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古代书院研究综论
中国古代书院研究综论摘要:书院是唐宋以来的重要教育机构,是古代私学在新的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书院在中国封建教育史上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诞生和发展,与宋以后形成的各学派的学术活动紧密相连,更为重要的是书院所特有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组织管理形式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一、古代书院的历史沿革(一)书院的产生书院产生于唐代,一类是官方所设机构名主要功能在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另一类是私人设立供隐居读书或聚徒教学之所,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主要是私人所创的书院。唐代书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书籍的积累和传播唐朝时,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书籍的大量复制、积累和流通。书院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拥有大量图书。2.私人讲学的传统唐代私人创设的书院中有聚书讲学授徒的活动,正是历史上私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宋初的一些著名书院,基本上是由唐末五代私人聚书讲学之地发展而成,可见,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3.佛教禅林的影响自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禅宗派教徒通常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置禅林精舍,作为坐禅修道和聚徒讲学之所。书院的建置模式和讲学路径与佛教禅林关系密切。(二)宋朝的书院书院产生于唐,兴盛在宋。宋代结束了唐末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生产逐渐恢复发展,社会趋于安定,讲学论文之风渐起。但当时统治者仅注重科举选拔人才,尚无暇顾及设教办学,使得宋初官方学校教育处于衰疲状态。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书院得以长足发展,发挥了教育的重要功能,并形成相应的书院教育制度。这既有利于培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又解决了士林渴望学习的社会问题,所以也得到了统治阶层在物质上的支持。随着书院的发展和兴盛,陆续出现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至南宋朱熹重修,并由其亲自拟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之后,更是名声大振。自此,《揭示》成为理学派书院所共同遵循的院规。宋代统治集团对著名书院采取扶持和资助的态度,其目的无非是欲引书院于官方教育的系统中,最终达到“变塾为庠”,即私学转化为官学的目的。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全部消失。熙宁四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以削弱书院和县学。熙宁七年将有教授的州中书院并入州学。南宋初期,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理宗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景定元年起,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三)元朝的书院1291年,元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书院的官学化,一方面使教学秩序、学生来源、教师任免、财政收入等纳入制度,因而保证了其正常的发展与运行;另一方面也因此在各个环节收到官方的制约和局限,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的活跃和发展。但元朝的书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继承了前代书院自由研讨和讲学的传统,特别是元初一批南宋著名儒师及其门生担任山长时,在书院中较为自由地讲学论道,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并活跃了元朝的学术氛围。朱熹再传弟子程端礼任江东书院山长时,根据朱熹的读书法,制定书院学生的《读书分年日程》,拟出分年读书自学的详细程序,为后世书院及学校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读书指导。元代将书院和理学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这些在促进文教普及、科学文化发展、人才培养及后世影响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四)明朝的书院1.明朝书院的沉寂、鼎盛和禁毁明初130多年间书院数量较少,发展缓慢,从整体而言,是处于沉寂阶段。成化、弘治以后书院逐渐兴复。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十七年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官学教育再次禁毁书院。到嘉靖末年,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掌权,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其去世后,书院又开始盛行。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造成了“东林书院事件”。崇祯帝即位后书院陆续恢复,并出现了陈献章、王守仁等学派。2.明朝书院的类型明朝的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后者多为统治者所禁毁。3.明代著名书院——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在江苏无锡城东南,故称东林书院,亦称龟山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后在该地建书院。元朝至正年间,废为僧庐。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顾宪成及其弟顾允成重新修复,邀约同志讲学其中,形成著名的“东林学派”。顾宪成去世后,高攀龙、叶茂才相继主持。东林诸子学术思想的基本倾向是推崇程朱,反对王学。顾宪成还以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为范本,制定了《东林会约》,将“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作为基本内容。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东林书院的将会是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的“会约仪式”中。东林书院的讲学不限于学理的探讨,同时将教育和学术活动与社会现实和政治斗争相联系。顾宪成撰有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即为东林书院讲学特征的写照。东林学派立志救世,务为世用,倡导“众议”、“众为”、“众治”,开书院讲学“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之风,致使“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归”。天启五年,遭到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迫害,书院被禁毁,许多东林党人也被迫害致死。崇祯即位后,于六年(1633年)修复,东林书院又重新生意盎然。东林书院是当时重要的教育、学术和议政的中心,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都具有其特殊地位。(五)清朝的书院1.清朝书院的发展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使之官学化。顺治九年(1652)明令禁止私创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则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就此结束。2.清朝书院的类型清代书院按其讲学倾向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在清代前期颇有影响,较著名的有关中书院、鳌峰书院等;第二类是以讲求科举制艺为主的书院,目的是在应科举之用,以省城书院为代表,在清代占有相当的数量;第三类是以讲求“经世之学”为主,以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为代表,强调“实学”、“实事”、“实行”、“实习”;第四类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最典型的是阮元所创设的诂经精舍(杭州)和学海堂(广州),以“专励品学,非以弋功名”为讲学宗旨。二、古代书院的组织与教学(一)古代书院的组织书院总领教学及行政管理的负责人山长,也称“洞主”等,另设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工作。书院的组织机构简单而效率明显,又有学生参与管理,这也是书院教育的一大特色。(二)古代书院的教学1.教学理念古代书院的教学理念集中在“为己之学”的个性教育和实效教育。2.教学内容古代书院的教学内容由课程设置体现,主要是儒家经典、宋明理学、史学和实用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中,始终贯串的是道德教化。在文化教育水平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涵养品德,修身养性,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保证。3.教学方式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最具特色的是升堂讲说、生徒自我钻研、分斋教学、优游山水师生讨论。升堂讲说始于庐山国学。老师除了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课外,还要回答生徒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朝。除本院教师讲说外,还可聘请著名学者来升堂讲说,其中不乏地方官员。生徒自我钻研是历代书院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朱熹曾一再教育生徒要自已读书、自己领悟道理。他非常注意对啦徒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其门人将朱熹读书法定作: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分斋教学是颇具实用特点的教学方式。出北宋教育家胡瑗首倡,把书院分为“经义”和“治事”两斋。“经义”斋的生徒主要学习和研究儒家经典著作,“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水利、算术等专业,与今天高等教育中的分系专业十分相似。优游山水间则是书院的一种将身心结合起来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如白鹿涧书院建于庐山之上,风光秀丽。朱熹在自鹿洞书院期问,常常与生徒优游泉石山林之间,寓讲晓、启迪、点化于休息、游乐之中。另外,书院教学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切磋和质疑问难蔚然成风,是师生群居的一种日课和规矩。这里既有集体讨论,也有个别教学。除了在书院内部提倡互相切磋和质疑问难外,在社会上不同书院之间倡导了学术争鸣的学风。三、古代书院教学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一)中学语文教师:品德与学识1.语文教学先立德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付诸实践,因为书院的主讲,首先是德高望重的大师。在现代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只有滋养出高尚的德行,才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学会生存与发展。2.语文教学重师学教师首先要保持自己良好的学术个性,做一个教学的思想者。在古代,每一位书院大师,无不以自已特立独行的学术思想吸引着天下学子,且至书院的兴盛。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已独持的思考并付诸实践,那么我们的学生也必定能以为榜样,追求个性的完善与学养的提升,在耳濡目染中获得道德的陶冶与学业的进步。(二)中学语文教材:传统与现代当今语文教材选文包罗万象,旨在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文化熏陶,其中对于我国经典作品的选入,对经典作品的重识与重读更是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突显的问题是“读什么”和“怎么读”。学生对经典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首先,教师选择授课目标要着眼于他们的兴趣点、理解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先让学生喜欢阅读,再引导一些更加艰深、牢固的理念。其次,读经典就是要读原著,并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涵。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给人们接触经典提供了新的方便与可能,同时也造成了原有文化审美信息的丢失与变形。因此,对于经典作品中文化背景的了解和进入人物精神世界正是读经典的需求。再次,阅读经典就是要在经典中重新发现自己。所谓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其实是在学生的自我选择与自我建构中进行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在自主的选择与独立的建构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后,让经典向当下生活靠拢,在鲜活的现实体验中感受文学经典的精神厚度和审美冲击力,为开辟文学经典的“今点”意义。此外,还要可能地引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让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阅读经典其实就是继承历史、阅读人生、认识社会的过程。(三)中学语文教学:继承与改造1.独立自主,冷静观照传统书院兴学是理学家标榜它“为己之学”的理想,其理念在于助长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我们现代语文教育必须珍惜和重新阐扬的东西。2.德智并重,理清课程传统功利应试,在向学生疯狂灌输所谓的“知”之外,还使得对学生德育有所忽视。当然,德育任务不能全由语文科来完成。历代书院高度重视“道德仁义”教育,把“修身穷理”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将这一目标贯彻于书院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于教学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借鉴。3.引导自学,尽量因材施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如果要注重“人文性”或“语文素养”的培养,首先得还给学生时间,给予他们感受、思考、品味母语所承载之文化的时间。然后才对学生读书与自修进行指导,将一些读书方法推荐给学生,指导学生应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以及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等。这也是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书院十分重视学生自学的指导,把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4.质疑问难,促进师生成长古代书院教学多采用问难答辩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注重思考,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在师生问答过程中,学生思维得以启发,教师思维得以拓展,有助于达到师生共同成长。时至今日,质疑问难的传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书院研究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4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