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基础地学
1、集群绝灭(05、06、07、10、11、12)(P49)(05、06、07、12)指大量物种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的绝灭,其规模和绝灭速率都要大大超过常规绝灭。在某个短时期内生物发生大量灭绝,生物演化突然中断,使绝灭速率剧升,而新生率降到很低。集群绝灭具有灾变的特点,这不是生物演化本身的规律所能决定的,可能与地球环境巨变有关。地球历史上有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绝灭(5.43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四射珊瑚和三叶虫及菊石等大量海洋生物的绝灭(2.5亿年前)白垩纪末的恐龙绝灭(0.65亿年前)等。2、牵引流(P132)(06、09、10)碎屑颗粒的搬运力是流体流动所产生的推力,像风、水流等都是主动搬运碎屑颗粒的活跃介质成为牵引流(或携带流),满足牛顿内摩擦定律,包括海流、洋流、河流、风、潮汐、波浪、等深流等推力主要取决于流速,推力越大,则能搬运越远,沉积物颗粒越大,牵引流主要有三种形式:滚动、跳跃、悬浮。3、俯冲带(subductionzone)(P115)(05、06、07、11)在会聚型板块边界,由于洋壳密度比路壳的密度大,洋壳会在碰撞时向陆壳俯冲。可出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引起强烈地震,由于地幔物质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外分离扩大,在俯冲带俯冲消失,俯冲到地幔的部分熔融,重新回到地幔循环,因此又称之为消减带,可为板块的边界,如日本海沟、菲律宾海沟,都为典型的俯冲带。4、黄土(10)黄土是第四纪不同时期形成的图块状堆积物,主要由于风力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分布在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面积达10×106km2,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厚度达50—150米,多呈灰黄色,棕黄色,以粉砂为主,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碳酸盐矿物为主,缺乏层理有垂直节理,有空隙度大、抗蚀性弱的特点,特别是植被破坏后地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形成黄土地貌。5、冰川作用(10)冰川运动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冰川地貌,冰川作用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进行侵蚀物在地表堆积下来的过程,冰川作用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滑动过程中不断挫磨冰床,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或刨蚀作用,还可将岩石拔走,称为拔蚀作用,在冰川运动过程中搬运了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为运动冰渍,在冰川消融后因负载过多被搬运物质堆积下来为冰渍物,分选性差,这个过程为冰川作用。6、片麻岩(11、12)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而且变质程度深,具有片麻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是一种高级的结晶程度好的变质作用矿物,有鳞片粒状变晶,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其中石英和长石含量大于30%,长石多于石英,根据岩石的物质可分为富锰片麻岩、斜长石片麻岩、二长片麻岩、钙质片麻岩。7、粘土矿物(11)粘土矿物是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是一些含铝、镁等为主的含水硅酸盐矿物,一般具有层状结构,颗粒极细,小于0.02mm,加水后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主要包括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蛭石等,主要用于制作陶瓷和耐火材料,并用于石油、建筑、纺织、造纸、油漆等工业。其成因有①与风化作用有关、原岩的种类和介质决定了矿物中;②热液和温泉水作用于围岩,可形成粘土矿物带;③由沉积成岩作用生成粘土矿物。8、地壳均衡补偿(isostasy)(P66)(05、06、07、12)描述地壳力学状态和升降运动的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的质量过剩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来补偿。两种不同的地壳的均衡模型:①(密度补偿)普拉特认为地壳较高部分是由于它们具有较低的密度而抬升,在补偿面一上各地岩石密度不同,地下补偿面应处于同一位置;②(深度补偿)艾里认为地球表层的物质组成是相同的,地表某处的高程比其他地区高出越多,它往下插的深度就会越大。经过研究发现实际地壳均衡补偿过程比这两种模型复杂,应是按一定的比例结合的结果。9、莫霍面(Moho-discontinuity)(P98)(05、06、07)地壳与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在莫霍面上莫霍面之上为地壳,洋壳平均6km厚,结构较简单,陆壳平均33km厚,结构较复杂,莫霍面以上横波和纵波速度较小,但变化梯度大,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莫霍面以下为地幔波速较大,地幔分三层,包括一层软流圈,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10、地幔羽(mantleplume)(P119)(05、07)即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它在地表或洋底出露时就表现为热点。热点上的地热流值大大高于周围广大地区,甚至会形成孤立的火山。地幔柱估计至少来自700千米或更深处,直径大致在100~250千米左右,上升速率约每年几厘米,由此导致地幔顶部成直径达上百千米的穹状隆起,高出四周约1~2千米。全球热点大多位于洋中脊的转折拐点或三联点上,少数在板块内部,陆上较少。11、火山碎屑岩(pyroclasticrock)(P94)(05、07、09、10)是火山爆发的碎屑物质经过搬运在盆地中(陆上或水下)沉积下来,经成岩固结或熔结而成的岩石。它既有火山作用的特征,又有沉积作用的特征(搬运和沉积),介于火山熔岩与陆源碎屑岩之间。火山碎屑包括岩屑、晶屑、玻璃质屑、火山块、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灰。火山可以在陆地爆发也可在海底爆发,因此火山碎屑岩有既有海相也有陆相。典型的火山碎屑岩,火山物质含量达90%以上,其中可以有10%的陆源碎屑混入物。火山碎屑岩按火山碎屑粒度可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12、浊流(turbidityflow)(P133)(05、07、11)浊流是重力流的一种,它是泥沙与水混合的密度流,有时还带有砾石,由于密度大于周围水体,因此它沿水下斜坡呈高速紊流状态运动。除地层、海啸、风暴、滑塌可以诱发浊流之外,水下泥石流的稀释可以转化成浊流。浊流对海底具有极强的侵蚀作用,往往形成,特有的冲刷痕——沟痕、槽痕。当它们被浊流沉积物充填后就形成沟模、模槽等砂岩的铸型。具有极强侵蚀作用的浊流头部过后,由于速度的减缓,身部开始发生沉积作用,形成自下而上由粗变细鲍马层序。13、断层(fault)(P123)(05、06、07、08)当岩石受力超过其强度极限,便开始破裂,起初产生微裂隙,常成羽状排列,当断裂面一旦形成,应力继续作用并超过其摩擦阻力时两盘开始滑动,断层形成,随着断层活动,应力逐渐释放,并趋于零,断层活动终止。断层是岩石破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规模可大可小,为几厘米至数百公里,可上下左右运动,断层面之上为上盘,之下为下盘,根据断层的运动特征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一系列正断层组合可形成地堑和地垒。断层地貌标志有: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泉水的带状分布等。构造标志有:现状或面状地质体的错移,中断、擦痕、阶步、牵引构造断层角砾岩等。还有地层的重复与缺失等标志。14、联合古陆(Pangea)(P109)(05、07、08、09、10、11、12)魏格纳经过研究发现大西洋两侧大陆几乎可以拼合,大西洋两岸北美和北欧之间地质构造具有一致性,非洲和南美洲地质构造同样有一致性,此外在南半球各大陆找到二叠纪爬行类等陆生生物有惊人的相似性,提出大西洋两岸曾是一个大陆。推测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300Ma)曾为统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侏罗纪(200Ma)以后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海陆分布。15、大洋盆地(oceanicbasin)(P130)(05、06、07、08)由深海平原、中央海岭、海山和海底高原组成,可以出现从深水放射虫硅质沉积、泥质沉积、钙质沉积到浅水碳酸盐沉积不同类型。是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大洋盆地的轮廓受洋中脊分布格局的控制,在大洋盆地中还分布着一些隆起的正向地形,它们进一步把大洋盆地分割成许多次—级盆地。大洋盆地水深一般为4~6km,局部可超过6km。隆起的正向地形海岭和海底高原,大洋盆地中还有海山、海丘和海山群。大洋盆地底部相对平坦的区域是深海平原,坡度极微。16、俯冲带(subductionzone)(P115)(05、06、07、11)由于地幔的物质的对流,在洋中脊出形成新的洋底,推动两侧板块向两侧运动,起初洋盆两侧未发生俯冲作用,当洋脊系统继续扩张,由于大洋板块密度比大陆板块大,大陆边缘的洋壳会向陆壳下俯冲,成为主动大陆边缘,以海沟为主要标志,这一大洋板块发生消减的地带称为俯冲带,也称消减带,可作为板块边界的一种,贝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的一种,发育海沟、岛弧,可引发强烈地震。17、喀斯特地貌(Karstlandform)(P215)(05、06、07、10、11、1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叫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包括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械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积等)。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的溶解能力和岩石的化学性质和透水性。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石芽、石林、落水洞、溶洞、溶蚀洼地、峰林和峰丛,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和云南。18、鲍马序列(P133)(06)浊流具有极强侵蚀作用的浊流头部过后,由于速度的减缓,身部开始发生沉积作用。形成自下而上由租变细的层序。由鲍马首先提出,称为鲍马层序。其中最为特征的是a段,由于浊流能量的骤然降低,最粗的颗粒先行沉积在底部,然后粒皮依次递减,但是泥质杂基也随着粗细砂粒同时沉积,形成杂基支撑的递变层理。典型鲍马序列的特征:E.泥质岩段:为正常的深水沉积,一般无层理;D.上部平行纹理段:为极细的砂质黏土或粉砂质黏土,平行纹理;C.流水波状纹理段:由细砂或粉砂组成,具有小型流水波状纹理;B.下部平行纹理段:主要为砂粒的平行纹理;A.递变层理段:具有递变层理或呈块状。19、黑烟囱(P137)(06)黑烟囱的形成于热水沉积矿床关系紧密,在喷溢海底热泉的出口,溶解了大量硫化物的热的海水向上运动过程中遇冷海水,并且在喷出的高温热水中含有H2S、H2、CH4等还原气体,此时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使所含的大量铜、铁、锌的硫化物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在海底沉淀积聚,尤其是喷溢口的周围连续沉淀,不断加高,形成了一种烟囱状的地貌,叫做黑烟囱。黑烟囱是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因的直接证剧。20、海啸(P348)(06)是由海底地震,海底或海岛火山爆发以及海底塌陷、滑坡和地裂缝等激发而引起的—种重力长波。因此可以看作是它们(尤其是地层和火山)引起的一种次生灾害。海啸波长一般为几十至几百公里,传播速度与水深有关,时速最快可达几百至上千公里,当地震震源较浅,震级较大,海啸源区水深较大时,海啸的危害性也较强。海啸常伴巨大海浪,对海岸进行拍打,在海滨区使海水骤涨形成水墙,可迅速吞没土地和村庄,摧毁建筑,造成巨大的灾害。海啸是海岸带地区最严重的灾害之一。21、环太平洋地震带(P346)(06)地震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海岭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太平洋板块边界上的岛弧—海沟带分布,是全球地震最多的地区;这里有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直接成因是板块的移动和碰撞,东部是由纳斯卡板块和科科斯板块向南美板块相互作用,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碰撞,西部是又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22、沉积作用(09、10、12)被冰川、水、风等介质搬运的物质,不会永远被搬运下去。经过一定的距离,由于搬运营力能量的降低,或者遇到适当的物理化学条件,或者在生物的参与下,最终被沉积下来,这种作用过程就叫做沉积作用,是沉积物质堆积和形成岩石的过程。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和海洋沉积,大陆沉积环境中沉积作用有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冰川沉积、风成沉积等,海洋沉积环境中沉积作用有滨海沉积、半深海沉积、深海沉积等;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
本文标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基础地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59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