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什么是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2.什么是化?“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3.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但基本形成了以下的共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政区变迁:•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商周:地方分权的分封制。•(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3)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4)隋唐:郡、县二级制,唐代后期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5)宋朝: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6)元朝:行省—路—府—州—县•(7)明清:省、府、县(8)近代:省、道、县三级制;•国民党:省、县二级制•(9)现代:省、地、县;省、市、县第二节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一.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上的两种极端观点•1.智力决定论•智力决定论把地理逐出历史,把自然逐出社会,将文化单纯归结为人类智力或精神的产物,进而归结为天才头脑的创造……(冯天瑜等[2005]:《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地理决定论•亚里士多德:环境地理学•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决定意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有一定的决定意义,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三.中原农耕民族处于守势的原因•1.心理特点•游牧民族的南侵,往往是环境变化导致的生存危机所致。•2.现实层面因素•游牧民族的射猎、放牧的集体化生产方式具有半军事化特点,其战争动员能力强、速度快。远非汉民族所能及。•3.文化因素•尚武文化和尚礼重和文化的差异••二、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文化破坏巨大••1.破坏社会财富的积累。••2.打断中原地区思想解放进程••3.导致商品经济倒退、强化专制••4.增加了民族奴性•第三节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一.文化多元与政治专制并存1.文化多元齐鲁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2.政治专制天子——诸侯中央——地方•2.中华文化独立性•(1)东地中海文明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亚述、滕尼基、希腊……•(2)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印度及其周边……•(3)东亚文明区:中国、朝鲜、越南、日本……•(4)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东地中海文明区的内部交流比较频繁,埃及的象形文字最初便受关索不达米亚图画文字的启发,二者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数学、天文历法知识也多有交汇。两河流域文明对西亚其他文明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显著。•讨论:地理环境和开放与封闭的关系•首先,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人类早期所无法逾越的障碍,以后大多成了坦途。•再次,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滨海或环海的地理环境不一定等于优越的条件、更不会自然地产生先进的文明。海上航行只是一种交通联系和传播文明的手段,关键还取决干是否存在文明的发源地以及接受者的态度第五节历史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民族性格一.顺遂自然二.注重伦理中国社会是典型的伦理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性文化。1.重血缘关系2.恪守传统三.内向保守1.先天地理环境2.后天经济环境3.传统伦理关系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第二节一.宗法制度的定义第三节宗:会意字,宝盖头象征宫室,示为象形,表示祖先牌位,宗即祭祀祖先的地方。第四节族:“矢”表示箭头;“方”表示“旗”,为家族标志。第五节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第六节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第二节宗法制度的发展形态一.西周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春秋公羊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a.立嫡以贵不以长:这种做法排斥了庶子的继承权利。b.立嫡以长不以贤:这种做法排斥了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嫡子的继承权利。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考虑之列。2.城邦封建制这种“封建”制度扩大了周王朝的势力范围,有利于加强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在初期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的关系,并且形成新的“国家秩序”。3.宗庙祭祀制度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即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其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宗法制度既然是以血缘关系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所以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左宗右社——左宗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土的象征。二.世家大族宗法制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血缘的尊贵地位受到冲击,士的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汉政权建立初,以功臣治国。随着功臣老去,建立正常的人才选拔制度及正常政治建构就摆上了议事日程。通过摸索,形成了察举、征辟、荫子等人才选拔方式。其中荫子的方式渐成为主要方式,这样常此以往,世家大族就形成了。世家大族宗法制特点:一是西周宗法制是天子一家人的宗法制,世家大族是贵族一圈人的宗法制;二是大族的领袖人物,往往不像西周宗法制那样是血缘关系最尊贵的人,政治地位高、权力大的也能成为领袖。三.家族式宗法制家族式宗法制产生于唐代,和科举制密切相关。1.修宗谱2.建宗祠3置族田4立族长5订族规第三节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结构一.宗法制度下的传统社会结构(一)家天下(二)封国制度不断(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家国同构(封建时代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五)君主专制长盛不衰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⑴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⑵经济基础稳固重农抑商,小农经济发达。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⑷对人身控制严密第四节宗法制度对中国文化范式的影响一.文化的伦理化1.对血缘关系格外重视2.对传统的极端尊重3.文化思想的伦理化文学现象伦理化:文以载道自然现象伦理化: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二.政治的伦理化1.思想政治大一统2.内圣外王3.官本位第七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第二节原始宗教•一.自然崇拜•二.生殖崇拜•1.女性生殖崇拜•2.男性生殖崇拜•三.祖先崇拜•四.图腾崇拜•图腾崇拜的三阶段:第一阶段:直接认同图腾是部落的祖先第二阶段:认同自己的女性祖先与图腾结合生出部落第三阶段:图腾物综合化、抽象化、象征化,成为整个民族的一个符号。如中华民族的图“龙”第三节中本土宗教•一.道教的起源•1.三大源头•鬼神崇拜•方仙信仰•黄老道家•2.流变:•a.东汉•东汉顺帝:张道陵五斗米道•东汉灵帝:张角太平道(教义《太平经》)•b.魏晋•丹鼎派:葛洪(《抱朴子》《神仙传》)•天师道:•c.唐宋•正一道: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道派合流,形成了正一道。•全真教:倡导儒释道合一,注重内功修养。•d.明清以后,道教没落••二.教义•佛教: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道教:注重生命、追求长生•道教兼容并包,不具有排他性。•鲁迅:中国文化的根是道教。••三.道家与道教•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1.佛教传入的三大派别•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2.佛教中国化历程•魏晋南北朝:佛教开始遍及天下,历经消化和吸收;•隋唐:统治者采用扶持或宽容之策,初期佛教文化初步自觉,中唐以后产生中国化的宗教派别,佛教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内化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文化心理倾向。。••3.佛教中国化的方式•译经•格义•判教•创宗•定祖••二.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形式•1.心性化•2.信仰化•3.世俗化•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两大派别:禅宗、净土两种形态:出家、居家一个宗旨:摆脱生死烦恼、解脱成佛•文化影响具体领域:•雕塑•建筑•音乐•绘画•文学专题一:姓氏文化姓的来源及其作用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这一社会这一时期只有妇女才有姓,而地位卑贱的男子尚未取得拥有“姓”的资格。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显示了我们的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二)姓的作用A.纪世别类B.别婚姻C.崇爱爱,厚亲亲二.氏的来源及其作用(一)氏的来源1.氏产生的原因上古不仅有姓,而且有氏。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姓是族号,氏是各类分支。在母系社会里男子没有姓,只有氏:(1)氏是在姓之下区别男子身份贵贱的语言符号。在同一宗族(姓)内部,根据人们对生产、生存所作贡献、所起作用的不同,再划分出很多阶层,每一阶层就是一个“氏”,男子因其所属所处阶层的不同而分属不同的氏,他女权人物的亲疏由氏来决定。(2)同一母族繁衍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每个支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氏”。2.氏的可变性3.立氏的方法:(1)以受封的国邑名为氏。(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3)以官名为氏。(4)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这是宗法制的显著特点之一。(5)以排行次第为氏。(6)以职业、技能为氏(7)以事为氏。(二)氏的作用姓与氏最初的区别:(1)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2)姓不变,氏可变;(3)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小结:1.姓氏分开;2.男子称氏,女子称姓;3.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4.氏同姓不同,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不可通婚。第二节.姓氏的衍变与扩展一.姓氏的更改(一)政治原因为了自身安全,或避免与某个政治上落难的人物有牵连而改姓。(二)为与本姓中某个败类划清界限而改姓(三)避讳和赐姓(四)少数民族改用汉姓第三节.古人的名、字、号古人的名人名中的文化内容自我修养仁爱孝行政治理想宗族意识4.1、承前:绍祖继祖4.2、启后:延嗣蕃孙4.3、继业:继业绍箕4.4、兴祖:显祖光祖4.5、亲情:怀祖念孙4.6、按辈字取名:(二)人名中的民俗反映1.五行命名2.盼子命名3.贱称命名第四节称谓及其变化一.亲缘称谓亲缘以“姓”为标志分为宗亲和姻亲。结论:夫之母=父之姊妹??古代婚姻是以个体行为调节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方式,生产力低下,血缘近的家庭以联姻方式联合起来,虽是近亲婚配,但可以增强实力。这样,宗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盘根节交织一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舅姑”真正意义是“公婆”。二.非亲缘称谓人际关系以有否亲缘为标志分为两大阵营,非亲缘关系不像亲缘关系那样在物质利益上把人们紧密相连。主要存在平等、尊卑、亲疏等几种关系。例如:陛下、足下、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4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