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中国京剧服饰的文化传统与改革略述(修改稿)
-1-中国京剧服饰的文化传统与改革略述吴峥嵘摘要:京剧是一个综合艺术整体,表演以外,还需要有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去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精品,因此京剧服饰是为表演创造角色外部造型,树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者,也是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京剧服饰“衣箱制”传统的确立,到近现代京剧服饰改革过程中“私房行头”、“流派服饰”的出现,以及迄今仍在进行的当代中国京剧服饰改革,它经过了自身的一个发展历程。中国京剧服饰系统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扮戏”的穿戴规则、色彩纹饰传统和规范。同时管理京剧服饰“衣箱”,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技术独立的行业,旧时科班中的“衣箱倌”也已正式成为纳入现代戏曲院校教学“舞台美术”专业范畴中的后台专门技艺工作者。关键词:京剧服饰“衣箱制”传统、穿戴规则、“衣箱”管理、衣箱倌、色彩纹饰传统和规范、近现代“私房行头”与“流派服饰”、包畹蓉当代京剧服饰设计一代京剧宗师梅兰芳先生曾指出,“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着剧本、音乐、舞蹈、化妆、服装、道具、布景等等因素……这些全都很重要,哪一样都不可缺少。”(《1960年5月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上的讲话》整理稿。)京剧作为中国国粹艺术瑰宝,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深入反映历史事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因此,京剧服饰作为舞台表演的重要辅助工具,在京剧艺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其具有写意性、装饰性和可舞蹈性三大基本特点;类型化、时代概括性和综合表现力三大艺术特征,在色彩、纹饰上也有一定的使用规范。它以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以唐、宋、元、明、清数朝服饰为蓝本,主要吸收明、清服饰的样式和制法,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装饰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舞台专用的戏曲服饰,其在梨园行话中称为“行头”,并且产生了中国京剧“衣箱制”的传统,同时使服饰管理也成为一种专门技艺的行当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近现代京剧服饰改革中涌现了“流派服饰”系统,当代京剧服饰改革中产生了以包派戏服特色为代表的全新设计理念,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理想的糅合,以及新型面料和装饰材料的运用,都为当代中国京剧服饰改革的前进方-2-向作出了成功的尝试。(一)京剧“衣箱制”传统和“扮戏”的穿戴规则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演出,以及早期表演艺术家“同光十三绝”等人的出现,奠定了京剧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极具影响的重要剧种的基础,并且逐渐成为国剧。由于演出规模的不断膨胀,这就对于京剧舞台服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装的品种繁多,分门别类。就蟒靠一例而言,一般剧团的基本配置就有“十蟒十靠”的说法。而且,它们又具有严格的穿戴规则,于是京剧“衣箱制”应运而生。这种“衣箱制”传统的产生是建立在前辈艺术家们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上的,由此造就了每个舞台人物相对固定的装扮,这种装扮又是经过观众长期与京剧表演磨合的产物,它达到了观众可以接受而且京剧表演本身又已习惯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在处理京剧舞台表演中的各类不同人物已成为规律,这种规律使京剧服饰在处理各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产生了特殊效果。因此,这种模式在长期的舞台表演中沿用下来,经过不断的继承、发展、改革和完善,形成了“京剧衣箱制度”。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载:“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⑴。“衣箱”,原指置放各种戏曲服装、盔帽、饰物及刀枪把子、砌末的箱子。在戏曲界,衣箱又是戏曲服装的代名词。京剧衣箱,在继承弋阳腔、昆山腔衣箱的基础上,经历代艺术家不断改革创新,从式样、质料、色彩到纹样等方面都日益精致多彩,可谓琳琅满目、熠熠生辉的“百宝箱”。传统京剧“衣箱”又可以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前三者在旧时戏班中划归“剧装科”)和盔头箱(划归“容帽科”);旗把箱是存放刀枪把子等舞台道具(行话中称为“砌末”);杂箱主要是为男角勾脸梳妆的“彩匣子”、为旦角包头梳妆的“梳妆桌”和水锅,后两箱不属于衣饰盔巾的范畴,故此处不划入京剧衣箱中讨论。大衣箱在京剧衣箱中是最重要的一个。它的主要特点是:带有水袖的服饰大都在此箱中,这箱服饰所要塑造的舞台形象,一般是宫廷帝后将相、朝廷权臣、地方官员、后宫妃嫔,以及书生雅士、达官显贵、老爷夫人、少爷小姐、乃至丫鬟仆人等文行人物。主要包括:男女蟒、官蟒、改良蟒、旗蟒、开氅、官衣、宫衣、男女帔、花素褶子、腰裙、袄裤、太监衣、僧衣、道衣、八卦衣、罪衣罪裤、孝衣等五十余种,另有“副大衣箱”,主要是一些人物装束搭配使用的装饰配件和服饰,包括斗篷、饭单、四喜带、丝涤、腰巾等,它们可以互相搭配,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因为大衣箱在京剧“衣箱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旧时科班里,“大衣箱”又被称为“压担”,针对它制定了许多条梨园行规。“大衣箱”最上端一般放置-3-唐明皇的木偶雕像,因为戏曲界常以唐明皇为行业神,民间称其为“郎郎菩萨”。与之并列放置的多为喜神,即道具婴儿,它在台上是道具,下台以后就要当作神供奉,放在“大衣箱”起到“压箱”的作用。“大衣箱”最上面的第一件戏装总是“富贵衣”,这是一件缀有彩色碎绸贴补的用于最贫困的穷人的戏衣,但京剧传统视其为最吉祥的一件戏装,因为一般传统剧目中穿此衣者,最后大多金榜题名,显达富贵,故旧时科班看作是吉兆,将其置顶。实际上这件最破烂,最不值钱的戏衣,也保护了下面金绣彩绣的珍贵戏装不受损坏。旧科班“富连成”班中有行规禁忌:“后台不得坐箱口,大衣箱不准睡觉,箱案不得坐人,不得两脚磕箱。”又有规矩:“同行来到,先至大衣箱前点香吊表,以示恭敬。”(喜(富)连成班《梨园规约》),由此可见,大衣箱在剧团中的重要性,它是京剧舞台演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保证之一。“二衣箱”是次于大衣箱的重要衣箱,其主要特点是:所有服装袖口、裤腿都是紧缩的,同时不论穿着任何样式的服装,腰间均要系大带或其它束带,此箱戏装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元帅将领、武艺高强的草莽英雄、绿林好汉之类的武行角色。“二衣箱”主要包括男女靠、改良靠、箭衣、马褂、抱衣抱裤、挎衣挎裤、兵卒坎、龙套、大铠、青袍、茶衣、大袖、皂隶衣、制度衣(猴衣)等四十多种以及鸾带、扣带、丝涤等服饰配件。“三衣箱”,也称“靴鞋箱”,此箱不像“大衣箱”、“二衣箱”那样具有鲜明的可概括的特点,它主要是收藏包括舞台人物穿着的靴鞋及内衣装束。可以将其中的物件分为两个大类:软片类和硬质类。软片类主要是指内衣装束,包括水衣、彩裤、胖袄、护领、大袜、彩袜等等;硬质类主要是靴鞋,包括高腰厚底靴、朝方、福字履、登云履、皂鞋、快鞋、薄底、彩鞋、彩薄底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用靴鞋及特殊靴鞋,如虎头靴、鱼鳞洒鞋、黑白道打鞋、小孩鞋、僧鞋、旗鞋等。“三衣箱”的物件是与“大衣箱”、“二衣箱”的服饰配合使用的,按照一定的搭配原则规范,通过不同的搭配方式,最后达到统一协调、合理使用,完美地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盔头箱”是京剧“衣箱”中专门收藏盔帽饰品以及鬓口头面的箱子,京剧舞台人物的冠戴分为盔、冠、巾、帽等,其中包括师盔、霸王盔、夫子盔、倒缨盔、中军盔、蝴蝶盔、凤冠、九龙冠、紫金冠、道冠、如意冠、纱帽、毡帽、堂帽、毗卢帽、风帽、太监帽、皂隶帽、扎巾、文生巾、武生巾、员外巾、鸭尾巾等等。头面有软头面和硬头面之分,软头面包括线帘、网子、发垫、发簪、大发、水纱等;硬头面可以分为点翠、水钻和银泡三种,除银泡头面件数较少外,水钻、点翠头面一般各有五十件左右,其中包含泡子、鬓簪、鬓蝠、泡条、串联(三联、四联)、六角、大顶花、-4-边蝠、正凤、偏凤、面花、压鬓、后三条、包头联、竖梁、横梁、后兜、太阳光、凤挑、八宝、福寿字、耳挖子、耳坠、鱼翅等单件,还有用于插戴的花饰、甩发、蓬头等辅件。“盔头箱”的管理是衣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技艺,每种盔帽都与服饰有固定的搭配方式,并且为演员“勒头”和系冠戴同样也是较为复杂的一项技术,因此这一“衣箱”对舞台演出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历来很受重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的等级制度森严,京剧服饰不是按历史时代的实际面貌,而是用从历史生活实际中归纳出的特殊形式的“绘画之服”,其有以适合表演为原则的装扮方法,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这种规范,表现为“按照相对稳定的一套穿戴定例去进行规范化的应用。”这就是与京剧服饰“衣箱制”传统相配合的“穿戴规则”。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内容繁简不一的穿戴规制。在宋、元时期,“衣箱”还处在草创阶段,穿戴规制比较简略。到明代,出现了《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⑵,明末“衣箱制”已奠定了基础。至清中叶以后,昆曲穿戴规制已发展到相当细致严谨,基本内容业已趋于稳定。存世史料有《昆剧穿戴》⑶、《扬州画舫录》⑷、《审音鉴古录》⑸、《穿戴题纲》⑹、清道光二年《升平署志略》载《穿戴提纲》⑺等,京剧的“穿戴规则”也借鉴了昆曲的穿戴规制,并且继承、发展完善,以不同历史阶段的穿戴特色和发展变化趋势为基础,形成了京剧“衣箱制”穿戴规范体系。穿戴规范的具体内容涉及到剧中人物的自然状况(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生活境遇、性格品质乃至于对其的审美评价等诸多方面。穿戴规制在原则上是比较稳定的,但实际上是存在着历史阶段差异和地域差异,因为在旧时科班里,像这种穿戴规范的传承,主要还是口传心授,没有形成一定的“纸媒文本”正式流传。随着古典戏曲艺术逐渐地向现代化过渡,穿戴规制的总结归纳工作却仍然滞后,解释权仍主要在于“衣箱倌”,并且由于京剧的传统剧目浩繁,以这个横向的角度全面阐述穿戴规则非常困难,因此对于京剧“衣箱制”的穿戴规则不可能进行详尽细致地从微观上阐释,但是可以宏观地概括为一则公式:舞台类型人物与衣箱类型服饰的对应搭配。京剧服饰所具有的三大艺术特征与京剧表演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关系,京剧服饰在创作规律上,除去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可以发挥一个设计者的构思,大多数仍是局限于程式,京剧服饰本身受到剧中人物的表演程式的制约去装扮演员,表演程式是服装类型化的主要依据,“衣箱制”就是类型化的产物。表演的程式化要求决定了京剧服饰是以类型为单位来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表演程式相似的人物形象可以运用相同的类型服饰来表现。京剧表演具有历史符号性,历史年代在剧中只起到一个提示时代的作用,并不对京剧表演产生影响,因而京剧服饰也就具有时代概括性,依靠“衣箱”-5-服饰的有限数量概括中国历史全貌,只表现舞台人物的形象特征,而不考虑时代背景。由于京剧表演的虚拟象征性,京剧服饰就具有很强的综合表现力,它的直观效果很强,如身披斗篷,可以表明天气寒冷、夜已深沉或者欲出门行路;穿碎绸补丁的富贵衣,说明这个人目前经济拮据潦倒,而未来却要飞黄腾达;穿鱼鳞洒鞋,说明此人身份是渔夫,如此种种。因此,可以总结出穿戴规则的三个通用原则:(1)三不分:即传统京剧服饰在应用上“不分朝代、不分地域、不分季节”。(2)六有别:指装扮人物外部形象时,遵循写意原则,大体上只做六大区分“老幼、男女、贵贱、贫富、文武、番汉有别”。(3)定中变:即“定中求变”,指通过不同的服饰组合方式,纹饰色彩的运用搭配,在类型化基础上追求人物外部形象的个性化,所要遵循规律也是写意原则,表现手法则是简约指代。(二)京剧“衣箱”的管理和“衣箱倌”的作用长须飘逸的髯口,花团锦簇的头盔,流金溢彩的蟒靠,精致华美的靴鞋,这些用来装扮演员的“行头”,是京剧独特艺术风韵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为一门“扮装艺术”,对于这些京剧“衣箱”中既类型化又极具形式美的精致服饰的管理,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由于京剧“扮戏”的程序比较复杂,京剧“衣箱”的管理者,就不仅是戏班剧团中不可或缺的后台工作者,更是演员人物造型设计的亲密合作者。管理京剧“衣箱”的师傅,在旧时科班中称为“衣箱倌”,是“官中箱倌”的一类,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技术独立的行业,在现代戏曲院校教学中将其划入“舞台美术”的范畴之中。“衣箱倌儿”的职责不仅仅是看管“衣箱”,而且还要负责京剧服饰的整理、保护和收藏。京剧服饰的式样独特、种类繁多、穿戴复杂,“衣箱倌儿”必须熟练地帮助演员准确无误地穿戴,要保证松紧得体、演出自如。“衣箱倌”是这类技艺师傅的统称,可以细分为“大衣”、“二衣”、“三衣”和“盔箱”四个行当,每个行当的“箱倌儿”
本文标题:中国京剧服饰的文化传统与改革略述(修改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2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