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摘要】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长期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与儒、道并称三教,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不同寻常的角色,对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佛像艺术又是佛教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佛像有千万种,不仅是在佛教当中有着特有的涵义,也传承着不同地域其独特的艺术文化。佛像艺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伟大的创造能力。【关键字】:佛教文化佛像艺术目录一.参观内容.......................................................2二.汉传佛教佛像...................................................2三.藏传佛教佛像...................................................4四.佛像的历史根源与意义...........................................52一.参观内容因为我对佛教文化比较感兴趣,所以选择了首都博物馆的“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主要展出汉藏佛像精品。展览的主题是: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同时展示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通过这个展览,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佛像艺术在我国汉族、藏族地区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艺术风貌;欣赏佛像艺术表现的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艺术神韵;了解佛像艺术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与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密切关系。展览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一共展出佛像262尊,种类齐全,造型各异,风格多样,其中大部分佛像是首次向公众展示的馆藏珍品。二.汉传佛教佛像3汉传佛像艺术,在造像题材上以汉传佛教的佛像崇拜为主要表现对象,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以印度犍陀罗、马土腊和笈多等艺术风格为蓝本,同时吸收、融合中原地区的传统审美和表现技法,整体上表现出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汉传佛像艺术是汉传佛教的重要外在表现,在其身上既体现了汉传佛教的基本追求、理念和信仰,又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道德崇尚和审美意趣,而汉文化特色的表现尤其鲜明突出。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历史悠久。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正式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不久便出现了佛教造像,其后便一直伴随着汉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比起佛教和佛像艺术在印度传播的历史还要悠久。2.传播地域广阔。汉传佛像艺术传播地域十分广阔,不仅流行于广大的汉族人聚居地区,而且还波及受汉文化影响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北方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历史上皆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都接受了汉传佛教,流行汉传佛教造像。3.风格富于变化。历史上受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汉传佛像风格因时不同,因地而异,差别十分明显。从时代上看,从早至晚各不相同,南北朝造像飘逸清瘦、隋唐丰满端庄、宋代写实自然、明清浅显媚俗。从地域上看,南北东西亦各异其趣,南方造像温和清丽,北方造像粗犷淳朴,早期西北造像流露异域风情,东南造像尽显华夏神韵;不仅如此,在一些小的区域,如新疆、甘肃敦煌及河西地区、山西云岗、河北定州、河南洛阳、山东青州、四川成都、福建德化、云南大理等地,也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域风格。4.形式多样。汉传佛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有泥塑、石雕、木雕、金铜铸造、夹纶、陶瓷、锤揲、模印和丝织等。这些形式体现了我国传统工艺的丰富多彩,也体现了我国传统雕塑技术和制作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5.题材丰富。汉传佛教崇拜的神祗众多,造像题材十分丰富。这些题材大多源于印度,但进入我国后又都经过了中国人的选择和重新塑造,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与印度相比已有较大的区别,集中体现了汉传佛教的基本追求和思想信仰,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观音菩萨,她的慈悲济世、寻声救苦功德本来十分契合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可是人们仍嫌不够,又在《华严经》宣传的观音“三十二应身”的基础上创造出众多的救世观音来,如民间流传的“三十三种观音”、送子观音、数珠观音等,赋予了观音菩萨更多更现实的济世功德。6.遗存丰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汉传佛教留下了数量庞大的造像实物。仅就石窟寺造像而言,全国范围内遗存和分布的石窟寺就有数百处之多,每一处石窟寺都保存有数量不等的众多佛像,如敦煌、云岗、龙门、大足等著名石窟,保存的佛像皆数以万计。而其它形式的佛像遗存也不可胜数。4三.藏传佛教佛像藏传佛教是中国三大佛教之一,源自吐蕃时期印度和汉地传入的佛教,形成于10世纪前后、在西藏地区,为卫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民族信奉的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西藏民间宗教和苯教的内容,如土著神灵及其相关仪式,成为一种地方化的佛教。为了方便传教,藏传佛教利用了大量的图像,由此而形成复杂而富象征性的宗教艺术,在反映宗教主题的同時,也表现了风俗文化的內容。藏传佛像艺术在造像题材上则以藏传佛教的佛像崇拜为表现对象,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以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艺术流派为蓝本,同时吸收、融合藏族地区的传统审美和工艺技术,整体上表现出浓郁的藏民族文化特色。藏传佛教造像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祖师:藏传佛教尊奉的在修学和弘法上有杰出成就的高僧大德,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喇嘛”。祖师像一般仿造祖师生前面貌塑造。如莲花生、宗喀巴像、米拉日巴像等。密修本尊:密教修行的最高层次是无上瑜伽,无上瑜伽修习所依本尊就是密修本尊。具有代表性的有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密集金刚等。5佛:指圆满觉悟诸法事理的人。佛的形象一般为出家比丘相,头顶有肉髻,发呈螺旋状,身着通肩或袒右肩袈裟,不做任何装饰。如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药师佛等。菩萨:意译为“觉有情”。一般头戴宝冠,上身着天衣,饰项圈、璎珞、长链,下身穿罗裙,戴有手钏、臂钏、足钏。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佛母:佛母为诸菩萨之母,喻指佛菩萨的智慧。形象多位寂静之善相,而且都是女性形象。如绿度母、白度母、尊胜佛母等。罗汉:形象都是出家比丘相,身着袈裟,全身无任何装饰,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最为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如阿难、迦叶等。护法:指护卫佛法的神,部分来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部分来源于西藏当地的苯教及汉地的社会信仰,如四大天王、关羽、李靖等。藏传佛像元明清各朝时候的特点:元代:这一时期的造像总体表现为头大身小,颈部较短,躯体挺拔,肌肉劲健、有力度,莲座比较低矮,呈大梯形,莲瓣多宽肥、朴素无纹。明代:这一时期的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进入了成熟时期,造像呈现出风格多样,做工精细,人物生动优美等特点,西藏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也在其中得到充分发挥。清代:这一时期的造像流于程序化,虽整体比例完美,做工精细,但已全无早期佛像所体现出的内在神韵。四.佛像的历史根源与意义4.1历史根源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长期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时间、途径、思想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佛教在我国形成了三大不同的体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流行的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三大语系佛教都流行佛像崇拜,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佛像艺术体系。这些体系的形成各有其独特的因缘:一方面取决于不同的传播途径和相应的佛像崇拜体系及艺术粉本,另一方面源于各自受容地的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影响。4.2发展佛教的造像特征从初传人中国的那时开始,一直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地域文化的进行演变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它何以能承载诸多中华文化的因素之一。最初的西域本土风格的佛教造像,逐渐就被中国的文化与雕刻艺术所改变。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各个阶段,无非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一种超越,即支撑建造这种塑像风格的思想,本身就存在一种超越性。例如塑造的种种神像造像,具有三头六臂、或多手多眼等,这种艺术形态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向往与对佛教成就者的追随。6东汉、三国、西晋时期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造像的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三国时期的造像材质上最突出的是陶瓷工艺佛像与铜器纹饰工艺两种,以这两种为主要代表,这也揭示了一种历史文化的演进,因为陶瓷器一般为当时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工具,其中青瓷器和象征豪强士强“格橹建筑”形象的谷仓罐(又称魂瓶)。在这一时期的造像特点主要是“佛像皆高肉髻,着通肩袈裟,有项光,双膝结跏。其明显特征是双手结定印,与东汉佛像手印不同。由于造像是模印而出,所以普遍形象模糊。”从这条依据来看,能对比出与东汉时期造像的不同之处。等到了西晋时期,即初期佛教造像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较西汉与三国时期的造像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与发展,可是从塑雕工艺等众多方面,都还远不及其后期的造像工艺。在这个时期寺院大量的在兴建,中外僧人的汇集增多,佛教的传播的范围也更加的广泛,这些因素都促成了造像工艺的发展。当时的造像也在逐渐增多,包括各种材质不同风格的。在中国汉传佛教当中,宋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的高峰期,这也是继六朝、唐朝之后的一个高水准的塑像艺术时期,同时也是大兴建造佛像之风的一个时期,与以前各个时期造像的诸多方面具有一个鲜明的对比。从这各个时期的造像来看,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禀着出世又人世的精神,一方面执着地追求佛教渊深、博大的胸怀气魄,悲智双全的理想主义精神,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而改变着面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造像的艺术并非一味墨守成规,完全从古至今都一成不变,也是在不断适应宗教发展,适应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例如南传佛教造像、汉传佛教造像、藏传佛教造像,都有较大的差别,使人一看上去就能基本分别出是属于哪种语系佛教的造像。这也是受到佛教传播所在地域文化的影响所致,更主要也是为了佛法得到更适合当地习俗与所接受方式的传播。佛像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承载着某个地域的文化,如在汉地的某种造型,在南传佛教地区与藏传佛教地区是很难见到的,那么在其他两语系地区的佛教造型,在汉地也同样不多见。这就充分说明,佛像的建造不仅是在佛教当中有着特有的涵义,也传承着不同地域其独特的艺术文化。4.3目的与意义佛教造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宗教所建立的,即为宗教修行而设立。一方面以偶像代替释迦牟尼佛及其众多的菩萨、罗汉等弟子,借以发挥如同佛陀在世一样的教化功用;另一方面以偶像作为佛教徒修行观想的对象,意思是信众通过不断观想佛、菩萨庄严慈悲的形象,让殊胜妙好的形象不断充满内心,逐渐荡涤心中的愚痴和贪欲,开启本有的清净智慧,最终获得圆满果报,实现暇满人生。给予佛教徒以警惕,即见贤思齐,经常对着佛像能生起一种敬畏之心,省察内心与行为上生起的种种过失与修行上的不足。例如在塑造观音像的时候就会着重体现菩萨的慈悲智慧,还有就是神通广大。佛经或佛教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为了更好的弘扬佛法从而随顺世间。佛像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为了传播佛教,大量塑造佛像,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中国的敦煌、龙门、云岗等石窟造像和西藏金铜佛像都是重要代表作品。古代的工匠和善信们在佛教仪轨的规定之下,在造像功德思想的熏染之下,亦抱以虔诚的奉佛之心,7竭尽全力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大量塑造佛像。于是一尊尊庄严神圣、生动传神的佛教圣像被塑造出来,遍布神州大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伟大的创造能力,以及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恢弘理想。当人们面对这些艺术形象时,无不为之倾倒和感叹,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能力。参考文献:[1]《中国佛像造像艺术浅析》[2]《藏传佛像艺术鉴赏》[3]首都博物馆:[4]汉传佛像的文化特色;[5]《佛像艺术》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2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