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中国历史地理第五章中国历史城市地理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三、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中国历史城市地理1.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特点3.大运河与城市的分布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时间:约春秋时代。形成特征:由政治、军事中心发展成为城市。由水陆交通枢纽发展成城市。城市内涵: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形成过程:城堡——城邑——城市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1.秦汉魏晋南北朝:(1)以小城市为主体(2)首位城市长安外的临淄、洛阳、邯郸、宛、成都五大商业都会,其他番禺、陶、吴郡等(3)主要分布黄河中下游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特点2.隋唐:唐朝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明州、登州、成都八大都市。(1)以水运为基础城市网络形成,沿运河、长江两岸、海上“丝绸之路”起航线上的城市。(2)从地理分布上看,城镇分布重心由黄河迁移到长江流域。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特点3.北宋:城市经济能力加强更明显,坊里被打破,夜市增多,交子出现,城市开始使用纸币,农村草市大量涌现,并向集镇发展。4.南宋、元:政治中心南移,大运河改道,城市盛衰大周边城市兴起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特点5.明清:中小城市繁荣(佛山、景镇、汉口、朱仙著名大镇)明朝的九边。明清时期手工业城市的发展。明包城高潮,县级城市普遍砖石墙替代土墙1949建国后由于经济原因推城墙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特点1.隋唐大运河炀帝开永济渠、通济渠,每回征发百余万民工,又加宽纵深邗沟和江南河,形成涿郡——余杭2000多公里以洛阳为中心。永济渠:涿郡——沁水入黄河至洛阳通济渠:洛阳——盱眙邗沟:山阳渎山阳(淮安)——扬子(江苏仪征)江南河:京口(镇江)——余杭三、大运河与城市的分布大运河与城市的分布1.元修大运河:由于政治中心东移,不过河南省境,由大都到杭州,全长1500多公里。共7段。通惠河:大都——通州御河:通州——临清原良好可用会通河:临清——寿张济州河:东平——济宁泗水:利用自然河道邗沟:此时称淮南运河,原良好可用江南河:保存良好可利用大运河与城市的分布大运河与城市的分布一、春秋战国以前:城堡城邑阶段,夏商之遗址都表现了自然发展之趋势,《管子•乘马第五》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之,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属自然型格局。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二、春秋战国秦汉:列国纷争,筑城乃国之大事,由自然型向棋盘型格局过渡。《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三、三国以后:由简单棋盘型格局发展到对称轴线封闭式棋盘型格局。唐长安“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见图。每坊均有高墙封闭,设两门。坊门和市门每天早晚之时启闭。中晚唐以后,商品经济逐渐侵蚀出现“昼夜喧呼,灯火不绝”景象。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宋出现“城市革命”。主要表现:原封闭之里坊制度和市场制度被开放的街巷制度取代。北宋中叶汴梁拆除坊墙,可视为开端。《清明上河图》大街小巷到处可开店铺,居民住宅与商业店铺交互错杂局面。构成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基本格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最符合《考工记》思想当属元大都。甚至街道也兴其九条之数相符,明清对其改建、扩建。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一、中国古代都城概况历史上的都城总数约在200以上。包括统一王朝的都城,分裂时期的都城,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二、中国六大古都建都条件第三节古代都城的发展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地理第五章中国历史城市地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