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三)
1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三)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归类及应对策略古诗词鉴赏题是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分为六种类型,(一)品味炼字或词类[应对策略](1)赏析字或词的答题格式:字义+句义+〔修辞作用〕+情感(意境、心情等)(2)换或改字或词的答题格式:先表态+所换词与原词的区别+原词的语境义+情感+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所以不能换或改。)(二)名句赏析类[应对策略]答题格式:句义+〔修辞作用〕+情感(意境、心情等)(三)意境类[应对策略](1)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2)注意要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古诗词鉴赏中景物特点常用词语①恬淡闲适、安谧娴静、优美幽静、宁谧悠远、清幽明净、恬静优美②华美艳丽、明快高旷、热烈欢快、轻松活泼、欢快喜悦、生机勃勃③清新自然、空灵悠远、朴素自然、清新明丽、淡雅幽远④孤寂萧索、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幽僻冷寂、空寂寥落、萧条荒凉、荒芜空旷⑤雄伟壮丽、辽阔苍凉、深远辽阔、雄浑悲壮、雄浑壮阔、苍茫辽远、苍凉悲壮、高远深邃)(四)主旨情感类[应对策略]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送别诗:以抒发依依不舍、离情、同情、祝福、情深意长勉励安慰的豁达为主。(2)思乡怀人诗: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游子羁旅愁思、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闺中怀人、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为主。(3)山水田园诗(写景诗、闲适诗、咏物诗):表达赞美、热爱、喜爱生活或大自然;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表达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表达悠闲、闲适、恬淡心情;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珍惜时光、青春易逝的伤感;豪迈、乐观、积极、豁达;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苦闷、忧愁、寂寞、孤独为主。(4)爱国诗(战争或边塞诗):抒发爱国;为国尽忠、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为主。(5)民生诗: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忧国忧民为主。(6)怀古诗: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借古讽今的情怀,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为主。(7)爱情诗:抒发爱情坚贞为主。)(五)描绘画面类[应对策略](1)①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写明句意;②联系上下文、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忠实于原诗)③语言流畅生动(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2)、常见错误①不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只是直接引用原诗句。②描摹景物时只是翻译,未加联想想象进行描绘。2(六)表达技巧类[应对策略]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二七上10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写了哪些景物?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5赏析两个“笼”字。6“犹”字意味深长,蕴涵了那些丰富的内容?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7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七上1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2全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3一、二句与三、四句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4、赏析“空.”字。5赏析“拦”字。“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6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蕴含的哲理。3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或: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7全诗语言有什么特色?(指导: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①凝练、简洁、②幽默、诙谐,③明白晓畅、多用口语、④清新自然、清新秀丽、⑤质朴自然、朴实无华、⑥生动形象,华美绚丽、⑦委婉含蓄、笔调婉约⑧雄浑豪放、⑨有节奏感、有音乐性、有艺术感染力……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七上12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全诗以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4作者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5描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画面。6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来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就僵化了。诗句通过明净的池塘和流动的活水之间的关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知识,思想观念才能不断更新,头脑才能保持清醒,才能取得新成绩。7本诗有一个成语是什么?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七上13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现代人所谓的诗词都是古时人们的歌曲,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乐曲名字的来历,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生查子▪点绛唇▪浣溪沙▪菩萨蛮▪卜算子▪采桑子▪诉衷情▪忆秦娥▪清平乐▪更漏子南歌子▪醉花阴▪浪淘沙▪鹧鸪天▪鹊桥仙▪虞美人▪南乡子▪玉楼春▪一斛珠▪踏莎行蝶恋花▪一剪梅▪临江仙▪渔家傲▪苏幕遮▪定风波▪锦缠道▪谢池春▪青玉案▪天仙子4江城子▪满江红▪声声慢豪放词派和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1概括上、下阕(片)内容。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描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画面。4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其作用是什么?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怀旧之情。6“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什么含义?7这首词多处运用对比,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1)“去”与“来”的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或:(2)“新”与“旧”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喝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8请依据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本词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美好的事物必然会消逝,在消逝的同时,又有美好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其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9作者在这首词中有什么感受?怎样表现出来的?10这首词语言有什么特色?七上14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2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前的作品,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其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①赏析“争渡,争渡”的妙处。②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本文标题: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2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