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旅游景区规划旅游规划有区域旅游规划、旅游产业规划与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它是在一定的目标与价值判断下,回答“它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的思想和方法与福利经济学非常类似。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作出这种选择,而不作出另一种选择?旅游规划的核心概念是“旅游资源优化配置”。这里的旅游资源是广义的概念,即以旅游业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资本与物质资源。其目标是以稀缺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开发商及社区的需求。第一节旅游规划的相关概念旅游规划的核心概念是对游客体验的规划。旅游规划的核心则致力于有效地组织各种资源为旅游者创造某种特殊的体验。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目标是为游客塑造美好的体验,为开发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自然环境。目前国内许多学者致力于在旅游规划中创立学派,从而出现了所谓“资源派”与“市场派”的分野,旅游规划既不是资源评价,也不是市场分析,而是资源与市场的匹配,是对旅游最终产品──旅游体验的生产与交换的系统构想,这个最终产品要同时实现游客,开发商与当地社区的价值满足。因此真正的旅游规划学派是“体验派”。一、旅游景区规划的相关概念(一)旅游吸引物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要素,它吸引游客,决定游客选择旅游的地点,一般分为地点吸引物(siteattractions)和事件吸引物(eventattractions),地点吸引物是这个地方本身就是吸引游客前往游览的主要诱因,如气候,历史文物,名胜风景等;事件吸引物是指节庆活动,体育盛会,商业贸易交流会等。另一种分类法是自然吸引物与人造吸引物,海滩和古镇就是这种分类的实例。(二)旅游景区旅游景区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一般指由若干地域上相连的,具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吸引物,交通网络及旅游服务设施组成的地域单元。其内部具有一致性,关联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三)旅游体验邹统钎认为“体验”是:“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广义上指旅游过程)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旅游业生产与销售给顾客的产品就是一种体验。体验是旅游主体(游客)与客体(旅游吸引物,设施,服务与人)角色互动的产物。二、旅游规划(一)规划“规划(planning)”通常兼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刻意去实现某种任务,一是指为实现某些任务把各种行动纳入某些有条理的顺序中。实际上,一种是说规划所包含的内容,另一种是说规划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二)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从区域规划理论及管理科学理论衍生出来的。Getz对旅游规划的定义是:在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寻求旅游业对人类福利及环境质量的最优贡献的过程。Murphy的定义是:规划是预测与调节系统内的变化,以促进有秩序的开发,从而扩大开发过程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它是一个连续的操作过程,以达到某一目标或平衡几个目标。(三)旅游规划的分类Getz把旅游规划的方法分成5类:1.推进主义(Boosterism)推进主义的规划方法是极力通过人为作用,人为地宣传促销以达到开发某地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目的,采用工业式的开发方法,向现代化,商业化旅游发展。2.经济产业方法:大多数发达国家把旅游业当做一项经济产业来规划,强调经济成本与效益,注重产品与服务的标准化、非人格化,从某种经济目标入手,注重市场导向。3.空间与资源规划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土地利用规划,注重旅游与自然资源规划的空间布局方面,Gunn的方法应用细致的资源分析与空间模型,强调吸引物、服务与可进入性的角色。4.社区方法:这种强调从社区的利益出发,由社区控制开发过程,确定发展目标,并据此作出规划5.系统方法:系统规划法致力于把目标、政策与战略建立在详细理解旅游系统运作的基础之上,这需要深入了解系统的性质,评价其实际战略与方案。系统规划方法是连续的,不断修正的。正如Mitchell明确指出的:规划的时间性非常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l1.规划是连续的因而不存在什么确定的规划;l2.规划的目的在于影响和利用变化,而不是描述未来的、静态的图景;l3.规划只是众多关于建设方案、资金分配、资源利用等方面长期和短期计划的一种不完全的表达。第二节规划思想的演变与悖论规划理论目前主要有综合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优化理论、区位理论等。VonNeumann在1937年指出,均衡原理即在任何既定技术下,总存在着一种最优化组合方式,能在封闭的再生产系统内唯一地决定产出与资本的最优高速均衡增长途径,并且这种最优是特定产业结构的产物。然而实际上,Walras总体均衡不存在,价格不可能是传递真实经济信息的信号,也不可能是调节经济活动的唯一手段。供求、投入产出、进出口生产量与运输等不可能完全在均衡中,人们开始在区域内部和区域水平上建立了非均衡土地综合利用和运输模型。区位理论与线性、非线性规划亦得到广泛应用。一、规划思想的演变:从编制蓝图到动态系统规划老一代规划师如Geddes和Abercrombie所推行的规划理论认为,规划就是编制规划方案(Plans),勾勒出在一定年代内希望实现的某些最终的详细图景。即关心的是编制蓝图,或者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于规划是一个受外部世界各种微妙的和变化着的力量所作用的连续进程这一点是很不关心的。但总体看来老的规划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关注的是提出一个详细的未来的土地利用的理想方案;而新规划方法则把重点放在研究规划方案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各种途径,所有成果都表现在文字上而不在详细的图纸上。新规划方法是动态的、连续的。老的规划方法的方案很少允许有不同的选择,它的指导思想却是坚决为实现既定的总体规划意图而奋斗;而新的规划方法往往有多种不同选择。总的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静态的(Static)、确定性的(Deterministic),而现代的规划方法是偏向于动态的(Dynamic)、概率性的(Probabilistic)和不确定性(Uncertained)。静态的、确定性的规划有几个明显的弱点:首先,与规划决策有关的是,外界环境变化莫测,由于有时预测效果难以令人自信。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模型错了还是世界本身就不可预测。其次,规划方案出现错误还由于不同等级的规划系统之间和不同规划人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引起的。第三,人类价值观念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对规划的评判标准亦发生变化。第四,一个规划很难调和不同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念,最终结果是规划决策都属于政治性的,最终规划只是对富有而有组织的人有利。最后,在许多规划中,一个特别尖锐的问题是如何权衡非同代人的利益。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时最优方案对未来可能适得其反。时下许多规划中融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求在规划中要兼顾下代人的利益,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二、规划的经济学诠释Tinbergen认为:规划应被视为一种组织人类活动的一种自觉意识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尽可能地寻求效率。因此,规划即为实现某些目标而对资源实行最优配置(OptimalAllocation)的过程,而资源配置即是经济学的核心。Samuelson在其《经济学》中清楚地告诉人们,在任何其社会经济制度中,尽管经济学的性质不同,但它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任务,即要实现资源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最优配置。三、规划的悖论悖论是指看起来与常规逻辑相抵触的思想。战略规划通常需要一套合乎常规逻辑的规范与原则,但多年实践表明好的管理与规划经常违背这些原则。规划中的悖论是:一个计划往往显示出其意图的不可行性并自行流产。一个可靠的规划要表明的往往不是会发生什么,而是不会发生什么。Robinson认为:规划工作不是宣布目标,而是引出目标;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帮助认识未来;不是作出关键决策,而是帮助管理者决策。由此我们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出色的规划者不制定规划,他们仅使优秀的管理者易于制定规划。第三节旅游景区规划流程旅游规划流程是一个循环系统,每个循环中包括8个阶段:准备;确立目标;可行性分析;制定方案;方案的评价与比较选择;实施;监控反馈;调整策略。(一)准备准备工作首先是要召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一个协作团体,共同解决旅游开发的经济、社会、环境、建筑、工程与规划问题,这个协作团体的参与者包括:市场与财务分析家、建筑师、饭店经营者、管理顾问、工程师及招标承包商、土地规划者、地理学家与环境专家、律师、社会学家等。在准备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初步确定旅游景区开发的主要目的、旅游景区的类型、规模及初步的景点区位选择。但其内容随着规划的深入将进一步详细、修正、甚至改变。(二)确定开发目标旅游景区开发的目标包括社会、经济与环境目标。Gunn在分析北美旅游业的规划时,提出3个目标分别为:第一,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第二,为产权拥有者及开发者提供风险酬赏;第三,保护环境资源。(三)可行性分析这一阶段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详细地调查分析与综合。从而发现自己的目标市场。对竞争性旅游景区进行竞争分析,以便找到旅游景区的市场增长点。从而进一步决定旅游景区的类型、主题与最优规模。对上述材料进行综合之后要确定旅游景区发展的主要机会、问题与约束条件,建立旅游景区发展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承载力。(四)制订方案一个旅游规划的方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政策与操作规程。政策方面包括经济政策、立法、环保政策、投资政策等,操作规程方面包括土地规划、市场营销计划、人力资源配置等。在政策制定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旅游景区的类型与规模2.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与永续利用3.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分工4.开发的阶段在旅游规划的操作规程部分则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部分:1.产品与服务的设计2.土地需求与土地利用规划3.人力与财力的配置4.市场营销计划5.机会与约束6.实施计划(五)方案的评价与选择对于方案的评价往往采用本益分析、目标实现矩阵和规划平衡表方法,这里介绍一种简洁的矩阵评估法。选择一系列评估因子,并对各因子按其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请各领域的专家对方案按各评估因子打分,最后对各方案的评分进行加总,分值高者方案为优。评估因子包括实现旅游开发总体目标的能力;与区域开发政策的一致性;成本效益比;创造就业机会数量;创汇能力;社会文化与环境效益;对相关产业的联带作用;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等。方案评价与选择时一定要注意平衡区域与旅游景区之间的利益关系,照顾地方居民、企业与政府的目标和利益。(六)实施各开发主体按规划所设计的政策及角色分工对方案进行实施,进行实质性开发工作,一般开发分四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经营、扩张与调整。(七)监控与反馈监控反馈程序包括三种工作:投入一产出统计,偏差评价与原因分析。产出统计是对旅游开发经济产出(包括接待游客人数、外汇收入、总收入),社会指标(就业、基础设施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目标等)进行统计。投入统计主要是对成本的实际情况、资金分配结构、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情况进行统计。投入一产出统计之后便进行偏差评价,即将投入一产出统计结果与财政预算、预定目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哪些目标已实现,哪些目标未能实现,找出计划与实施的偏差。然后对出现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外生因素如政局、市场、价格等因素,还有内生因素如人力组织,政策失误,规划不可行等。(八)调整策略对实施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调整目标或调整实施方案,使规划更趋合理,对规划的修改乃至重建。社区参与2003年2月发布、2003年5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要求“旅游规划编制鼓励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编制过程中应当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并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1999年联合发布、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的“专项规划”部分确立了“居民社会调控规划”,规定凡含有居民点的风景名胜区,应编制居民点调控规划,还指明了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及所包含的内容。但无论是《旅游规划通则》还是《
本文标题:第四章旅游景区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