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评价的研究
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评价的研究(连云港杨成俊222006)摘要: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本文分析了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的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放的三螺旋结构课程评价体系模式,构建了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评价体系。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作者简介:杨成俊(1965—),男,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处长,学士一、问题的提出课程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深入到课程领域,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课程改革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几方面。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程实施的情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只有加强对课程设计、实施的监督、调控,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才能有效地确保课程实施与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间保持一致,才能最大程度地缩小理想课程与实施现状之间的落差,确保课程改革走向成功。因此,加强对课程设计、实施的评价,发挥课程评价在课程设计、实施中的导向和监控作用,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性环节,是促进课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需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二、基本概念的界定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1]2.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把一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课程实施问题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一个具体课程的过程中,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适以及影响课程改革程度的因素。[2]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内容及进程进行的价值判断。[3]三、现阶段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的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评价内容、结构不合理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仍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评价。很多学校技能和能力考核比重仅占课程评价的20%,大多注重考核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轻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结果是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在实践考核上,仅通过实践报告就确定学生成绩,至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操作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考核办法。这说明当前的课程评价结构不合理、内容单一。且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2.课程评价方法简单现行的课程评价方式大多是笔试,对于口试、操作、演示等形式采用较少。课程评价形式单一,无法做到扬长避短,全面考核。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也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3.课程评价类型单一现行的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期末,轻平时;重分数、轻实践。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期末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对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较少采用,课程评价类型单一,这种只看重总结性课程评价的做法直接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4.课程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工作薄弱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评价总结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仅为课程评价而评价,多数学校在评分之后作些简单的成绩统计、分析,画出成绩分布曲线,几乎不进行命题分析、卷面分析,评价结果只以数字呈现,缺乏鲜活的背景资料,限制了对方案的深度理解。这种不进行课程评价质量分析和总结,就谈不上课程评价信息对教学的反馈、调整和改进,极大地减弱了课程评价的教育教学功能和反馈功能。四、五年制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体现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2.导向性原则导向是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客观地评价课程,对于全面完整的反映课程理念,引导实施课程的相关人员,特别是广大教师确立新的课程观和质量观,积极投入和参与课程的建设,促使学校建立并完善与课程实施相配套的管理、监督和调控机制,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做好学校课程实施评价工作的前提。坚持这项原则,是力图使评价的指标标准都是可观察的、可感受的、可测量的,尽可能的减少评价者在使用标准时所产生的主观上的个体差异,便于评价者整体地把握评价指标体系和做出准确地判断,最好地发挥评价结果应有的效益。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校的课程实施进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简单使用对指标分配权重,根据权重进行数量打分的方法将会使复杂的课程设置问题简单化、形式化,而仅仅使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又很难克服评价者主观上的个体差异。因此,根据发展性评价观,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合理整合,使评价结果更为完整、更为科学,更能全面反映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全部内涵和意义,以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容易导致学生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终结性评价不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限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关注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6.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改变过去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课程实施评价由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管理者甚至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人性化。(二)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国内外课程发展特点和趋势,借鉴国外已有的课程评价体系,我们尝试构建的课程评价体系为开放的三螺旋结构。如下图1所示:图1课程评价结构图课程评价体系包括三个相对独立同时又密切关联的组成部分,即:目标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评价、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评价和结果为中心的课程效果评价。这三种不同的评价各自都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从平面的角度看,课程评价呈现出如图2的循环结构。其中左边的圆圈是以目标为中心的循环,右边是以结果为中心的循环,中间则是以过程为中心的循环。如果从更简单的先后顺序来看,课程评价则表现出从课程设计评价到课程实施评价再到课程效果评价的顺序结构。图2课程评价结构剖面图(三)课程评价体系的内容表1评价指标内涵及评估标准课程评价阶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参考权重评价指标内涵及评估标准完全符合(优)基本符合(良)大部分符合(中)大部分不符合(差)课程设计评价0.21专业培养目标、规格与方向确定0.06专业调研与需求分析0.02专业部每两年组织至少一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对专业所对应行业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人才需求现状、企业技术及装备现状、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等进行研究分析,并有翔实的专业调研报告。职业分析、工作分析0.02准确把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工作任务,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通过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工作体系框架和职业能力要求,通过工作分析合理确定专业所必备的关键知识、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课程开发基础。专业论证0.02根据专业调研与需求分析、职业分析、工作分析结果,通过职业分析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要求、专业方向、课程框架等教学分析0.02教学分析0.02在工作分析等基础上,教学分析过程获得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结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0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与论证0.02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人才质量标准明确具体,人才培养方案能以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线,体现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要求,优化课程结构,统筹安排课程内容,教学进程安排合理,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五年制高职的特色鲜明,执行情况好。能定期修订完善。科目课程开发0.11课程标准0.02课程培养规格符合预期就业岗位规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课程标准明确具体、构成适当、时间安排合理、可检测、可操作、可实现,符合专业要求、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社会需要和国家规定。教材及相关资料0.02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优秀教材);较好地体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能满足预期就业岗位的要求。实验实训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校本课程建设0.02重视校本课程建设,改革力度大,打破学科的束缚,进行课程开发有措施、成效显著;建立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能和培养目标相吻合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接轨;重点(主干)课程与课程标准明确具体,内容的深广度要求适当:选修课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有计划、有成效。能反映职业岗位先进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的自编高职教材、讲义或活页。校内实训条件0.05专业建立了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实训基地,利用率高。学校重点专业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课程实施评价0.52课程实施准备0.21课程实施准备0.02有完整的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实施目标、内容、方法、措施、组织机构等有明确要求。将课程的开发与执行的历史与经验及时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培训、宣传动员等。专业与课程文化建设0.02重视课程文化环境建设,有本专业技术发展历史、行业企业精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介绍等完整的专业环境布置;专业实训基地与现代企业生产场景接近,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体现现代文明的专业特色的个性化育人环境。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0.02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课程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0.02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0.02教学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人员的结构合理,工作效率高,具有改革创新意识,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成果,教学管理工作有特色,具有示范作用。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0.02课程管理制度健全、规范、严谨,执行严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课程实施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0.02各个主要教学环节都相应建立了明确具体的工作质量标准和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并且实施效果好。校外实训基地0.05专业建有运行良好并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教学环境0.0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编、制作了系列软件资源。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课程实施过程0.31课程计划0.02课程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实际授课时数与课程计划时数相等;授课计划填写规范、字迹清晰,按时送交教学督导室审核。教案0.03教案有课时计划表,课时计划填写规范;有板书计划;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有课后记;教案和课程计划吻合。每两学时写一份教案。用新教案上课,合格教案数量占应写教案数的95%以上为优,占94-90%的为良,占89-85%的为中,少于85%的为差。教学态度0.02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备课认真,治学严谨;衣着整齐,教态亲切、庄重、自然。教学认真负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学生严格要求,大胆管理。教学内容0.03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教学进度与课程计划符合。教学内容正确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线索讲解清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难点讲清,有讲有练,组织严密。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0.03教法灵活,启发学生思维,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讲授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板书工整,布局合理;充分利用教具,重视必要的直观教学及演示,课堂视听效果好;按时上下课,科学利用课堂时间,教学过程安排合理,师生互动,精神饱满。改革力度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本文标题: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评价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80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