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地理学一、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关于城市化过程轨迹的S型曲线理论;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在对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于1979年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轨迹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即诺瑟姆曲线)。他把城镇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在工业化初期,主导产业是轻纺工业,城镇发展缓慢,城镇化率低于30%,这是城镇化的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②在工业化中期或扩张期,主导产业是钢铁、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这时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镇化率高于30%,并以较快的速度向70%攀升,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产生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企业和人口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这是城镇化的加速阶段。③在工业化后期或成熟期,第二产业上升到40%后将缓慢下降,而第三产业则蓬勃兴起,成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此时城镇化总的水平比较高,城镇化率大于70%,但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这是城镇化的后期或稳定发展阶段。数学模型建立与推导过程: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为P,城市人口为U,农村人口为R,城市化水平为Y。根据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有城镇化率的定义式为:Y=U/P=U/(U+R)(1)那么关于Y进行全微分可得:dY=(RdU-UdR)/P^2(2)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变动情况分别为:dU=Urdt(3)dR=Rvdt(4)上式中的r和v分别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总增长率,即包括机械增减引起的人口变动。t代表时间,其单位通常以年计。把(3)、(4)式代入(2)式可得:dY/dt=[UR(r-v)]/p^2(5)由于r和v都是随时间t变化的时变量,令:r-v=K(t)(6)则(5)式化为:dY/dt=[URK(t)]/p^2dY/dt=K(t)Y(1-Y)(7)这(7)是城市化发展的微分方程。它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不仅与城乡人口总增长率的差额K(t)有关,而且与现有城市化水平Y及尚未城市化水平(1-Y)的乘积成正比。虽然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般总是小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但由于人口机械流动的方向一般总是由农村流入城市,加上许多农村型集镇由于人口规模的扩大不断升级为城市,所以城市人口的总增长率一般总是大于农村人口的总增长率,即K(t)一般总是为正数,因此城市化水平会不断上升。城乡人口总增长率的差额,主要是乡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机械流动造成的。而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又主要取决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之间经济效益的差别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等经济因素;及各国的工业政策、人口政策等政策因素;另外还有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等地理因素和自然因素。用函数关系式表达即为:K(t)=f(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地理因素,自然因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政策不变和经济发展比较稳定时,K(t)在短期内也不会发生急剧变化。在一定的精度内可假定:K(t)=K(K为常数)(8)那么(7)式则变为:dY/[Y(1-Y)]=Kdt对这个微分方程进行求解:Y=1/(1+Ce^-Kt)(9)这样,(9)式就是所要的诺瑟姆曲线的表达式。系数K和C的取值不同而代表各种发展速度和各种起点的S型曲线。系数K越大,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系数C越小,城市化起步越早,反之则起步越晚。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关性分析;(一)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1)目前被各学科所接受且被世界上公认的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指:某一地区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其简单明了的反应了人口在城乡之间人口实质的空间分布,实用性较高。(2)非农业人口比例指标:某一地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非农业人口的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结构性关系,其准确的把我了城市化中的经济内涵以及内在的动因,因此是衡量城市化标准的重要依据。(二)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根据钱纳理等一些学者的观点来说,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则是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持续的下降,服务业以及制造业在国民经济收入和就业之中的比例持续提高,这些都是工业化过程中表现最明显的特征。因此,应该根据人均GDP水平、工业产出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等主要指标来衡量工业化水品。从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看,有四种类型:二者同步、城市化超前、城市化滞后和逆城市化。所谓“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力发展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城市化一般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业化也有反作用。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可形象地称之为“发动机”与“加速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地推进城市化。钱纳里等著名经济学家概括了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三、你认为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一)(1)城镇化进程仍然较慢,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2)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能力不强。(3)城乡结构不协调,城镇体系的宏观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4)部分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5)城镇的系统化程度不高,部分城镇建设中占地较多,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6)城镇密集区缺乏统筹规划,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不明确,经济结构趋同化比较突出。问题(二)(1)“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失地农民增多和一些地方后续社会保障跟不上,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13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农村人口的减少慢于农村耕地的减少,不仅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2)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问题一些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相邻城市之间发展不够协调,不利于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还有一些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人口、经济、城区面积等指标,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规划和管理脱节,市政工程缺乏统筹规划和建设,综合管理能力滞后,影响城市运行效率,一些城市“城中村”和“城市贫民区”问题比较突出。(3)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已超过1亿人,但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很强,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问题也很突出,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保障范围的工作刚刚起步,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很多录用农民工的企业都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录用的农民工提供法定的保险。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对广大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欠账,虽然降低了目前的企业运营和城市发展成本,但是将构成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压力。解决的对策(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同时,应采取新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向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资。(二)通过培育和发展能辐射全国性的重点城市群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我国人多地少,用于推进城镇化的土地资源极为稀缺,这种国情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集约化的方式推进城镇化,实现城镇绿色、低碳、集约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已到了以培育和发展城市群推进城镇化的阶段。从现在起,应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等城市为重点,在全国初步形成若干个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打破区域壁垒和行政割据,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无障碍高效流动,形成区域内和区域外相衔接的一体化市场。(三)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此外,为了提高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能力,还应积极推进土地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应改革土地征占用办法,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在土地交易中的行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地界限,并使不同类型的土地交易都按市场规则进行。
本文标题:中国地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5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