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襄樊市新能源与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襄樊市新能源与低碳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除水电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风电、太阳能、现代生物质能等技术应用和产业也在政府的支持下稳步发展,小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小风电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十五”期间,我国进入了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时期,水电建设大中小并举,开发建设速度显著加快;通过采取特许权招标等措施,积极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以送电到乡和解决无电人口生活用电为契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小型风电,推动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围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通过市场推动,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以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为先导,积极推动生物质能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开发利用。到2008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约为2.5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比2005年的7%左右上升了2个百分点,其中水电为1.8亿吨标准煤,太阳能、风电、现代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提供了70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向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的比例达到10%的战略目标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同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已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水电:2007年,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约占总容量的20.3%,同比增长11.49%。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3,826,33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88%;到2008年底,全国水电装机达到1.75亿千瓦,年发电量5600多亿千瓦时,在世界居第一位,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1.6%,仅次于以煤发电,居第二位。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1,348,950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50%风电:“十五”期间,中国的风电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6中国新增风电装机133.7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8.9%,同比增长165.83%,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60万千瓦,成为继欧洲、美国和印度之后发展风力发电的主要市场之一。2007年以来,中国风电产业规模延续暴发式增长态势。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719.02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增长率达到108.4%,累计装机容量跃过1300万千瓦大关,达到1324.22万千瓦。随着中国风电装机的国产化和发电的规模化,风电成本可望再降。因此风电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逐金之地。风电场建设、并网发电、风电设备制造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市场前景看好。特别是在风电特许权项目建设的支持下,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已形成规模,已有多家企业可以批量生产1.5兆瓦的风电机组,2兆瓦、3兆瓦机组也已开始生产。2009年风电行业的利润总额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经过2009年的高速增长,预计2010、2011年增速会稍有回落,但增长速度也将达到60%以上。2010年全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有望突破2000万千瓦,提前实现2020年的规划目标。太阳能: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步,在国家相应刺激政策及世界光伏市场的有力拉动下,我国光伏发电产业迅猛发展。到2007年年底,全国光伏系统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企业达到50余家,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达到29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年产量达到1188兆瓦,超过日本和欧洲,并已初步建立起从原材料生产到光伏系统建设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现阶段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8年光伏电池产量达200多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与此同时,太阳能晶体硅材料生产也取得明显进展,2008年产量达6000多吨,有效缓解了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所需晶体硅材料短缺问题。太阳能集热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到了4000万平方米,全国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生物质能:近两年,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质能源利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建成3764座大中型沼气池,形成了每年约3.4l亿立方米沼气的生产能力,年处理有机废弃物和污水1.2亿吨,沼气利用量达到80亿立方米。到2006年底,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农户达2260万户,占总农户的9.2%,占适宜农户的15.3%,年产沼气87.0亿立方米,使7500多万农民受益,直接为农民增收约180亿元。生物质能源发电迈出了重要步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液体生物质燃料生产取得明显进展,全国燃料乙醇生产能力达到102万吨。2008年,户用沼气池达到了2800多万口,大中型沼气设施达到了8000多处,沼气年利用量达到了约120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为2.5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尽管新能源产业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但新能源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1、缺乏核心技术。由于新能源产业前期投资研发费用大,而且很多企业对新能源产业并不十分了解,涉足积极性不高,而政府对新能源的研发投入还比较有限,使得大多数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本高,技术水平低,缺乏自主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和设备生产主要依靠进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制约了我国新能源的发展。2、政策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经济激励力度较弱,政策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差,还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期机制。3、产业竞争力不强。我国的新能源尚处在刚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导致了新能源利用成本较高,特别是光伏发电和风电的并网价格更是高居不下,此外相关的装备制造水平也比较落后,这样在面对国际竞争时我国企业往往处于劣势4、产业规模化发展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矛盾。新能源的发展必须走科技为先,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构建完整产业链,达到产业集群效应。但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同样面临着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各地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措施,上马新能源项目,一些低端新能源产业重复建设,这样既浪费了资源,也对产业发展的质量及产业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二、襄樊市新能源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襄樊市自然资源概况襄樊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夏暑,雨热同期,复杂的地貌类型使得该地气候呈现多样化特征,全市年平均气温除高山以外,一般均在15-16℃,1月2-3℃,2月15-16℃,7月27-28℃,10月16--17℃。无霜期在228-249天之间,热量资源丰富,而且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可以说兼备了南北气候特点。太阳辐射较为丰富,年平均总日照时效为1800-2100小时。襄樊市地理位置的优越,还表现在既有充沛的降水,又有众多的河流和库塘,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蕴藏量都很可观。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其中属长江水系的汉江、沮漳河两大河流流域面积为全市河流流域总面积的绝大部分。年均径流总量85亿多立方米,正常年过境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845座,堰塘88461口。地下水储量也极为丰富,开掘便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水资源条件。襄樊市地域广阔土地肥沃,再加上类型多样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使其生物资源丰富。襄樊是小麦、棉花、豆类、油料、烟叶的重要产地,并兼有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方式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优越条件。汉江流域两岸河谷小平原和大面积冲积平原属江汉平原北端的组成部分,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上乘,是水稻、小麦、棉花、牲畜、禽蛋、水产的主要生产基地。(二)襄樊市能源现状概述由于受地理特征、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湖北省是一个能源资源缺乏的地区,“缺煤、少油、乏气”是我省目前的能源基本状况,而且我省处于工业转型期,工业发展较快,能源消耗和需求量大,而这样能源供求的矛盾在襄樊市显得更加突出,襄樊市的第二产业约占三次产业结构的50%,是一个工业主导型城市,其中汽车工业及其配套设备工业等重工业为核心发展产业。2008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达到540多亿元,占襄樊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因此,我市的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巨大,能源的供给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市的能源利用呈现出多样化趋势。1、常规能源。在襄樊市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电和水电占有绝对的地位。由于我市煤炭资源缺乏,有将近500多万吨的煤炭缺口需要从外省调进,火力发电的98%需要从外地购买,而在水电资源的利用上,我市的大型水电开发较早。目前,全市已开发水电资源42.2万千瓦,占可开发总量的48.4%,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已建及在建水电站139座,总装机容量51.1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3.17亿千瓦时。2、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市的新能源资源较为丰富,在近几年的能源产业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从事新能源研究的企业单位,在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的开发、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上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和积极宣传推广,我市在新能源的使用上开始有所发展。(三)面临的能源困境1、新能源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襄樊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种类多样化,各类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阶段也是不相同的,比如在太阳能领域,发展较快,但我市太阳能利用主要还是处于较为低端太阳能热利用阶段,而且以家庭户用为主,规模化应用还没形成,太阳能高端产业如光伏应用在我市基本上属于空白。生物质能在我市有着较快发展,但仍需向产业化、规模化仅一步发展,另外,技术的欠缺也是我市生物质能面临的一大难题。总体来说新能源在我市的发展不尽人意。当前,新能源利用量在能源总量中比重低,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消费市场和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集群不够明显,致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不够突出;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仅仅以地方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自主投资无法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大规模商业化发展。同时,由于对技术研发和企业产业化的投入不足,我市没有形成完备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体系,与国内其他发展新能源较好的中型城市(如无锡、保定、扬州、新余等)相比,处于明显的落后状态。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偏低。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目前在襄樊市还没有相关产业,而城市居民所使用的太阳能也只是低端的太阳能集热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等,而且普及率也比较低。城镇居民生活用能主要还是以煤气为主。同时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用能不断增加,能源短缺的现象在我市农村也日益突出,农村地区用能主要以薪柴为主,过度的薪柴砍伐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沼气、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我市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的一项措施,但2007年在我市农村92.62万户家庭中,家户沼气普及率仅11%,为10.7万户。我市不断发展的乡镇企业由于能耗大,利用率低,也给农村能源供给增添了压力。3、常规能源资源短缺,能源供给对外依赖程度高。我市正处于工业的快速发展期,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市的能源自给率约为10%,并且还在逐年降低,特别是煤炭资源,需要从山西,河南等产煤省大量进口。因此,煤炭调出省的煤炭产量和对外调出量将直接影响我市的发展。近年来煤炭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紧缺,再加上山西等煤炭调出省由于自身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加,为了保证自身能源供给,会限制煤炭的外销。我市的水电资源虽然丰富,但大部分水电站属于径流式水电站,在枯水季节发电量与丰水季节差距很大,而且我市水电开发早,优质的水流地段均已建设利用,新开发增加发电量的潜力不大。随着我市能源需求量的增加,保持能源供给和经济稳步增长压力将会极为沉重。综上所述,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襄樊市要想在今后的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转变我市的能源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
本文标题:襄樊市新能源与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