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药常识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怒喜思忧恐五色青赤黄黑白五味酸苦甘辛咸目:肝瞳孔:肝肾眼白:心肺结膜炎、虹膜炎等实际上是心肺火热,心火旺、肺火旺人死没死看瞳孔:瞳孔散开了,意思就是肝肾衰竭了肝气足:眼睛聚光,看东西特别亮,有神肝不好:火气大,验血,就是验肝,酒伤肝(酒后打人,放松是因为肝火控制不住),怒伤肝养肝:绿豆、绿色蔬菜、醋绿豆汤:水沸后再煮七八分钟(夏天五六分钟),不放糖,脾气不好、老生气,近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降肝火蔬菜:吃晚饭的时候吃生拌菜,放芝麻酱(补肾),放适量醋。酸奶不好:成分表:牛奶、砂糖、增凝剂、增稠剂,防腐剂,天天喝,血粘稠牛奶不好:过去是很好,因为过去穷,没有大鱼大肉;现在都大鱼大肉了,再喝奶,火上浇油,两者只能选其一。舌头:心舌头不好:心肝脾不好,腰酸背痛腿抽筋,上面热,下面凉心:心情好就好,过喜生悲心不好:眼比较直,不爱动;情绪乱、抑郁、失眠养心:主赤豆,辅枣降心火:中午吃生拌苦瓜,嗓子不舒服,也吃,因为心主舌,舌根为咽喉。口:脾脾不好:大便一天多次,唇干,口腔溃疡,妇科、前列腺问题,不育不孕,痛经,脸蜡黄养脾:喝豆浆国外有豆腐节,外国人都吃豆浆了,中国人都改吃牛奶了,营养过胜,不好。健脾:水果(除西瓜),玉米、小米伤脾:饮料,冰饮料,甜健脾,过甜伤脾鼻子:肺鼻炎为什么不能根治,因为光治鼻子了,根在肺,治肺就能根治。打呼噜:心肺都不好肺不好:容易忧伤,一忧伤,肺更不好。伤肺:少吃辣,不能过养肺:晚上生吃白萝卜白萝卜(生吃养肺,熟吃润肠)耳朵:肾肾:纳气,肾气不足,耳膜波动少,听觉就不好,恐伤肾,腿软。补肾:主黑豆(晚上喝黑豆粥),辅黑芝麻、坚果心气不足,上边肿;肾气不足,下边肿。气肿:按一下,会回来水肿:按一下,一个坑养肾:咸,过咸毁肾,根据自己的情况、工作适量调整。中药基本知识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药物的性能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方面:药性药性有寒、热、温、凉四种,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五味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证;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但是,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了四性、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寒,有的属热,有的属虚,的属实。所以,不可只注意归经,而将能归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别地应用。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肺病咳嗽,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能归肺经,可是在应用时,却不一样,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则能温肺寒,百合补肺虚,而葶苈子则泻肺实,如此等等。归其他脏腑、经络的药物,也是这样。可见,将中药的多种性能结合起来,以之指导中药的应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必须了解,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并不单纯地使用某一经的药物。如肺病而见脾虚者,每兼用补脾的药物,使肺有所养而逐渐向愈;肝阳上亢由于肾阴不足者,每加用滋补肾阴的药物,使肝有所涵而虚阳自潜。总之既要了解每一药物的归经,又要掌握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升降沉浮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法邪外出。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但仍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可平喘、利水;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性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所以,李时珍曾经指出:“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外,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还常受到加工炮制的影响,而在复方中,一种药的作用趋向还可能受到其他药物的制约,这在用药时是应加以注意的。如药物炮制,经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能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而在复方配伍中,性质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的沉降性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性质药物同用,则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可见各种药物所具的升降浮沉性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加以人为控制而转化的。不宜同服的中药和西药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疾病,是我国医学界特有的手法,深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厚爱。正确的中、西药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结合”不当的中、西药,轻则降低疗效,重则导致医源性疾病。下面介绍几种不能同用的中、西药。1.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某些抗生素:石膏、珍珠母、磁石、牛黄清心丸等中药含金属离子,不能与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联合应用,否则会在胃肠道形成不溶性盐类和络台物而失效。如必须联用,其相隔时间以3?4小时为宜。2.含钙的中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与钙离子结合,若与含钙中药联用,会增加氨基糖苷类药的神经毒性。含钙中药有龙骨、牡蛎、海螵蛸、鹿角、枸杞等。3.含有机酸的中药与碳酸氢钠(小苏打):确切地说,是含有机酸的中药如乌梅、五味子、金樱子、山茱萸等,以及由它们制成的中成药,不能与磺胺药和小苏打同服。因为服磺胺药需同时服用小苏打碱化尿液,以防止磺胺药代谢产物在尿中析出沉淀形成尿道结石,而有机酸可以对抗小苏打碱化尿液的作用,从而增加磺胺药对肾脏的毒性。4.茵陈与氯霉素:茵陈是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及肝病患者的常用中药,但它对氯霉素的抗菌效应有拮抗作用,可降低甚至抵消氯霉素的疗效。因此,这两者最好不要同用。5.含鞣质的中药与酶类西药: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等酶类西药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肠道活动,增进食欲。地榆、石榴皮、五倍子、老鹳草及其制剂中的鞣质,可与酶类药物的酰胺键或肽键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络合物,使酶降低疗效或失效。6.含砷的中药与酶类西药:硫磺、雄黄及其制剂中的砷,可以与酶的氨基酸分子结构上的酸性基因形成不溶性沉淀,从而抑制酶的活性,降低酶的生物利用度、减低疗效。7.大黄及煅类中药与酶类西药:大黄、血余炭、荷叶炭、地榆炭、煅蛤壳、煅瓦楞子等,能吸附酶类,削弱其促进消化的作用。8.甘草、鹿茸与降血糖西药:甘草的分子结构与糖皮质激素相似,因而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作用,鹿茸也有同样作用。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肝糖原,升高血糖,与甲苯磺丁脲、苯乙双胍(降糖灵)等降血糖药物在药理作用上是相对抗的。所以,合用甘草、鹿茸,会降低这些降血糖药物的疗效。为了提高疗效,避免毒副反应,中西药同用时一定要慎重。有学者提出的建议可作参考:在不了解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中西药服用时间应相隔4小时为宜。怎样给呕吐病人服中药给呕吐病人吃中药是件麻烦的事情,无论是汤液还是丸散,许多患者一吨就吐,使人很伤脑筋。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并不是很难的。呕吐病人一般都不想吃东西,胃内空空的,如果一下于吃进去很多药液,对胃肠粘膜是一种很强的刺激,这种刺激传送到大脑中根,会反射性地引起呕吐,这就是呕吐病人吃药就吐的主要原因。所以,呕吐病人最好不要空腹服药,应该先吃点东西,比如稀饭、面条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垫个“底”,以便减轻药物对胃肠粘膜的刺激,服药后就不容易呕吐了。不仅如此,健胃药或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其它中药都应该在饭后服用。但是,如果病人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怎么办呢?这时,可采用小量频服的方法。就是说,每次少吃一点,吃的次数多一些。比如要求病人吃150毫升药液,就可以分为5次服,每次服30毫升,每隔5至10分钟吃一次,直到吃完为止。临床上对剧烈呕吐者选用这种方法,照样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特殊的情况下,中医还可以采用“从治法”进行服药。比如,对于胃寒呕吐的病人应该用热药治疗,如患者服后即吐,就可采用热药冷服的方法;反之,对于胃热呕吐的病人应该用凉药治疗,如患者服后即吐,就可采用凉药热服的方法。
本文标题:中医养生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8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