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医总结-总论+阴阳+脏腑+四诊
总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名词解释症(symptom):症状,病人感觉到的异常现象证(syndrome):一组有内在联系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或体征的集合病(Disease):中医病名相当于一个主要症状或体征阴阳: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概括为阴阳两种属性;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宇宙的根本规律。脏腑学说:在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阐述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奇恒之腑:属于此类的内脏,其功能似五脏,而形态类六腑,且不与其他脏腑相配合。三焦:为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上焦:膈以上,包括心、肺。中焦:膈以下,脐以上,包括脾、胃、肝。下焦:脐以下,包括肾、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动力。问答题0.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优势:①医哲交融的整体观念②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④治病与养生相结合1.阴阳的特性相关性:不相关则不分阴阳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可分阴阳相对性: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2.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制约:任何事物存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阴阳消长平衡: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并保持相对的平衡;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3.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5.五脏系统肝系统:肝、胆、目、筋、怒心系统:心、小肠、舌、脉、喜脾系统:脾、胃、口、肉、思肺系统:肺、大肠、鼻、皮、悲肾系统:肾、膀胱、耳、骨、恐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3)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肝病传脾(木乘土)肝病传心(母病及子)肝脾同病(木郁土虚)肝病传肾(子病及母)4)用于诊断和治疗7.脏腑表里关系8.心的功能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2)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3)心在液为汗:汗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经汗孔排于体表的液体。心阳不足则自汗,心阴不足则盗汗。4)开窍于舌:心的经络上系与舌,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体上可以反映出来。5)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喜”有关。6)心在体合脉:心脏的搏动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7)其华在面: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8)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尿赤、尿灼热等症状。9.肺的功能1)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主一身之气,与宗气的生成有关,调节全身气机(气的升降出入)。2)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呼——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将脾输注的水谷精微、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抵御外邪,调节腠理之开合,将汗液排出体外。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将吸入的清气、脾转输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全身;将代谢后的水液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清洁。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运行、排泄的道路。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气宣发卫气散布于体表,温养肌肤、抵御外邪。4)肺在液为涕:涕,是鼻粘膜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腔的作用。鼻为肺窍,其分泌物属肺。5)开窍于鼻:鼻为吸之上端,鼻孔是清气与浊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故称鼻为肺窍。6)与声音的关系:声音的发生与肺气有关。肺气足则声音明亮清晰;肺气虚则声音低微。7)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8)肺在志为悲忧9)肺与大肠相表里10.脾的功能①主运化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作用。运化水湿: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运化水液失常:痰饮、泄泻、水肿②主统血: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不统血证特点:出血量少色淡,但持续时间较长;以下部的尿血、便血、月经淋漓不净及肌衄等为多见;多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腹胀等脾气虚弱之象。③主升清:脾的生理功能特点以上升为主④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⑤主肌肉、四肢:脾运化水谷精微,供养四肢、肌肉。⑥开窍与口,其华在唇:脾运化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⑦在志为思⑧脾与胃相表里11.肝的功能1)肝主疏泄: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舒通畅达的功能。①调畅气机②促进消化③调畅情志④调节生殖机能:男子排精,女子月经与肝主疏泄功能相关。2)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3)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4)主筋,其华在爪(指甲、趾甲):肝具有主管全身筋膜运动的功能。5)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得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6)肝在志为怒7)肝与胆相表里12.肾的功能1)肾藏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2)肾主水: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这一功能是靠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3)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4)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滋养骨骼。5)肾在液为唾:唾为肾之液,为肾精所化。能润泽口腔,与食物搅拌成为食团下咽。6)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精盛血旺,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说“其华在发”。7)肾开窍于耳和二阴:指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8)肾在志为恐9)肾与膀胱相表里13.精气的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14.胆(GallBladder)的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助消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主决断:指人对事物的决定和判断能力与胆的功能有关。15.胃(Stomach)的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通降为和16.小肠的功能受盛化物: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通过脾将水谷化为精微。泌别清浊: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17.大肠(Colon)的功能:传化糟粕18.膀胱(Bladder)的功能:储存和排泄尿液。19.三焦的功能:通行元气,元气通过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以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运行水液,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20.三焦的生理特性:2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22.气的功能:推动作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温煦作用:维持体温。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与侵入病邪斗争。固摄作用:固摄血液,使其循脉运行;固摄体液,防止津液等液态物质流失;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固摄脏腑,使其升降正常,保持脏腑位置。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23.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气机。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如肺的生理活动体现了气的运动形式:呼—出吸—入宣发—升肃降—降24.气的分类元气:原气,真气,来源于肾;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宗气:自然界清气+水谷精气,积于胸中;司呼吸,行气血,与声音大小有关,“宗气足,声音亮”。营气:来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中;营养全身;化生血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卫气:来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外。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②温煦全身,维持体温;③调节腠理开合,汗孔启闭。25.血1)生成来源:水谷精微+精2)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是神志的主要物质基础。3)血的运行:心主血:心气推动;肝藏血:肝气调节;脾统血:脾气统摄;气和血不是孤立的;气必须以血为物质基础,称“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又靠气的推动,又称“气为血之帅”。26.津液生成: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小肠分清泌浊,大肠吸收水液,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输布:脾运化水湿,肺通调水道,肾的气化,三焦作为通道;排泄:①肺的宣发化为汗;②肺呼出部分水液;③肺肃降通调水道,肾的气化,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化生血液;排泄废物。27气血津的关系气能行血(津),气能摄血(津),气能生血(津)血(津)能载气,血(津)能化气四诊一、望诊:望神、望色、望舌》》》望神得神:精气充足旺盛。少神:轻度失神的表现。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虚证。失神: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正气大伤、脏腑虚衰、病情重笃、预后不良。假神:危重病人暂时出现的精神好转的假象。特点:“突然出现,迅速消失”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临终的预兆。神昏:昏迷(coma)或意识丧失。》》》望色观察面部、皮肤、粘膜的颜色及光泽正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含蓄。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血虚、失血---苍白;气虚---淡白少华;寒证---白里透青;白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黄色:主湿证、虚证。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充;黄胖——脾虚湿停。赤色:主热证。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瘀血。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面色青灰口唇紫暗——心阳不振、心血瘀阻;面色口唇青紫、气喘息粗——肺气郁闭、心肺气虚、肺肾气虚;小儿眉间、鼻柱、口唇青紫伴高热——惊风。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痛证、寒证。面黑而浅淡——肾阳虚衰;面黑而干焦——肾阴虚;目眶周围晦黑——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病;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内阻。》》》望舌舌质(tonguequality)—舌体。反映人体脏腑的虚衰,气血的盛衰。舌苔(tonguefur)—舌面苔状物。反映胃气的情况,疾病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津液存亡,病邪的进退,测知病情的预后。舌质重在辨正气的盛衰,也辨邪气的性质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同时也反映胃气存亡。正常舌:淡红舌、薄白苔。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寒证。舌淡白胖嫩、湿润,多为阳虚、寒证;舌淡白瘦薄,光莹,多属气血两亏。红舌:较淡红舌为深,甚至呈鲜红色者为红舌,主热证。舌鲜红起芒刺,舌苔黄厚,多属实热证舌鲜红有裂纹,少苔或无苔,则属虚热证绛舌:较红舌色更深者为绛舌,热入营血、阴虚火旺、血瘀。舌绛或有芒刺,为热入营血舌绛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为阴虚火旺舌绛少苔而津润,多为血瘀紫舌:舌质色紫,即为紫舌,热盛血滞、寒凝血瘀。绛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为寒凝血瘀青紫:舌色如青筋色,寒凝阳郁,瘀血。全舌青色,多为寒邪直中肝肾,阳郁不宣舌边青色,是内有瘀血。老嫩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为老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肿娇嫩为嫩舌。齿痕舌:脾虚、湿盛胖大舌:舌体胖嫩色淡有齿印——主脾肾阳虚、痰湿内盛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主心脾热盛舌体肿胀色青紫暗—主中毒瘦薄舌:瘦薄色淡——气血两虚瘦薄色红绛而干——阴虚火旺、津液耗伤芒刺舌:主热盛裂纹舌:舌红绛有裂纹——主热盛伤津、阴液亏损;舌质淡白有裂纹——主气血不足白苔:主寒证、表证。薄白苔—表寒证白厚苔—阳虚湿浊、痰饮、食积黄苔:主热证、里证。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食积热腐黑苔:主热极或寒盛表示病重。灰苔:灰苔滑润为寒重或痰湿;灰苔干燥为里热证。厚苔:白厚属里寒,黄厚属里热。滑润苔:主脾虚湿盛或阳虚水泛。燥苔:主热盛伤津或津亏。腐腻苔:主食积、湿浊。剥脱苔:多见胃阴不足。镜面舌:主气阴两伤。1、齿痕舌常与下列何舌同见?A、舌体肿胀色淡B、舌绛红有裂纹C、舌红苔厚而黄D、舌红强硬苔黄2、病人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乏力,动作迟缓,谓之:A、得神B、失神C、假神D、神志异常E、神气不足3、绛舌薄白苔的主病是:A、阴虚火旺B、阴虚夹湿C、气营两藩D、表邪未解、热入营血E、湿热内盛4、黄燥苔常见于:A、表热证B、实热证C、湿热证D、虚热证E、以上均不是。5、观察舌苔辨别病邪的性质,主要依据:
本文标题:中医总结-总论+阴阳+脏腑+四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9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