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床与区域成矿考试博士考试题集锦
1、怎么样研究区域成矿?明确了区域成矿学的目的和任务,即深入认识区域成矿规律,提高普查找矿和矿产资源评价的科技水平和工作成效;全面总结了区域成矿学的研究现状、动向;提出成矿系统及演化研究是区域成矿学核心内容,全面论述了成矿系统及演化的研究要点和成矿系统研究的找矿评价意义;深入探讨了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区域成矿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信息、区域成矿系统结构分析、区域成矿模型建立(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区域成矿编图以及综合信息预测等内容。2、区域成矿的条件?3、区域成矿研究内容、意义和特点?区域成矿学是研究区域的成矿环境、成矿条件、成矿过程和成矿演化,阐明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地球系统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区域成矿系统为核心内容,运用矿床学、区域地质学、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来阐明区域成矿系统的发生和演变,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基础学科。区域成矿学研究内容相当广,涉及多个方面,基本研究内容包括下列诸方面。研究区域中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环境,包括区与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主要地层和构造单元,区域地质发展史,主要的地质成矿事件。研究区域的控矿条件和因素,包括地质学乃至整个地学的各个方面,有构造、沉积、火山、岩浆、变质、流体、生物、地貌、气候、水文、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作用及其制约因素。含矿岩石建造的形成和分布特征。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区域内已知的矿种和矿床类型。研究区内各矿种、各矿床类型之间的相互关联,包括其成因、时间、空间的联系;划分区域成矿时代和期次,查明成矿的空间分带(三维的),建立起区域成矿系列。研究和建立区域成矿系统。研究区域内主要成矿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包括进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试验模拟和数学模拟。综合研究和阶段性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包括区域成矿的时空结构和演化,即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区域矿产资源的潜力和前景作出基本评估,提出矿产资源量增长的途径,提取区域矿产预测和普查找矿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必要和可能时,提出有关区域矿业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等。总之,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既广泛又具体,更需要深入和综合。这些研究内容都服务于一个整体目标,即对区域成矿规律有系统的历史的认识,为区域矿产的可持续供给提供科学依据。这门学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提供矿产预测和普查找矿的科学依据,指导发现新矿床。研究区域中各类矿产的成矿潜力。作为地球物质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成矿学专门研究在一定区域中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物高度富集的地质作用,它的研究成果能丰富和充实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整个地球科学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总之,区域成矿学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研究工作,它有多方面的服务功能。在本世纪,它为矿业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关矿产资源的系统信息,为找矿勘探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问题和观点,提供丰富的信息。作为地球系统科学一门分支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区域性:矿床在地壳中是少见的,分布很不均匀的,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区域具有整体性特点,区域内的岩石、构造、地层等单元具有紧密地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有大致共同的地质历史,并以其特定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而与其他区域相区别。综合性:区域成矿规律涉及多种多样的地质控制因素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生物作用。不局限于对单个矿床地质的深入研究,而是宏观与微观结合,重要宏观;整体与局部结合,重在整体。是更高层次和更大尺度的成矿学研究,涉及更广阔的直接、间接控矿因素。实践性:区域成矿学是适应区域找矿的需要而产生。区域成矿学研究获得的成矿规律性认识对矿产预测、普查找矿有直接的和全面的指导意义,它是进行预测和找矿的理论基础。同时,找矿勘探和矿山开采获得的对成矿条件、矿化分带、成矿阶段等的丰富实际资料,又是区域成矿学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一般地学基础学科不同,区域成矿学以其对普查找矿的宏观指导作用而具有应用基础学科的属性。区域成矿学与矿床学类似,是地球科学各类分支学科与矿业生产之间的桥梁,它处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点上,兼有地学理论探索和指导找矿实践的双重意义。4、斑岩矿床控矿因素、成矿特征?斑岩型矿床是指品位低但规模大,且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细脉浸染型矿床。斑岩型矿床的共同特征是:(1)绝大部分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环境;(2)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3)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具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4)一般具有面型矿化蚀变,且分带性明显,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5)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6)角砾岩筒或角砾岩脉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形式。(一)斑岩型铜(钼)矿床1.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斑岩型铜矿床在空间和成因上主要和钙碱系列的斑岩侵入体有关。(2)构造条件含矿斑岩的侵入大多和深大断裂有关,矿床常呈带状分布,矿体受更次一级的构造,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控制。另外,斑岩铜矿床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含矿侵入体及其附近常具含矿的爆发角砾岩体。(3)地层条件围岩岩性对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有重要影响。2.围岩蚀变及分带斑岩型铜矿床围岩以中心式面型蚀变为最常见。钾质蚀变带:蚀变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钾长石;似千板岩化蚀变带(石英-绢云母化带):蚀变矿物主要为石英和绢云母;泥质蚀变带:蚀变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蒙脱石、石英;青盘岩化带:蚀变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上述四个蚀变带并不是每个矿床都发育齐全的,但以石英、绢云母构成的似千枚岩化蚀变带,几乎在所有斑岩型铜矿中均广泛发育,其强度、范围和矿化的规模有直接关系。少数矿床的面型蚀变是以接触带为中心,向岩体和围岩两侧呈对称的环状分带,有人把这种蚀变称之为接触式面型蚀变,其分带特点与中心式类似。3.矿化特点斑岩型铜矿的矿化和蚀变围岩的关系十分密切,矿石实际上就是矿化了的蚀变岩石。与上述蚀变带相对应,出现一定的矿化分带,自内向外依次为低品位核→矿壳→黄铁矿壳→低黄铁矿壳,对应矿物组合为辉钼矿→辉钼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黄铁矿→黄铁矿±硫砷铜矿±砷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自然银。主要工业矿体位于钾质蚀变带的外侧或石英-绢云母化带内。矿石的典型构造为细脉状和浸染状构造,二者往往相伴产出或有规律地过渡,从矿化中心往外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的变化趋势。4.矿床成因与矿床有关的斑岩都和深大断裂有关。一般认为斑岩和成矿物质均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的主成矿期热液以岩浆来源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加入。但也有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物质部分或主要来自围岩,其主成矿期成矿热液以大气降水为主。大气降水对某些蚀变的形成及硫化物的大量析出起着积极作用。(二)富金斑岩型矿床一些富金斑岩型矿床均发育于大陆和岛弧造山带中,其主要成矿时代可以是任何时代,但主要是新生代和中生代,更主要的是集中于第三纪。控矿岩浆岩主要为中酸性钙碱性和富钾钙碱性斑状侵入体,在岛弧环境中同时代的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常见,在大陆环境中富钾钙碱性岩石常见。围岩蚀变同早期核部的钾化,岩体末端的似千枚岩化,晚期的绢云母化、高级和中级泥化蚀变发育。矿体主要受与侵入体有关的脆性构造控制,矿石以浸染状、细脉状构造为主,少量角砾状。矿石中金属矿物包括早期的斑铜矿-磁铁矿,中期黄铜矿-黄铁矿,晚期黄铁矿-赤铁矿,黄铁矿-硫砷铜矿,或黄铁矿-斑铜矿。(三)斑岩型钼矿斑岩型钼矿为两种类型.。一类斑岩型钼矿称为石英二长斑岩型,产于岛弧或大陆岩浆弧环境,与矿化有关的斑岩体为分异相对较弱的钙碱性岩浆岩,蚀变分带和矿物组合与斑岩型铜矿相似,不见高硅蚀变核及云英岩化,可出现白钨矿而不见黑钨矿,常见较多的铜的硫化物。另一类斑岩型钼矿床称为高硅富碱花岗岩-流纹岩型(又称克来迈克斯型(Climax)),产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或大陆边缘-弧后过渡环境,与矿化有关的火成岩为强烈分异了的流纹岩和碱性花岗岩,形成于造山作用的晚期阶段。特征的矿物组合是辉钼矿+石英+钾长石+萤石+黄铁矿±黑钨矿±锡石±黄玉,不见白钨矿,矿带中可出现云英岩化和高硅蚀变核,伴生有菱锰矿、蔷薇辉石、锰铝榴石,矿体位于高硅、富碱、强烈分异的小岩株内外,岩体中常出现石英流纹岩。(四)斑岩型钨矿与矿化有关的火成岩为同熔型花岗岩类。矿体或产于岩体及其围岩中,或受角砾岩筒控制。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硅化和青盘岩化。金属矿物为白钨矿、辉钼矿,常与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钨铁矿、辉铋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共生,有时可出现萤石。矿体上部以钨矿化为主,下部以钼矿化为主。(五)斑岩型锡矿与矿化有关的火成岩为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石英安粗岩,英安岩、英安流纹岩,多属于次火山岩类,矿化常位于火山口及其附近。蚀变有两种类型,一为富硼型,自中心的石英-电气石核(含少量浸染状锡矿)向外逐渐过渡为绢云母-电气石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盘岩化带,有时有泥质蚀变。矿化往往有角砾岩伴随,锡石和硫化物,特别是黄铁矿、黄锡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毒砂伴生,如玻璃维亚的波托西(含银),锡的成矿温度为400~200℃,盐度可达40wt%NaCl。另一类斑岩型锡矿为富氟型,中心蚀变为石英-钾长石-黄玉-萤石,向外为石英-绢云母化,深部可有云英岩化;矿石大多呈细脉浸染状,而以浸染状为主,可与大量硫化物伴生,与黄玉关系甚为密切。(六)斑岩型铅、锌矿矿床往往产于陆相火山盆地的边缘,矿化与次火山岩、花岗斑岩或粗安斑岩有关,出现于岩体上部和内外接触带;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大致平行于接触带分布;矿石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为脉状和角砾状;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黄铁矿±黄铜矿±银金矿;面型蚀变以绿泥石化、石英-绢云母化为主,深部有钾化;成矿温度主要为260~180℃,热液含盐度中等,矿石中往往含银较高,可独立开采或综合利用。典型矿区为我国江西的冷水坑,安徽的黄屯。从斑岩铜(金)矿→斑岩铜矿→斑岩铜钼矿→斑岩钨矿→斑岩锡矿,有关岩体的酸度趋于增加,源岩深度趋于变浅,岩浆体系的氧逸度趋于降低。因此,矿物组合与成矿元素的特征也有所变化。这些特点都表明绝大多数斑岩型矿床的成因与岩浆的形成和演化有较密切的联系。斑岩型矿床常与矽卡岩型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铅、锌的矿床,构成了一个火山岩地区矿床成矿系列,这个成矿系列的最大延深可达5~7km。在认识陆相火山岩地区矿床分布规律和进行矿床远景评价时,应该考虑这一成矿系列及侵蚀程度的影响。5、SEDEX矿床控矿因素、成矿特征?热水沉积矿床(即喷流沉积矿床)是指在水温70~350℃或更高的热水介质(海水、湖水、热泉水等)中形成的,主体以沉积方式形成于水-岩石界面之上水体中之层状、似层状矿体,但也包括此界面之下可能存在的以充填和交代形成的筒状、锥状或面型热液含矿蚀变体,两者可共生或分别出现。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泛指不同成因的(含矿)热水在喷溢出海底的过程中,在喷流口以下的热液通道中通过充填、交代作用,在喷流口以上的海底则通过与冷海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热水中所携带的物质组份分别在热液通道和海底沉淀下来而富集成矿的过程。这种作用使热水中的矿质富集并形成的矿床,称之为“喷流沉积矿床”。“热水喷流沉积矿床”。一般热水喷流矿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矿床伴有典型的喷流岩,以此区别于其它类型矿床。这些岩石主要是硅质岩、条带状含电气石岩或电气石岩、条带状含长石岩或富长石岩、透辉岩与透闪岩(或双透岩)、重晶石或石膏层等。(2)矿床具有层控及时控特征。在某一地区内矿体往往赋存于一定层位,如长江中下游断裂拗陷带中铁、铜矿床多产于中石炭统黄龙灰岩下部。(3)这类矿床的矿体往往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于地层中,且矿体一般随地层褶皱而褶皱。部分矿床具典型的“双层”构造,上部为层状矿体,下部为细脉状、筒状含矿蚀变体。(4)矿
本文标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床与区域成矿考试博士考试题集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6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