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以“马”为主题,选编了三篇课文:《天马》、《古诗二首》、《巩乃斯的马》。《天马》是一篇说明文,作者通过对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刻工艺品的记叙、描写、想象,提示了它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都是借“马”抒发诗人的情怀;《巩乃斯的马》描绘了巩乃斯草原上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学情分析: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学生对马有了一些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以加深提高欣赏水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设计思路: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边感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并把课文的学习与畅所欲言、初现身手、笔下生花有机地整合起来,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上。单元教学目标:1、会写本单元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能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和语段,积累语言。3、学习艺术品介绍和场面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4、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5、总结和综合训练。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8课时,“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1课时,“拓展阅读”1课时,“笔下生花”3课时。天马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出土的时间。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第七自然段,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3、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4、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设计思路:采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读写结合,拓展提升的基本过程组织教学。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天马”奇特的艺术想象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解天马所显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以及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教具准备:课件、电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马吗?你知道有哪些马?能向我们介绍你知道的马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播放各类马的画面。)2、有一种马叫“天马“,这是怎样的一种马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天马,了解了解它。(播放课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题泡泡”。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①纠正读音。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写才漂亮?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1.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2.请你尝试给课文分段。(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第二段:(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天马”这件艺术品的形态和由来。第三段:(第7自然段)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二、精读研讨1、自读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把“天马”加上双引号?2、齐读第2自然段,思考:(1)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2)你从“震惊”“轰动”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什么?(3)课件出示句子:“它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指名学生朗读,思考这个句子介绍了什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3、学生默读3、4、5、6自然段,思考:(1)课文描写了天马的哪些部位?如何描写的?(2)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知道了什么?(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4)课件出示天马图片,学生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天马的形象。4、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1)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2)出示课件: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5、自学第7自然段。三、总结全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五、作业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板书设计:历史悠久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严谨旅游标记艺术品杰作生动、力量、联想细致含义深刻令人叫绝、中国特色和风格负责名称的由来古诗二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能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内容,体会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4、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领悟诗中借物言志的写法。设计思路:采用“读——议——想——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教学重难点: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知不知道有哪些关于马的诗?能不能背给大家听听?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二、学习新诗:(一)学习《房兵曹胡马》1、用不同的方式读熟这首诗,思考:2、指名朗读,齐读。3、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二)反复品味,了解诗歌内容。1、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字典,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2、小组交流诗句意思。3、全班交流诗句意思。(三)再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1、学生齐读古诗。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诗的哪些方面?各有什么特点?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4、作者的心情如何?5、古诗的后四句,作者写了什么?6、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四)教师小结,朗读体会1、配乐朗读。2、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意境。第二课时一、学习《马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默读古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3、学习小组试讲,感知诗意。4、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山顶挂着一弯新钩似的新月。骏马呀,什么时候能套上镶金的络头,任意驰骋在秋天的原野上。5、自读诗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1)说说诗句的意思,(2)从金络脑、快走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三、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渴望施展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四、比较两首诗的异同。1、学生交替互读这两首诗。2、交流讨论这两首诗的异同。五、作业: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四、板书设计:古诗二首房兵曹胡马马诗唐朝杜甫唐朝李贺巩乃斯的马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将作者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马的赞美和对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从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2、积累“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临危不惧”等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4、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设计思路:采用“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解内容,想象场景——有感情地朗读、积累拓展”的基本过程组织教学。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马群飞奔的壮阔场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2、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描绘了什么场面?明确:夏天雨中群马奔腾三、小组活动课件出示交流内容:1、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新词。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想想什么内容作为重点写?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二、细读课文1、指名读第1段: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从那些词句中读懂的?本段的最后一句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指导朗读:读出暴雨来诗的猛烈急促。2、默读2、3段思考:(1)画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栽树的旁边做批注,可以使自己的感想,可以使自己的疑惑等.(2)这两段描写的什么?(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3、学生朗读比喻句,交流自己的批注,随时注意学生间的回答,补充自己批注,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中来。4、出示句子:“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你体会到什么?小结:作者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5、出示最后一段: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三、你有什么感受?(——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四、回
本文标题: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8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