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医妇科学总论1生理特点
同学们好!中医妇科学河北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张慧玲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凶吉,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人所恶见者,但发誓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志也。第一章绪言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目的要求: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和学术特点;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掌握学习方法。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范围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理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辨证、治法、预防;常见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的诊断、辨证论治与预防;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现代检查和诊断方法、产科生理;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生殖健康为中心中医妇科学具有特色和优势:理论特色:重视肾、肝、脾、天癸、气血、冲任、胞宫。病种特有:经、带、胎、产、乳,尤其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有优势和特色。关注母亲健康。张景岳称“基址”,“求子者必先求母”,保障母子健康。“母子医学”中医妇科学的学术特点学风正——良好的医德医风,科学的态度基础厚——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相关基础知识宽——本学科基本知识宽,多学科渗透多实践——专科基本技能,临证见习、实习提高临床动手能力,尤要重点掌握专科特色与优势怎样学好中医妇科学?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四大典籍为中医妇科学之源。了解10个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目的:继承——发扬——创新参考:《中国医学通史》第二节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史10个历史时期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清代、民国时期现代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甲骨文中有“疾育”(妇产科病)“坼剖而产”(剖腹产)——《史记》“妇三岁不孕”——《周易》“种子”和避孕的药物——《诗经》、《山海经》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曲礼》“男女同姓,其生不藩”二、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扁鹊《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黄帝内经》:基础理论(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法、治则);临床病证(经闭、崩、带下、子瘖、死胎、胎病、产后大出血、产后发热、癥瘕、不孕);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通涩兼用、补肾活血、通补奇经.)三、秦、汉时期——已具雏形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神农本草经》所收365种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88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仲景《金匮要略》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首载外治法。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汉)。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居经、避年、激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妊娠各期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晚婚优育南齐《褚氏遗书》:“合男子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经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则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合男子多则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虚枯杀人”。四、三国两晋南北朝——脉学与胚胎学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病理学巨著,其中第37-44卷共8卷是论述妇产科病证的,包括经、带、胎、产、杂病共283种证候。唐·昝殷《经效产宝》是现存产科最完备者。唐·《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为“崇本之义”。五、五代隋唐时期——趋向专科化六、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第一部内容全面的妇产科专著,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描述各种胎位和助产方法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观点:刘完素——主张泻火通经,尤提出根据妇女不同生理阶段分别重视肾、肝、脾的学术观点影响后世。张子和——总结“贵流不贵滞”的理论,善用“汗、吐、下”主张逐痰以通经,发明器械牵引助产方法。李杲——主张升阳泻火,除湿止带;滋阴固气止崩.朱震亨——主张保存阴精,首次描述子宫形态、真假阴阳人;提出痰湿致经、带、不孕机理,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等。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万全《广嗣纪要●择偶篇》“五不女”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完备。现代有罗元恺点注《妇人规》专著。对命门学说的发挥:赵献可《医贯》独重命门学说,描述命门及水火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月经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八、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九、清代妇产科专著: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萧赓六《女科经纶》亟斋居士《达生篇》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熟悉内、外生殖器官的解剖名称、位置及功能。了解掌握胞宫、子宫含义的界定。胞络、胞脉的生理作用。目的要求毛际(阴阜):阴毛反映男女性性征及部分疾病特征。阴户:阴道口。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均指阴道口。功能:保护生殖脏器,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门户;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出口;合阴阳的出入口;娩出胎儿的关口。第一节外生殖器第二节内生殖器官一、阴道(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位置: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与西医解剖学一致。功能:(1)抵御外邪“自洁”作用;(2)排出月经的通道;(3)阴阳交媾的器官;(4)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通道;(5)反映阴液之盛衰及“阴道炎”的病位。二、胞宫、子宫、胞脉、胞络胞宫:又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等,是女子特有生殖器官的概称,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等,其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出纳精气,通脑髓,联五脏,主司子宫行使其功能)子宫:中医固有之名称,形如合钵,似倒置的梨形,位于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前邻膀胱,后为直肠。必须明确:1、胞宫为女性内生殖器官的代表名称;2、中医和西医子宫的解剖范围不同;3、中医的子宫是胞宫的别名功能:(1)主行月经,分泌带液;(2)孕育胎儿,发动分娩,娩出胎儿及附属物。特点:定期藏泻,具有周期性、节律性。《内经》称之“奇恒之府”。胞脉隶属于胞宫的血脉。将阴血下注于胞宫,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素问》:“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胞络胞宫的脉络或网络联络之义,系于肾。或具有维系子宫位置的作用。素问》:“胞络者,系于肾。”诸病源候论》:“胞络损伤……则令阴挺出。”第三章女性生理特点熟悉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掌握女性的生理基础(冲任督带脏腑气血天癸)掌握经、带、胎、产、乳的生理现象。掌握月经产生的机理,了解月经周期的调节。熟悉生理性带下及其产生机理。熟悉妊娠机理及生理现象。了解临产、新产及哺乳的生理特点。目的要求(重点):《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以“七”为期划分。现代分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老年期。临床可以互相渗透来理解。女性各期生理女性经、孕、产、乳的特殊功能,主要是脏腑、经络、气血、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中医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胞宫是行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气血是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经络是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通路。总之:研究妇女的生理特点,必须以脏腑、经络为基础,深入了解脏腑、经络、气血、天癸与胞宫的关系,尤其要着重了解肾、肝、脾胃和冲、任二脉在妇女生理上的作用。第一节脏腑、经络、天癸、气血在女性生理中的作用(生理基础)(一)胞宫胞宫:胞脉:分布于子宫的血脉。胞络:络于子宫的脉络组织。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它与现代医学的子宫的解剖范围不尽相同,中医学的胞宫的解剖形态为“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可见其除了包括子宫的实体之外,还包括两侧的附件(输卵管、卵巢)。它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它具有蓄经、行经、育胎、分娩的功能。胞宫被称为“奇恒之腑”,其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脏是藏而不泻,腑是泻而不藏。而胞宫是亦泻亦藏,藏泻有时。一方面以其形态中空似腑而功能藏精又似脏;一方面因其对月经、妊娠有不同的定期藏泻作用,且无与其他脏腑相表里,故称“奇恒之腑”。其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明,各依其时,充分表现了胞宫功能的特殊性。子宫、胞脉、胞络互相协调作用,共同完成。(二)经络冲、任、督、带四脉的功能是以脏腑为基础的。1、形态属奇经,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又与十二经相连,如罗网维络,无处不至。2、功能(1)蓄存:四脉如湖泽,蓄存由十二经流注的充盈气血,流蓄于冲、任、督、带四脉的气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经。(2)联通:四脉相互联通,共奏调节气血,濡润肌肤,并与胞宫联通把脏腑化生的气血灌蓄其中而发生作用。冲脉与胞宫与胞宫的经络联系冲脉经脉循行:“起于胞中”1、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2、向上行于脊柱之内。3、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肾)交会,沿着腹部两侧。4、上达咽喉。5、环绕口唇。“冲脉起于胞”,明确了冲脉与胞宫的经络关系冲脉的功能:以脏腑为基础其脉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气街,受后天水谷精微的供养。与足少阴肾经相并,又受先天之肾气的资助。人体先天之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皆汇于冲脉。冲脉又通过其上下循行,与三阳三阴取得联属,能调节十二经的经气,以资助十二经脉的活动。故称冲脉“渗诸阳、“渗三阴”,与十二经相通,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师,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冲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冲有要冲之义,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冲为血海,是气血聚会之师,是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之海。妇女以血为本,月经以血为用,只有冲脉之精血充盛,月事方能以时而下,方能有子。任脉与胞宫任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任脉的走行:1、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2、向前上行于阴毛部,3、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4、到达咽喉部,5、再上行环绕口唇,6、经过面部,7、进入目眶下(承泣,属足阳明胃经)。“起于胞中”,确定了任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任脉的功能以脏腑为基础:与足厥阴肝经会与腹部之曲骨。与足太阴脾经会于中极。与足少阴肾经会于关元。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承浆。肝为藏血之脏,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脏,任脉取四经之精血以为养。任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任脉的功能是主一身之阴,凡精、血、津、液等阴精都由任脉总司,故称“阴脉之海”。胞宫主月经,任脉起于胞宫,任有妊养之意,为人体妊养之本,主胞胎,只有任脉之气通,才能促使胞宫有行经、胎孕等生理功能。督脉与胞宫经脉循行:1、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2、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3、上达项后
本文标题:中医妇科学总论1生理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8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