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
1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绪论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A、远古到春秋;B、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战国到汉代,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C、临证经验积累与发展时期(晋唐时期);D、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E、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F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①周代出现医学分科;②关于药物麻醉: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③秦简中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院;④《五十二病方》记载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⑤《五十二病方》记载有手术治疗痔瘘病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导引图》是最早的医疗体操图;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了腹腔穿刺放腹水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⑧三国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沙虱病)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狂犬病免疫思想);⑨《诸病源候论》(《巢氏病源》)记载了肠吻合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等;⑩唐《外台秘要》中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内障;⑾宋元:“校正医书局”;针灸铜人;秋石;《洗冤集录》;“悬吊复位法”;⑿明清:“人痘接种术”第一章1早期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处衣着食物与用火导引婚配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是用火2与药物起源有密切关系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3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然其端绪可追溯到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4砭石-----可谓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5导引——一种医疗保健体操。起源于原始舞蹈,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6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第二章1夏到春秋时期,对疾病的最早记载,目前所知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文(甲骨卜辞)2《周礼》载有对四季多发病的认识,如春时有疒肖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23“六气致病说”——春秋时医家秦医家医和提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学说。“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也。4我国现存的先秦文献中,一些非药物学专书,记载了不少药物学知识,其中,《周礼》有“五药”(草、木、虫、石、谷)的药物初步分类归纳法;《诗经》记载了植物的产地、采集季节、食用效果等,不失为早期记载药物的珍贵史料;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是《山海经》,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易经》“无妄之药,不可试也”5酒的作用——通经活络;兴奋麻醉杀菌溶媒汤液发明的意义,使人们由习惯于用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单味药转为用复味药,有利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中国医学史上相传创制汤液的是伊尹6《周礼•天官》所记载的“医师”的主要职责是众医之长(最高医官)《周礼·天官》记载的周代医事制度,医学分科是宫廷医生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医政组织是医师下设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第三章1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经脉学—《足臂十一脉灸经》(最早)《阴阳十一脉灸经》;医方—《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妇产科—《胎产书》(最早);最早诊断书—《阴阳脉死候》;灸法砭法--《脉法》;性医学—《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医疗体操—《导引图》;祝由方—《杂禁方》2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脉书》《引书》3东汉武威汉墓医书—《治百病方》4《黄帝内经》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主要内容十分丰富,全面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的预防。《素问》所论包括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灵枢》着重介绍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两书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等辨证论治原理,体现了人与外界条件统一的整体观念。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简答)基本精神:(1)注重整体观念(①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②人本身是统一的③人的心身是统一的④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运用阴阳五行学说;(3)重视脏腑经络;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的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论述)基本精神:(1)强调整体观念。①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如,人冬天尿多汗少,而夏天则为尿少而汗多。又如,地理环境方面,《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人多食鱼,鱼性热中,故民多痈疡,北方之域,民多乐野处而乳食,脏寒多生满病。故在医疗实践中,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治疗。②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整体。因此局部的病变与全身的状况可相互影响。诊断和治疗疾病要从整体来考虑。如,小便不利,为膀胱气化不利,亦可开提肺气,“提壶揭盖”法治之,气升则水自降。又如,寸口诊全身病,因气口为肺经所出处,肺主气,肺朝百脉,且聚汇于气口,气口可反映全身气血的盛衰,故诊脉可“独取寸口”。3③人的心身是统一的:形神统一。情志因素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④人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因素,如脱营(尝贵后贱)、失精(尝富后贫)均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2)重视脏腑经络。《内经》认为,五脏六腑是维系人之生命的重要器官,人之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生殖、免疫等各功能,无不与五脏六腑有关。人体靠经络系统贯通网络整个机体,经络在生理上,是运行气血、沟通五脏六腑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的通路;病理上,传导病邪;治疗上,发挥药物和针灸作用的通路。(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论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人背为阳,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生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理:“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治疗:调整阴阳。五行学说引进医学,五脏等均有了五行属性,用五行生、克等可反映脏腑之间的联系。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的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价值:《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内经》是第一部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影响:对后世医家,对国内外均有深远影响。促进了历代中医发展;指导今天中医理论与实践;对国外医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5《难经》是继《内经》之后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书最先将诊脉法从“三部九候”确定为“独取寸口”为主。较系统论述奇经八脉,关于命门和三焦论述,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作者为秦越人之说法,有特进一步考证,还无定论,不可信。6《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其书并非出自一人一时,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内容与成就:(1)载药365种。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如麻黄平喘……7《伤寒杂病论》著书原因:①人道主义的医德——“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②有科学的态度——反对“钦望巫祝”;③革新创造精神——反对“终始顺旧”;④立志发愤钻研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内容和成就:(1)提出了辨证论治范例①确立伤寒及内科杂病的辨证纲领:《伤寒论》以六经辨证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论内伤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②提出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辨证论治原则;③概括了中医学的四诊八纲,最早提出三因致病说;④总结中医治疗八法;(2)对方剂学贡献: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①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②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③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补充医家: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约生活于公元前五世纪,战国齐名医。①扁鹊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②扁鹊是一位内、外、妇、儿各科兼长的医家,而且能根据各地群众的需要行医,“随俗为变”。③治病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仅善用汤药,还用砭4法、针灸、按摩、熨贴及手术疗法等④扁鹊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一生坚持与巫神作斗争。《史记·扁鹊传》中,曾提到“病有六不治”,最后一条说:“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淳于意及其“诊籍”——淳于意,姓淳于,名意,西汉初人,常被称为“仓公”。“诊籍”:(汉文帝召见淳于意,并详细询问其学医经过,以及诊治疾病和带徒弟的具体细节,他一一作了回答。)其中叙述了二十五位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当时称为“诊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华佗——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麻沸散”:东汉末年华佗创制的一种中药全身麻醉剂,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全身麻醉剂。“五禽戏”:东汉末年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制的一套医疗体操。.杏林——三国时期,有一位医家叫董奉,福建长乐人,他隐居庐山时与人治病不收诊金,要求病家在其庭院周围种杏树,重病治愈种5株,轻病1株,久而杏树成林,杏子成熟时他以其赈灾。杏林后来成为医学界代名词。第四章学校式的医学教育肇始于南朝刘宋年间。1最早注释《内经·素问》的医家为齐、梁间人全元起的《素问训解》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当推隋唐时人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在《素问》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西晋王叔和第一个对《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补充和编次,并开以治法分类研究《伤寒杂病论》之先河,内容见于《脉经》。唐代孙思邈整理研究《伤寒论》,又开创了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具体内容见于《千金翼方》卷9-10。3《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该书的主要成就:①确立“寸口脉诊法”(在继承《难经》诊脉“独取寸口”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两手寸、关、尺对应于内脏的脉学理论,成为后世脉诊的规范)②归纳二十四种脉象③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4《诸病源候论》(《巢氏病源》)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源证候学的专著,主要成就有:①广泛记载临床各种疾病(鉴别天花与麻疹最早)②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传染病“乖戾之气”、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漆疮、疥疮病……)③详细且准确地描述疾病证候④记载不少有关治疗创伤的外科手术方法和缝合方法5综合方书——《肘后救卒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肘后救卒方》的主要成就:①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对天花、沙虱病的记载都是世界上最早的)②“以毒攻毒”防治疾病③所载治法“简、便、廉、验”③最早记载隔物灸《千金方》堪称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医学成就:①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大医精诚”“大医习业”)②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而不泥古(如研究《伤寒论》)③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6500余首;④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⑤强调综合治疗⑥对药物深入研究⑦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5《外台秘要》(被《新唐书》赞为“世宝”)的成就:①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②搜集、整理并推广大量的民间单、验方③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新发展(最早记述消渴病小便甜)④记述了某些中药的特异疗效⑤首次记载了用观察小便法以鉴别诊断黄疸病之轻重、进退。6药物学发展一般概况——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唐本草》);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约8世纪初孟诜《食疗本草》;五代李王旬《海药本草》;南朝刘宋雷学攴
本文标题:中国医学史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