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中考议论文复习材料.(编辑老师钱华
中考议论文复习材料.(编辑老师:钱华)一.课内议论文.篇目◆语文版八年级上册:9、《纪念白求恩》10、*《谈语言》11、《最苦与最乐》12、*《懒惰的智慧》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2、《为人民服务》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4、《我有一个梦想》15、*《你是你的船长》◆语文版九年级上册: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0、《吴汉何尝杀妻》11、*《大小猫洞》12、*《世上没有傻问题》26、《鱼我所欲也》27、*《订鬼》28、*《马说》二.课内议论文.练习(略)议论文的阅读与解题指导一.议论文,简单一点说,就是用以发表自己观点、看法、意见的文章.二.有关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就是全文想要论述的观点,看法,意见.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看法,意见的材料.论证:作者用材料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注意既然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只能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或在写这样的文章的行文中意识到,决不可能说文章的某个句段就是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立驳相结),论证方法(讲道理、摆事实、引用论证、举例子论证、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反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假设法}论证结构(总---分---总、是什么(引论)---为什么(本论)---怎么样(结论).论据类型(事理论据,事实论据)语言特点(逻辑性、严密性)三.议论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就是考点,现就这类文体的阅读及考试作一点说明,旨在提高大家的阅读水平及解题能力.初步感知,明观点,知结构.1.1边读边勾划自己不熟悉的词句,为以后收录订正读音、辨识字形作准备.1.2想一想,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什么观点,(中心论点,)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帮助我们判断:通过论述,作者告诉我什么事情,应该怎样,而不应该怎样.是什么,而不是什么.1.3按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知道文章的大致结构,即:大致哪几段属于提出是什么,哪几段论述为什么,哪几段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对文章的结构块有一个初步的了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读教材谈骨气一文.初读课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围绕”骨气”这个话题在写作者,但作者到底为此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呢.再一细看,作者提出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一个观点.那么作者论述自己的观点时的论证结构又有什么持点呢.再大致看一下课文,我们可以初步感知前三、二段是提出观点,中间几段是论证自己的观点.文末几段是在论证观点后得出的结论.这样,我们就初步感知了课文的论点,明确了课文的论述结构.以下,我们要对议论文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认识.精读,明逻辑,知关系析语言.2.1进一步阅读,明确中心论点,看能否在文章中找到一句,与我们初读时感受到的”是什么”中心意思一致的句子.要相信,议论文的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中心论点鲜明.十有八九要在文中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一般会有这样的原句.我们可以把它勾划下来.如果没有,那就得自己概括一下;如果你认为有,并且勾划出来了.你还要用下面的注意内容对你找到的这个句子进行认识,以发现你找到的句子是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句.考证它的正确性.提供注意项:这个句子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般不可能是个短语或词组,因为短语或词组一般不能表述一个完整的句意.如果你找到的句子没有这样的特点,只能说明你的发现是错误的.另外,还有一个经验告诉大家: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前面部分,甚至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很少在文章的后面.后面的内容一般是中心论点得到论证后而引申出的结论.不能把结论句作为中心论点.要注意论点和论题(话题)的区别.举例说明:谈骨气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第一句话,”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而不可能是文章末尾处的”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也不能拟作”谈骨气”这动宾短语.2.2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摆现实生活的某些现象,提出论点,如俭以养德.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的,如谈骨气.引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的,如怀疑与学问.另外还要明确,有哪些段落属于这个内容.考试时往往要你作出判断.2.3作者通过哪些分论点,如何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寻找分论点的方法同寻找中心论点的方法,特别注意,分论点一般也在某此段的开头或结尾.它基本等同于记叙文中谈的中心句的概念.2.4.论证方法的考查:须在头脑里清楚地知道,初中阶段有哪些论证方法,需要我们掌握,(即上文提到的常用论证方法).通过我们对近几年的中考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对论证方法的考查,还没有超过上文提到的几种论证方法.因此,我们只需对以上几种论证作认识,并在拿到相关文段时,在以上几种论证方法中进行排查即可.要注意的是,我们有些同学在发现一种论证方法以后,就认为完事,疏不知,也许你还没有找完呢,这样便可以避免不完整而失分的现象.2.4关于论据的考查:为了论证自己的论点,每一篇议论文,总是要使用相应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些材料,就是我们所说的论据,中考也常涉及这一知识点,其重点就是考查论据的类型,这一块比较简单,因为,论据的类型只有两种.即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中外古今的史实,很容易发现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事理论据是指那些对事实进行的的抽象概括的结论,当然也包括一些名言、警句、谚语以及作者对一些事实的概括分析.例如谈骨气一文中的三个人物的事例就是事实论据.而引用孟子的对大丈夫的论述便是事理论据.2.5中考的又一个考查点是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表述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证明与被证明.有一点可以提醒大家.有很多议论的段中往往有一个中心句,找到这个中心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识别句段关系.例见怀疑与学问一文第6段.2.6议论文语言特点的考查也是一个重点,往往是要求对某些语段中的一些限定性的词语作评价分析,问你这些词语能否去掉.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能去掉.具体分析是时,要抓住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来回答.即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回答时,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你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如果去掉某个词,全句表达的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保留在原句中全句表述的又是什么意思.例如怀文中:第6段中的四个”常常”的内容,(……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能否置换顺序.就是对议论文语言的逻辑顺序的一个考查.又如想和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问你,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无能否去掉,为什么?这就是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如何作答,请参照上文的要求.2.7考查一些个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比如:”这”、”那”、这些、那些等词.回答这种问题,要提示大家,他们所指代的内容往往就在这些词的前面,因此,我们一看到这样的题,第一感觉就是在这些词的前面一点的语段中去找.例如:怀文中第6段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样的脑盘永远是被动的”问你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须到这句话的前面一点,放宽阅读,答案自然而来.附文:谈骨气吴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l中国人民的骨气。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怀疑与学问》“学者先要会疑。”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①选自《通俗论集》。顾颉(jié)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历史学家。②〔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③〔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①,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②”,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①〔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部落的酋长。究竟指的是什么人,传说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女娲、神农。《史记》载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②〔腐草为萤〕这是《礼记·月令》上的话。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①,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
本文标题:中考议论文复习材料.(编辑老师钱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3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