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中国坐具设计艺术源流初探
中国古代坐具设计艺术源流初探谷莉西方文化中的“垂足而坐”是其生活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椅子作为支撑生活的主要用具,一直伴随着西方文明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着它的样式,中国人的坐具是从席地而坐的席,逐渐发展到垂足而坐的椅子的。历史更迭,只有借助于绘画、石刻、文字、工艺品,在有限的画面中寻找可见的素材,从这些如实记录当时生活风尚的历史画卷中追寻坐具的演变。随着坐具的东渐,中国的椅子又融入了东方民族本土特色,因而不断进行着演变。说起坐具,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椅子,作为人们朝夕相伴的用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式各样的坐具也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那么最早的坐具是什么样子的?伴随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椅子是如何发源和演变的?中国坐具设计艺术的发源地在哪里?图1古埃及椅子及椅背上的浮雕图2商代跽坐玉人通常人们认为椅子的发源地在埃及,从现存大量壁画和浮雕中可看到设计非常完美的椅子形象:在画面中显示大多数统治者坐的座椅高背、带扶手,椅子前还有用来放脚的低矮的脚凳。一些出土的椅子上还发现了金、银、宝石等装饰,非常精致华美,制作工艺高超。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出土了有3000余年历史的浮雕王座(图1),这是一张木制靠背椅子,上面镶嵌着黄金、琉璃陶、银与宝石等物。座椅的椅背上是一幅华丽无比的法老与王后的浮雕像。座椅两边靠档,饰有羚羊的首面,在前腿的扶手上,则雕着护卫神狮子的头像。浮雕画表现了墓主人图坦卡蒙及其爱妻恩凯塞纳门的家居生活情景。这把椅子作为王权的象征,以令人惊叹的艺术形式保留至今。但是在南斯拉夫境内,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了一件被命名为“芬卡陶人像”的小陶偶像,探测结果表明:它是属于四千年前的欧洲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品。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小陶偶像是坐在椅子上的。虽然距今约六千年,但由此看出这时候椅子的形态已经很完备了。还有保加利亚出土的“祭祀的一幕”,再现了距今七千年前的人们用以祭祀死者的生活用具,其中有完整的椅子、桌子等器物。从图片上看椅子的形态与现在大致相同,这说明人类使用椅子的历史至少在七千年以上,不一定发源于埃及。西方文化中的“垂足而坐”是其生活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椅子作为支撑生活的主要用具,一直伴随着西方文明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着它的样式,从古埃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都发现了与之艺术形态相对应的椅子样式变化。而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却一直循着“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随着文化风俗的慢慢演变,中国人的坐具才从席地而坐的席,逐渐发展到垂足而坐的椅子的。1976年夏,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殷墟挖掘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据考证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其中出土了一个小玉人(图2),膝盖跪在地上,这是当时席地而坐的跽坐姿势。而与商代同一时期的古埃及,人们早已坐在了高脚椅子上。图坦卡蒙的时代相当于中国商朝。中国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村发现了芦苇席残片,大批汉画像石和画像砖(图3)以及墓室壁画中可以看到中国直到汉代还是席地而坐,如湖南汉墓出土的莞席可见一斑;汉语中出现的“一席之地”、“席位”等词,证明我们祖先的坐具主要是席,席一般以蒲草编成。此外还包括床、榻(图4)河南信阳长台关发现战国时期一张彩漆木床等,基本上是木制。床有坐床和卧床两种,不仅用于睡眠也可以坐,其坐姿与坐席相同。床的起源较早,甲骨文中已有床的象形字。战国即有床的实物出土,河南信阳长台关发现战国时期一张彩漆木床,形制有六条小床腿;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上的单人小床也有四条小足。榻实际上是一种小床,便于搬动。《初学记》卷25引服虔《通俗文》曰:“床,三尺五曰榻板,独坐曰称,八尺曰床。”刘熙《释名》亦曰:“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床与榻的区别主要在于:床略高,榻略低;床较宽大,榻较狭小;床主要用于卧,榻主要用于坐。从席到床、榻,坐具逐渐高起来,但当时人们多为跪踞或盘坐在席、床上。汉代随着民族交流,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互相交流频繁,影响很大。汉代儒家严格强调男女不同席,而少数民族不仅男女同席,而且一起饮酒进食,由于这种习俗的传入,桌椅才逐步替代了席地而坐的家具。胡人的坐具“胡床”进入中原并流行,胡床由八跟木棍组成,坐面为棕绳联结,可折叠,携带方便,类似现在的马扎,源于迁徙的游牧民族。《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也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可见椅子的前身是从北方传入的胡床,后来又发展为交椅。人们渐渐发现高坐具使人更舒适方便,视野也更加开阔,人们开始喜欢垂足而坐,所以坐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图3汉画像砖杂技乐舞中的席图4辽阳棒台子汉墓壁画中的榻图5安伽墓石榻和围屏北朝时其上层统治者多为少数民族,虽然也用床、榻,但形制愈发高大,还加有围屏。如发掘于西安未央区炕底寨村的北周时期粟特人,出土一精美的石榻(图5),由12块贴金浅浮雕石屏围成,床榻长132厘米,宽103厘米,连屏高117厘米,床榻高39厘米。在石榻后屏的两幅石雕上都出现了主人、客人垂足而坐的姿态。1“安伽墓石门及围屏石榻”现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北齐的《较书图》2(图6)中的床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胡床形象;敦煌257窟北魏壁画还有双人胡床形象,与单人胡床结构相同;敦煌285窟窟顶部北坡下部的西魏壁画上绘有神僧在草庐禅修坐在椅子中的形象,其所坐的四腿扶手椅,两侧有扶手,后面有高靠背,搭脑出头,坐面是用绳编的软垫(图7);此窟还有带脚踏的扶手椅形象,较高,菩萨完全垂足而坐,其坐部、扶手高度与后世扶手椅相差无几。在新出现的高足坐具中还有墩、凳等。如北齐贵族青州傅家石室墓线刻画像中出现了墓主人左足垂地、右足盘膝坐在束腰凳上的场景。此外,龙门莲花洞北魏菩萨所坐竹编或藤编墩、藤环墩、束腰圆登和方凳与敦煌275窟壁画中的圆凳等,造型1围屏石榻长228、宽103、高117厘米,由11块青石构成,其中石屏3块、榻板1块、榻腿7块。石屏内面有贴金浅浮雕图案12幅,榻板前、左、右三面有图案画33幅,榻足线刻力士承托图案11幅。2北齐校书图卷所画的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文士高干和等11人负责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情景。。图中画三组人物,中心是士大夫四人坐于榻上,榻上有盘盛的菜肴、酒杯、砚台、箭壶、琴等。榻内一人大概是樊逊,正在认真执笔书写;其余三人,一人手执毛笔,一手举着刚写完的书绢似在审阅;另一人是背面,盘膝而坐,琴的一角搭在腿上,一角搭在榻上,伸右手拉住右边一人的腰带;右边此人似乎欲逃酒下榻,一童仆正给他穿靴。榻旁围列女侍五人,或捧杯、或执卷、或抱凭几、或抱着靠垫、或提着酒壶,排列有致,顾盼生姿。画左侧有奚官三人,马两匹,一灰一黑,皆静立观望。画中人物其神情均极生动。此图用笔细劲流动,细节描写神情精微。设色简易标美。整个画面既反映了北齐对古代文献整理的史实,又不乏诙谐、随意,给人一种轻松的艺术享受。都与后世无大差别,可见这几种高型坐具跟佛教东渐并兴盛有关。古印度早已有椅子,僧人在椅上或绳床上打坐。图6较书图(局部)中的胡床图7敦煌285窟西魏壁画中的扶手椅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有“绳床十,注:内四倚子”的记载,可知椅最早称倚,倚可能是带靠背的绳床。唐代典籍中,普遍把带靠背的称椅子,不带靠背的称床。唐代经历着自古以来人们“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渡阶段,即唐代的高椅、凳等虽已被不少人所使用,但席地而坐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波士顿博物馆藏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像》,其中(陈文帝蒨、废帝伯宗)唐太宗所坐椅子为四腿束腰,上侧安托角牙,棱角处起线,背立四柱,搭脑弧形伸出部分雕成龙头,扶手尽端也雕成龙头,与后背搭脑融为一体,坐面附软垫衬背,十分精致华丽;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高力士的哥哥高元珪墓壁画所绘椅子和敦煌196窟晚唐壁画的椅子造型基本一致,都曲背、扶手大、椅脚大,显得笨重但造型稳定;唐朝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表现唐太宗遣监察御史到会稽骗取辨才和尚所藏王羲之《兰亭序》贴真迹的情景,画面穿袈裟的辩才和尚坐在高背竹椅上;《唐语林》里也有关于藤椅形象的记载,可见竹椅和藤椅在唐代早期就已使用了;唐代卢楞伽《六尊者像》里描绘的雕花椅(图8),体大背高,四腿雕成精细的撞铃形,数个叠落成柱,四足如倒扣的撞铃,美观稳定,搭脑与扶手上翘起呈莲花形,莲花下垂玉米状流苏,造型庄严华贵。在张萱的《捣练图》和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中也出现了带有装饰性流苏的高座椅。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高足椅子日趋发展的势头。唐代是我国各民族大统一时期,和国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发达。陆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新疆向西达印度、波斯以及地中海东岸的国家,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海陆是从广州出海经南洋往西到达印度洋,直到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南岸的各个国家。当时长安和广州就居住有大量的外国人,我国的工匠也曾到国外。当时不但佛教兴盛,据记载,贞观九年,发源于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的一支——景教到达长安传教,受到唐朝政府接纳,很可能带来了西方垂足而坐的坐具,影响了唐代人们关于坐具的文化。唐朝是敞开胸怀接纳异邦的开放朝代,经济发达,人们意识开放,贵族追逐时尚,敢于接受新生事物,这一切开放活动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其中也包括西方的椅子逐渐传到我国,带来了新的坐具文化革命。图8唐卢楞伽《六尊者像》中的雕花椅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里的高背椅子已经普遍(图9);五代王齐翰《勘书图》中圈椅形象硕大厚重。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藏五代作品《宫乐图》绘有宫中女乐每人坐一镶嵌珠玉、制作精美的三弯腿凳子围坐于大案桌的场景。图9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高背椅子到了宋代已经完全开始垂足高坐,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交椅、圈椅等。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宋代的宫廷椅子都是很华丽的,有的花纹用彩漆来描绘。《宋会要辑稿藩夷》七有“金陵七宝装乌木椅子、踏床子、金银棱装床子十、银装椅子十。”的记载。宋代流行交椅。宋陶谷《清异录.逍遥座》中言“胡床施转开以交足,穿便条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颇多,从臣或待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跂立,欲息则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座。”此为胡床改交椅之始。南宋出现的我国唯一的以官衔命名的椅子就是在圈背交椅的基础上设计荷叶靠背,名曰“太师样”即后世所称的太师椅。传为临安府尹奉承秦桧而作,当时秦桧为太师,故得名。从宋代《蕉阴击球图》(图10)中宋代交椅看起来就是安装了靠背的胡床,当时广为使用;宋代《小庭婴戏图》中可清晰的看出小方凳的坐面是藤棕编织的,四腿下四只如意型脚,显然是上等人家的精制坐具;宋代《会昌九老图》出现圈椅形象;宋代《高会习琴图》中出现了朴实简练、轻巧秀气的靠背椅形象。另外在宋墓壁画常见到各式各样的椅子形象,以表现墓主人宴饮或墓主人夫妇对坐在椅子上的场面最多,如河南登封李守贵墓壁画,河南禹县白沙北宋赵大翁墓壁画,河北井径县柿庄二号墓壁画《对坐图》等为我们提供了翔实的椅、凳形象。辽代壁画墓中也多有椅子形象出现,如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2号墓发现的壁画“杨贵妃教鹦鹉图”中,杨贵妃就端坐在高背椅中。有的宋墓葬中墓壁也常用砖砌或雕出桌椅的形象,如河北井径县柿庄七号墓中的砖雕桌椅;还有发现于四川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的一座南宋墓,其画像石墓主人未出场,中间浮雕有一把高背座交椅,上面还搭有椅巾。另一件南宋墓画像石在当地牛滩镇发现,墓主人亦未出场,雕有一高背椅子,也搭有椅巾。同时代的金墓葬也发现有大量表现夫妇对坐宴饮的砖雕,椅子形象非常生动,连椅子上的装饰也非常清晰。有的宋墓葬中有石、陶制的家具模型,如河南方城出土了石椅残件,洛阳涧西宋墓室发现砖雕椅子等造型,说明椅子等高型坐具已被普遍使用,还用于殉葬品。另外,很多椅前出现脚凳,与古埃及脚凳相似。由于古代家具是以木材制作,易于腐败,所以宋代坐具遗物不多,仅有河北巨鹿宋城遗址出土的木椅一件实物,全高113厘米,宽59厘米,其造型受建筑中梁、枋、柱及替木的影响,四椅足均使用圆
本文标题:中国坐具设计艺术源流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6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