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主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1月20日14:00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②医药知识的积累(扁鹊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精神疗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直接观察法(解剖方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把活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心主身之血脉”。);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地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是确立奠定了基础,也是继承发展的基石。《内经》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机能。《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提出:“观其脉诊,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2)治疗技术的发展:①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寒病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七情六合”的药物配伍理论。《内经》载13方。②针灸技术的发展:针灸疗法早于药物疗法,产生于新石器时期。记载了逢时补泄、迎随补泻、疾徐补泄、深浅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泄、提插补泻等多种操作方法。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在汉代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3)魏晋隋唐时期: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法”;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侯学专著;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提出的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4)宋金元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果较多的时期。张仲景的《三因方》共18卷,将病因分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倡导火热论。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化火化热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后人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李杲:倡言“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5)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明代命名学说的产生,为医学添加了新的内容。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的重要性,尤其对养生防病及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康复治疗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吴有性,著《温疾论》创“戾气”说,温疾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叶桂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理论。薛雪,著《温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阐述。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症的有效方剂。(6)近代与现代:(近代)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①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②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医学衰中参西录》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现代)三方面的趋势:①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②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③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2、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石,继承的目的是创新。(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是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一是五脏一体观[五脏(心、肝、脾、胃、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口、鼻、耳、前阴、后阴)];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结构的完整为机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微物质。心因其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二是形神一体观: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形体,是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神,(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知、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2)病理上的整体性: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反映统一起来、(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式辩证统一的。验舌诊病是一种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局部病变常是整体病理变化在局部的反映。(二)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认知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1、病、征、症的基本概念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透过疾病的现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质。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症,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证,又称证候。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证是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病理变化的反映。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症、证、病的关系: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2、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辨证论治的运用: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常用的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而辨证更重于辨病。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述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应用。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探求宇宙本原和阐述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述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中医学思维的特点: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二)中医学对人体理的认识主要阐述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基础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1、病因学说:是关于致病因素的致病途径、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理论。2、发病学说:是关于疾病发生的机理和方式的理论。3、病机学说:是关于疾病发展、变化和转归机制的理论。4、防治原则:是关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思想和原则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2月20日15:00—17:00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二)气的基本概念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狗成本原。气的概念源主于“云气说”。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质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机制。(二)精气的运动变化1、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形式。2、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化:量变;变:质变)(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宇宙万物皆有精气构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德概括。最初含义: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后变为:概括世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三)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四)阴阳消长1、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2、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称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反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8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