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商品链的分析_
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产品链的分析ProfitsAllocationinIntra-productInternationalSpecialization:ontheAnalysisofNotebookCommodityChain张纪内容提要:产品内国际分工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但处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所获收益却并非一致。在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企业在收益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获益颇丰,发展中国家企业由于所处的从属地位而收益微薄。本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得出结论——各分工环节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其所获收益,并通过对笔记本电脑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理论分析结论。关键字:产品内分工、收益分配、商品链Abstract:Thoughtheintra-productinternationalspecializationcouldbroadentheinternationalspecializationparticipationofastateoranareawitheconomicopeningpolicies,itsenterprises,whichbelongtothedifferentproductionphasesoftheintra-productinternationalspecializationsystem,obtaindifferentproceeds.Withintheintra-productinternationalspecializationsystemdominatedby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MNC),theenterprisesofthedevelopedcountries,whichareinthedominantstatusduringtheprofitsallocation,couldgainmoreproceedsthanthoseofthedevelopingcountries.Withthefurtheracademicdiscussionfortheprofitsallocationintheintra-productinternationalspecializationsystem,thisthesiswoulddrawaconclusionthattheproceedsisdecidedbythemarketstructureofdifferentspecializationphases.Subsequently,itwouldbeenprovedbytheanalysisforthenotebookPC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system.KeyWords: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Profitsallocation\CommodityChain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对上海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课题号:2005BJL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纪,男,1971年出生,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生,河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1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产品链的分析19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现象,即产品制造过程中包含的不同工序和环节被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成了以工序、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这一趋势明显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但处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所获收益却并非一致。在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日益集中在高端环节,而将高竞争性的低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一分工结果往往使得发达国家在收益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获益颇丰,发展中国家企业由于所处的从属地位而受益微薄。本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并通过对笔记本电脑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理论分析结论。一、文献综述传统的贸易方式主要以最终产品的贸易为主,经典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研究也主要以最终产品为对象。1960年代后半期,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即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大幅度上升,这无疑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分工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Helleiner(1973)和Finger(1975)分别从“纵向一体化国际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和“海外组装运作(offshoreassemblyoperation)”的产品内分工的早期形态出发,对产品内分工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1980年代后,在国际经济领域全球外包(globalsourcing),海外外包(offshoresourcing),转包(sub-contracting),等产品内分工的不同形态陆续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推动了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对产品内分工的关注和研究。Frobel、Heirichs和Kreye于1980年提出新国际分工论(TheNew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ur,NIDL),该理论认为:由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所造成的低工资因素正在推动制造性活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DixitandGrossman(1982)利用一个理论模型,考察了多区位生产体系如何在各个不同国家配置工序阶段,并认为关税等政策变量的变动会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产生影响。Feenstra(1998)把产品内分工称为“全球生产非一体化(disintegrationofproductionintheglobaleconomy)”,并在这一框架内分析了其与“贸易推动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系,指出信息革命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1990年Johns和Kierzkowski(1990)从要素秉赋论出发,提出零散化生产理论(TheoryofProductionFragmentation),该理论强调了服务活动对于展开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性,在比较优势因素、规模报酬递增因素以及服务联结要素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中出现了“把生产过程分离开来并散布到不同空间区位”的分工形态,而这种新的分工形态是国际贸易中中间品贸易剧增的最终原因。在国内,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渐开放,一些学者在世界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在对商品链的分析(梁能,1999;汪涛,2000;张辉,2004),对国际分工深化的研究(金芳,2003;赵文丁,2003),对产品内贸易模式研究(田文,2005),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文嫮、曾刚,2004),对产业模块化生产网络问题的研究(庄尚文,2002)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对上海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课题号:2005BJL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中,都不同角度涉及并丰富了产品内分工的相关内容。卢锋(2004)在“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中系统地讨论了产品内分工的成因、特点和利益源泉,将我国的产品内分工研究带入一个新的阶段。综上,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研究日益增加,但绝大多数研究将目标集中于论述解释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成因以及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较少涉及产品内各个分工环节在收益分配上的差异和其决定因素。Henderson(1989),Harris(1993)分别在企业层面考察产品内分工的利益分配问题,提出全球化生产所涉及的管理和协调成本是影响产品内分工的关键因素,并认为决定中间品贸易利益分配的关键性因素是国际市场网络的垄断性。这些研究尽管都涉及了产品内分工的收益分配问题,但其研究的重点仍旧是产品内分工的成因,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不够具体和深入。二、产品内国际分工利益分配模型分析“‘产品内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展开结构,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①。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全球化背景下将生产过程分解后安置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一种现代分工方式。它的出现使得以往盛行于国与国之间的整体产业的分工或转移关系,日益被商品链在国际间的分段设置和有效组合所取代,使得控制高增值核心环节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典型的表现是跨国公司母国日益集中在知识密集的设计、研发、管理和营销等环节,而将生产性环节和低附加值制造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为了研究产品内分工现象特定需要,我们依据卢锋(2004)的分类方法把产品区分为一级产品和二级产品。一级产品(productofthefirstorder)是能独立发挥某种消费和生产功能的物品。二级产品(productofthesecondorder)在自身形态上不具备独立的消费和生产功能,但是通过组装、连接或加工等程序,以原生或转换形态构成一级产品的特定组成部分。产品内分工形成了国际市场范围内上下游产业“链节”之间的纵向协作关系,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协作通过二级产品来实现,二级产品的价格成为这种协作关系中利益分配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二级产品的价格又受到不同生产阶段的市场结构影响,因而,在产品内分工商品链中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就可以利用垄断来影响甚至决定中间投入品的世界价格,最终在产品内分工的利益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在产品内分工的商品链条中,不同生产阶段投入要素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生产阶段市场结构的特征,因而投入要素的稀缺性、专用性等不易被其它要素所替代的特征,往往造成市场结构趋向于垄断。而当特定生产环节中投入的密集要素是非技术劳动力时,由于其在国别、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可替代性,市场结构往往就趋向于竞争。因此,在产品内分工中由于发达国家研发支出大,掌握着核心技术与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等稀缺要素,一般总是占据垄断性的生产环节,而发展中国家一般只能加入竞争性的生产环节。在现实中,产品内分工一般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实现。当跨国公司占据上游生产环节时,它将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提供二级产品,当跨国公司占据下游生产环节时,它将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购买二级产品,为了简化模型,我们仍假定生产分为上下游两个阶段,上游向下游提供二级产品(中间投入品),二级产品的世界价格主要受上下游市场结构的影响②。①卢锋:“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C2004005)。②为了简化模型,假定生产只分为上下游两个阶段,上游向下游提供二级产品,这并不影响本模型对产品内分工中多阶段生产关联的解释,因为每级之间都可简化为上下游关系。3参考海与莫瑞斯(2001)和田文(2005)的模型框架①,假定上游企业生产并出售一种二级产品S,该产品是下游企业生产过程的投入品,下游企业生产一级产品X,一单位二级产品生产一单位一级产品,存在m家生产一级产品的企业,n家生产二级产品的企业,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都是同质的,没有合谋现象,分享相同的市场份额市场结构反映在m与n量的大小上。在下游的一级产品市场,反需求函数为PX=f(Qx),Qx=m×qx,qx是生产一级产品的每个企业的产量,cx是除二级产品外其它投入的成本,Fx是固定成本,则下游企业的利润函数为:xxxxsxxx=pq-pq-cq-F(1.1)按照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利润最大化时:xxxxsxxxxqpp1+mpc0qpqdddd(1.2)令εx为一级产品市场的需求弹性:xxxxxpqqpdd(1.3)将(1.3)代入(1.2)整理可得:xsxx1p1pcm(1.4)等式左边为生产一级产品的企业的边际收益,右边为生产投入的边际成本,即MR=MC,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x11m为成本加成因子,在市场需求弹性εx不变的条件下,m越大,价格超过成本的加成越小,在市
本文标题: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商品链的分析_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0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