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史前时代元谋人(170万年)早期:直立人(猿人)蓝田人(80万年-60万年)(300万年-10万年)北京人(70万年-20万年)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古人):长阳人﹑丁村人﹑马坝人、(300万年-1万年)(10万年-4、5万年)许家窑人、大荔人晚期:晚期智人(新人):河套人、峙峪人、柳江人、(4、5万年-1万年)山顶洞人(1.8万年)早期:裴李岗文化(9000年-7000年)(1万年-7000年)(玉蟾岩遗址、仙人洞遗址、南庄头遗址、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彭头山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7000年-5000年)、红山文化(5000年)(1万年-4、5千年)(7000年-5000年)(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晚期:龙山文化(5000-4000年)、良渚文化(5300-4200)(5000年-4000年)(马家窑文化、石峡文化)1、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成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直立人:旧石器早期的人类,体质上仍保留了不少古猿的特征,学术界称之为直立人,或称猿人。目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猿人遗存,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元谋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其化石只有两颗牙齿,是一位青年男性的左右上内侧门齿。根据古地磁方法的测定,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蓝田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80到60万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其化石包括下颌骨、头盖骨各一具以及若干牙齿,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类个体。在元谋人、蓝田人的遗址,都发现了同时期的打制石器和用火痕迹。北京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是迄今国内所发现材料最丰富、最重要的猿人化石。通过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长期发掘,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出土了大量猿人骨骼化石,身体部位比较全面,分别属于40多个人类个体。北京人的生活年代较为分散,约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之间。总体来看,北京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大约相当于现代人的80%,平均身高也较矮,但四肢尤其是上肢已与现代人相当接近。在北京人所居洞穴中发现的石器多达10万件,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的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洞穴中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还能保存火种。早期智人:旧石器中期的人类,在体质上已脱离了猿人阶段,但与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区别,人类学家称之为早期智人,或称古人。目前国内发现的早期智人遗存主要有马坝人(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长阳人(发现于湖北省长阳县)、丁村人(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许家窑人(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等。早期智人的石器打制技术更加进步,类型也更为丰富,如许家窑人遗址出土的石器达3万余件,包括小型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以及用于狩猎的石球等,形制远比旧石器早期复杂精巧。许家窑还发掘出了数以吨计的动物骨骼,但未见一具完整的个体,表明他们都是许家窑人食肉后的抛弃物,从侧面反映出了定时的狩猎业已十分发达。晚期智人:旧石器晚期的人类。大约距今5万年前起,人类体质形态的原始性基本消失,已与现代人大体相同,并且因所处地域的影响逐渐分化为各色人种,人类学家称之为晚期智人,或称新人。国内已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主要有河套人(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等地)、峙峪人(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峙峪村)、柳江人(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山顶洞人等,其中以山顶洞人最具代表性。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至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距今约1.8万年,化石至少属于8个人类个体,他们的体质形态已明显地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石器比旧石器中期更加精细,形状对称、均匀,刃部锋利,小型石器较多。还出现了用于装饰的钻孔石珠,说明当时的人已经具有原始的审美观念。石箭镞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使用弓箭。另外,在山顶洞人遗址还发现了磨制骨针和燧石,反映出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2、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分期中指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距今约10000年至7000年,中期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裴李岗文化:黄河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年代距今9000年至7000年,与后来的仰韶文化关系密切。裴李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且比较精致。石磨盘和石磨棒最有特点,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套出现。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似有一定布局。农业占有主要地位,主要农作物是粟。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所发现的类型相似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它们的年代大约在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器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红山文化:我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最初发现而得名,同类型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距今约5000年。其中出土了很多精致的玉礼器,还发现了包括祭坛和女神庙在内的大型祭祀建筑遗址,似表明这里的社会分化相当早,中原文明的产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良渚文化: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遗址而得名。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其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农业工具进步,已种植水稻、芝麻、蚕豆、毛桃等;手工艺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贵重礼器。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产生。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首次发现,后来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又发现了许多同类型文化遗址,其年代大约距今5000年到4000年,又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磨制石器比仰韶文化更加精致,出现了一些新兴农具,家畜种类更多,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陶器以一种黑色、陶胎极薄的“蛋壳陶”为主要特征,还出土了较多的玉器,建筑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以1959年发掘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及东南丘陵地区和江苏淮北一带。典型遗址有大汶口、山东曲阜西夏侯等。年代距公元前4300年至前2400年左右。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中期灰、黑陶增加,出现薄胎灰白陶。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粟。家畜饲养相当发达。晚期陶器上有原始文字。原始群: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人类社会组织形态。他们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群体,群体内部过着群婚、乱婚的生活,一个原始群就是一个血缘大家族。其中只有母子关系是明确的,父子关系尚不存在。原始群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原始公社(或称血缘家族公社)。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后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度的社会组织形式。母系氏族公社:氏族公社早期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妇女处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这是实行族外婚制,即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的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是知母不知父。父系氏族公社: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分不开的。这是,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在经济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产生。这是的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男子为中心分裂成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中国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演变(170万年-4000年:元谋人-夏王朝建立)原始群杂交:北京人(70万年-20万年)(旧早中:300万年-4、5万年)原始公社(旧中晚:10万年-1万年)(血缘家族公社和氏族公社)族内婚制血缘家族公社(群婚、乱婚、班辈婚)(旧早中:300年-4、5万年)氏族公社(旧中新晚:5万年-4、5千年)(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族外婚制山顶洞人(1.8万年):族外婚仰韶文化(7000-5000):对偶婚母系氏族公社(对偶婚)河姆渡文化(7000-5000):长江(多偶婚→单偶婚)半坡文化(6800-6300):黄河(新:1万年-4、5千年)大溪文化(6400-5300):长江马家浜文化(6000-5000)长江大汶口文化(6300-4500):黄河良渚文化(5300-4200):长江父系氏族公社一夫一妻制龙山文化(5000-4000):黄河(新晚:4、5千年)或一夫多妻制石峡文化(5000-4000):珠江屈家岭文化(4500-4200):长江青龙泉三期文化(4400):黄河猿人文化:西侯度猿人文化(180万年-150万年)蓝田猿人文化(115万年-100万年)旧石器文化大荔猿人文化(50万年-30万年)智人文化:丁村古人文化(9万年-7万年)、河套新人文化(3万年)黄河早期:裴李岗文化(9000年-7000年)流域老官台文化(8000年)又称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7000年)新石器文化中期:仰韶文化(7000年-5000年):半坡遗址(6000年)、姜寨遗址(6600年-6400年)大汶口文化(6300年-4500年)晚期:龙山文化(5000年-4000年)马家窑文化(5000年-4000年)二里头文化(4100年-3700年):夏代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7000年-5000年)大溪文化(6400年-5300年)屈家岭文化(5300年-4600年)太湖流域史前文化(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7000年)、崧泽文化(6000年-5300年)、良渚文化(5300年-4200年)班辈婚:原始公社早期阶段的婚姻形态。在原始公社的形成阶段,人类婚姻形态已有了初步的禁约,只允许同辈的男女发生婚姻关系,民族学家称之为班辈婚。这种婚姻关系较之前杂乱无章的杂交关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提高了古人类的成活率。族外婚制: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早期婚姻形式。即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的婚姻制度。这种婚姻制度比起族内婚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有利于人类的体质和种的繁衍,加强各通婚集团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对偶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婚姻形式。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的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
本文标题:中国原始社会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