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中国封建时代私学和书院的发展(2015年春)
第六讲中国封建时代私学和书院的发展复习提问1.汉朝和唐朝的文教政策2.汉朝和唐朝官学的制度3.宋元明清官学发展的新特点4.北宋三次兴学概述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历代的文教政策、官学制度、私学制度、书院制度和选士制度等。私学是指不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学校教育制度之内,由个人或社会集团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它既包括没有固定场所游动四方的私人讲学,也包括以一位学术大师为核心的私学集团,当然还包括有着固定场所的正式的私学类型。概述它发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在整个封建社会历代私学与官学始终并行发展,成为古代教育的基本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私学一般包括童蒙教学和经师讲学两类,二者既有初级、高级之间的联系,又有各自办学的独立性,共同构成私学制度的整体。内容提要第一部分私学制度第二部分书院制度一、历代私学的实施与发展(一)两汉时期的私学私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民间自发进行的以私学教育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做法,已逐渐形成深厚的传统。尤其在齐鲁一带儒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私人办学活动一直在继续。即使秦朝奉行“禁私学”的政策,私学亦未中断。西汉初期,政府尚无暇顾及建立学制,此时学术发展、文化传播仍赖私学。(一)两汉时期的私学汉代私学兴盛原因:汉武帝以后,已建立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但私人授学现象依然不衰,经师授徒,尤为兴盛。这是因为官学数量、名额有限,太学设于京师,远道学生入学很难,朝廷既定儒学于一尊,又开求学问仕之利禄进途,为仕做官必须读书,要读书必须求师,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生源。另一方面,汉代经师大儒凡得不到从政或任博士机会的,即从事私人讲学。也有很多名儒一面做官,一面收录弟子,罢官还家仍讲学授徒。(一)两汉时期的私学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与及门弟子两种。所谓“著录弟子”,即在名儒学者门下著其名,不必亲来授业,这便是后世“拜门”的开始。“及门弟子”是直接从师受教的,往往有数百千人,经常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一)两汉时期的私学汉代私学就其程度有小学与专经阶段的区分。专经阶段是私学的高级形式,相当于太学程度,由经师大儒自立“经馆”、“精舍”、“精庐”等开门讲授,专习一经或数经,与太学相辅并行。小学阶段相当于小学程度,称为“书馆”、“学馆”、“书舍”等。因为汉代官学中缺乏蒙学一类机构,所以青少年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由私学中的“书馆”等进行。一、历代私学的实施与发展(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虽因战乱而显衰颓,但私人讲学并未稍减,尤其是家庭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刘殷有七子。东晋王羲之“书圣”,王献之“小圣”,次子王疑之也工草隶。南齐祖冲之一家都长于天文历算。当时家族的学术传授很普遍,许多儒学家、玄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培养起来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可以说是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一、历代私学的实施与发展(三)隋唐时期的私学隋唐官学极盛,私学颇发达。隋朝大儒家王通,门下弟子普及全国,唐初开国名臣魏征、房玄龄等均出其门下。唐太宗时国子祭酒孔颖达韩愈柳宗元贬柳州时,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下者必为名士。隋唐时不仅儒学私学极盛,佛教私学也很流行。唐代时每所寺庙实际上也是一个佛教学校。一、历代私学的实施与发展(四)宋元明清时期的私学此四朝的私学,是汉唐私学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私学依然大体分为“蒙学”和“经馆”两类。“蒙学”或称“乡学”、“村学”、“私塾”,一般由私人设立,学生来校就读;但也有宗族设立的“义学”和富有人家设立的“家馆”,延聘教师去任教的。入学学生不受年龄限制,以相应程度为准。(四)宋元明清时期的私学蒙学教育一般说,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经馆是经过蒙学识字教育之后,逐渐进入以应科举为目的,程度较高的私学。由于科举制的影响,士人出仕,必须投靠经师教授。因此宋元明清时期,经馆阶段私学,甚为发达。(四)宋元明清时期的私学经馆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儒学经典及注疏文学,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元明以后,强调学习朱熹《四书集注》,同时兼习史书选篇及历代名家散文,从中学习古文,还要诵读诗赋。私学教学组织一般不采用班级制,而是在总的“教学计划”下,个人进度不一,教师个别教授。小结因从事私学教学者人数众多,再由于私学办学不拘条件,教学制度较为灵活,因此,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私学之设比比皆是。私学中培养的人才,以及为巩固封建制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甚至为官学所不及。二、蒙养教材(一)蒙养教材的由来和发展蒙养的概念出自《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儿童阶段是蒙昧无知的阶段,需要用正道来培养他。所谓蒙养教材是指童蒙阶段所使用的识字课本。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蒙书。《急就篇》盛行于汉、魏晋南北朝以至于南宋。影响极其深远。二、蒙养教材(二)封建社会后期的蒙养教材宋元明清时期私学的蒙养教材在汉唐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是较前代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提高。沿袭到元明时期,使用最普遍,流传最长远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书。第二部分书院制度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从唐末五代到清末,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一、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书院名称始见于唐代,有官方设立和私人设置两类。官方设立的书院,主要功能在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如唐玄宗开元元年设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私人设置的书院,是私人治学读书或聚徒教学的场所。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主要是后者。(一)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产生的原因,大概有四个:第一,社会的动荡和需要。第二,书籍集聚和传播。第三,私人讲学的传统。第四,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二)宋代的书院宋既统一海内,乱世渐平,文风日起,士子纷纷要求就学读书,但当时政府尚无暇顾及教育,没有充足实力兴学设校。书院就在这种形式下兴起。它既满足了读书人求学要求,又为统治者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一批私人创建的书院兴盛起来并且得到官方的支持和资助。宋初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睢阳(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河南登封)(二)宋代的书院宋初书院发展既盛,曾一度在教育上起过地方学校的作用,发生过深远影响。但北宋书院,不久相继衰落,“书院至崇宁末乃尽废”。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宋经过三次兴学,中央和地方官学得到发展,对于书院不再热心提倡。读书士子看到只有通过官学才能够得到仕进,自然也就不愿再常守山林,潜心为学了。但到南宋,书院却又得到极大发展。(二)宋代的书院南宋偏安江南,战事不断,政治腐朽,国力衰微,虽然于中央和地方勉强设学,却是有名无实,于是私人书院又应运而起,日益发达,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构。南宋书院和理学家讲学有密切关系。如白鹿洞为朱熹讲学之所,岳麓书院为张栻(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朱熹讲学之所,丽泽书院是吕祖谦讲学之所,象山书院是陆九渊讲学之所等。(三)元代的书院元代对书院采取提倡、扶植和加强控制的政策,这使书院逐渐官学化,以便缓和民族矛盾,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加强封建统治。主要表现为统治者因势利导,积极加以扶持、控制,采取政府委派山长并授予官衔、发给官俸,学生经地方官员推荐、考核,可分配作学官,以及政府划拨学田,保障其经费等措施。(四)明代的书院明初,书院极不发达,经过100多年才逐渐发展起来,至嘉靖年间达到既盛。明初书院长期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是明朝政府重视官学,提倡科举,书院也就可有可无了。一般士子也因官学待遇优厚,科举前途荣耀,不再热心于书院。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科举越发腐朽,教育空疏,官学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以讲学,于是书院逐渐兴盛,其中与王守仁、湛若水等理学大师讲学尤有直接关系。(四)明代的书院明代书院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第一,书院和科举关系更加密切,书院官学化的程度比元代更甚。有的和官办州县学已区别不大了。万历年间,书院有了月课月考的规定和分配科举名额的待遇。第二,明末官方“禁毁书院”。明嘉靖书院兴盛之后,曾发生过四次官方禁毁书院之举。(五)清代的书院清代书院的发展,是由其总的文教政策决定的。清初几十年,因害怕书院讲学,宣扬爱国思想,对清代统治不利,因而对于书院采取抑制政策。直到雍正十一年,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相继去世,才命各省省会建一书院。但此时的书院已成为官学的一种形式,到乾隆二年书院简直成了“省立大学”。清代书院官立,与科举联系也更加密切。光绪十八年(1901年)清廷采纳张之洞等人建议,所有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二、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第一,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活动和学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第二,书院讲学活动主要有“升堂讲说”和学派会讲等形式。第三,早期书院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没有出身和年龄的严格限制,不分地域籍贯。第四,书院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自修问难和讲演辩论相结合的办法。二、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第五,书院内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第六,书院的组织机构比较精干,初创之际,一般只设山长总理其事。第七,书院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一是通过订立学规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二是,通过祭祀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它有三项基本任务:讲学、藏书和供祀。
本文标题:中国封建时代私学和书院的发展(2015年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6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