋转线段的垂线段。3.连接新的端点。学生应该明确图形的旋转是由“绕哪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所决定的。第三课时欣赏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P7的内容,练习一第7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2.欣赏生活中与平移、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感受图形变换创造的美。教学重点分析对称、平移或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利用这些方法自主设计图案。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法和方法设计图案。教具准备漂亮的图案,剪刀和腊光纸。教学过程1.欣赏。观察从主题图中抽取出的图片,欣赏美丽的图案,讨论每一幅图案中运用到的图形变换的方法,分析对称、平移或旋转在其中的应用,感受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让学生分析这些漂亮的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二、学生独立设计1.完成P9题5~72.学生自行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根据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可以分别运用几种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不同方法,独立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3.作品欣赏4.作业搜集图案教学反思:让学生用平移、对称、旋转变换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一定能有更加漂亮的设计。第四课时设计镶嵌图案教学内容:教科书P11。教学目标:通过数学游戏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出示镶嵌图案,让学生欣赏。二、出示教材中的两个图案,师生共同赏析。总结:1.把正方形的下边和左边分别剪去一个三角形,通过平移补在它的上边和右边,这样得到的图案还可以通过平移得到镶嵌图案.2.把正方形的左边剪去一个半圆,绕点A逆时针旋转
本文标题:五下数学计划及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7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