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分析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全球布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制造业转移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由于信息和自动化智能技术的提升,制造业综合成本产生变化,跨国公司制造业生产呈现向发达国家加速回流的趋势,2013年,发达国家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同比增长12%;另一方面,全球制造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2013年FDI向最不发达国家的流入同比增长14%。中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并进一步迈上创新驱动台阶的关键时期,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整体速度下降,2013年吸收FDI的增速仅为2%,且制造业领域FDI总额下降,但呈现产业结构和转移方式双优化的特点。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既要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GVC)中的位次并主导构建优势产业链条,同时也要构建我国国家产业价值链(NVC),推动产业升级。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特点:(1)农业总产值、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等指标下降;(2)3.2.2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形成相互依存的整体性转移;(3)劳动密集型产业进程中主导产业转移和更替不同步;(4)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国际性波动和连锁型变动模式转移。图表后发达国家及地区20世纪不同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演进的过程和重点发展的工业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第2页一个时期以来,全球制造业进入一个较长的深度调整期,这一方面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制造业本身创新乏力、新的增长点难觅。由于缺少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逐步被发展中国家追赶,产业竞争力被削弱,许多产业不得不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呈现出“空心化”趋势。为此,发达国家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计划”,希冀借此复苏经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趋势基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完善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空间等综合优势,我国依然是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优先选择地,且转移结构呈现高端调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由利用劳动力优势向开拓市场过渡、由沿海布局向中西部梯度转移过渡、由个体转移向产业链整体性转移转变、从代工、接包向产业合资合作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基本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环节。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很多地方和行业仍是主导产业,一味地追求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出现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又轻易丢掉的不利局面。总体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还将持续较长的时期。2015年8月初,《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文章《产业链大逆转,中国纱厂登陆美国》,讲述中国的纺纱业成本比美国还要高30%,中国的纱厂开始在美国设厂。其实,纺纱业只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随着人工、能源等成本的增长,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挑战。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很大的压力,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却水涨船高。这主要归咎于三个原因:一是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依据生产力调整后的工资水平,从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国的电力消耗,从2004年的7美元每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每千瓦时,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8美元每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138%。我国企业的主要比较优势是适用技术、中等技术和某些进入成熟期的产品。这些技术和产品在发展中国家有相对优势,而在发达国家一般不具备优势。因此,在产业转移的区域选择上,应该以发展中国家作为产业转移的重点,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边际产业转移型”区位选择。现阶段,要以“边际生产成本”为指导思想,转移那些处于边际生产成本恶化的加工贸易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涉及机电行业和轻工服装业。为充分发挥这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区位选择应该是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地区,以及东欧、中亚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从距离上看,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比较接近,运输成本较低。东南亚已经形成了东盟自由贸易区,未来还将和中国、日本、韩国形成10+3的自由贸易区,货物、人力和技术的流动的障碍将越来越小,这对承接制造业的转移非常有利。非洲、南美、东欧、中亚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也面临着发展经济、资金短缺和解决国内就业的困难,而我国“边际产业”相对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技术较好、成本较低,选择上述投资区位既有利于东道国解决国内需求和就业问题,加快东道国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同时也能实现我国产业的外部延伸,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达到双赢。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第3页“市场寻求型”区位选择。通过与国际上有市场需求的国家产业合作,转移过剩产能。一些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制造等,尽管产能在国内是负担,但像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在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较大需求。又如,澳大利亚没有光伏生产企业,因而不会产生类似欧美“双反”的贸易摩擦,所以是我国光伏过剩产能转移出处。“避开贸易壁垒”型区位选择。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向那些拥有出口免税区的国家转移。我国纺织、服装鞋帽、通信设备、计算机、化学工业等产业,对出口的需求依赖度高。这些产品,在国内生产,出口到国外,消耗的是国内资源,污染的是国内环境,从资源与环境压力考虑,应该将这类企业转移出去。目前洪都拉斯、摩洛哥、多哥、马达加斯加等国家拥有出口免税区。因此中国可以考虑将外贸加工产业转移出去到这些国家。
本文标题: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