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文化概论识记内容整理
绪论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2、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能称为文化产品,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观念不能称为文化产品。3、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4、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5、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6、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7、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9、民族文化: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10、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必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二民族和各个国家各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13、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2、气候变化大势: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大势是由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寒暖交错期、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3、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4、古代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5、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齐鲁(儒家文化),三晋(法家文化),南楚(道家与楚辞文化)。6、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龙门至碣石一线。7、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答: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②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④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⑤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⑥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8、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①土地的开垦,②水利的兴修,③运河的开凿。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三大文化成就: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2、“三皇五帝”时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3、敬授民时: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4、夏、商、周的年代: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公元前771年)5、百家争鸣的特点: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象学者(老子)、教师(孔子、墨子),他们有的宁静思考,有的广收门门徒,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的竞争是捍卫并发展本派的学说,所以前期著作大多是对老师和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②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自己理论,努力各应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相互影响,相互吸收。6、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①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②韩非子提出法、术、势;③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④阴阳家以战国时期邹衍为代表。7、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①元朔二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②元狩二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③元狩四年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8、西域: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9、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10、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年间,由于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是历史上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文景之治”。11、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作礼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12、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问。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宏等皆出于此。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13、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14、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15、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16、般若学和涅磐学: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磐学为主。①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②涅盘学:涅盘意译为“圆寂”,涅盘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在中国,涅盘学的代表人物是道生。17、“三省六部制”: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和补充。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18、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于重视。19、中唐时期: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所系明显变化。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20、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因为先秦、两汉的时间比六朝更古,所以,文学史上称这次运动为“古文运动”。21、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22、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3、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24、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25、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26、回回:它是元朝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27、孟德高维诺:孟德高维诺是13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各会士。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28、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萨迦派的领袖,被忽必烈奉为国师,除“做佛事”,为皇帝及后妃传授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朝廷又设宣政院,让八思巴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29、元曲四大家:①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②白朴《墙头马上》③马致远《汉宫秋》④郑光祖《倩女离魂》30、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等同等级,可以免除赋役。31、利玛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明朝时进入中国传教。32、徐光启:明朝著名科学家,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33、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34、摊丁入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概论识记内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