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书本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2.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二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三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1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黄河中下游一带适宜百姓生存和繁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2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和文化传播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3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四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五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三是封国制度不断;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六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2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3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地位1.A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B对中国文化: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C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举例)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总结)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八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2社会大动荡,礼崩乐坏。士阶层迅速崛起。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3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4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影响: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九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原因:(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任何小变革都不是小事情。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儒家思想反而在影响民族文化,于是就产生宋朝的文化,从而影响中国1000年。)人口增加安史之乱引发了种种危机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到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五章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十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又有时代性(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两者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题是会贯彻始终的。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全盘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联系。现在,整个社会,不但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垄断地位。这是事实,眼前哪一样东西不是西方文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说我们这穿的,从头顶到鞋,全是西方化了。这个西化不是坏事情。“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新、引进就是“化”。但“全盘西化”不行,不能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全盘西化”在理论上讲不通,在事实上办不到。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东化”,报纸上没有这个词儿,是我发明的。我们知道,汉唐的时候,是“东化”的。因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根据历史事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传教士、外籍华人、留学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开始,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文化的成分。中国人向来强调“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要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吸收。海纳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过。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十一中国古代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3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十二“仁”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1“仁”德的基本内涵:(含义)仁指好的道德,儒家最高道德规范。其核心是爱人,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发展)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2地位:“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在中国政治文化思想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3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A本质区别的,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竞争。“博爱”是在肯定竞争基础上对竞争的规范和对弱者的关爱---法制的理论。“仁爱”本身并不肯定竞争,是在安排好等级和秩序基础上的相互爱护,是对等级制度的维护。“仁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有以上对下的这种姿态,体现了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安抚或妥协,这事实上是对竞争的一种回避,是对规则的一种回避---仁治的理论B内容区别,“仁爱“的意义更宽泛,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博爱“首先是作为恩赐的神爱,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第三是人对自己同类关怀。C联系韩愈的《原道》第一句就是“博爱之谓仁。”这说明这俩者虽然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十三什么是“礼”?它有哪些伦理道德内涵?1礼的概念:a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b作为待人接物,谓“礼节”“礼仪”c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d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2礼的伦理道德内涵:a“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整对个)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个对整)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bcd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3礼的四次转变:周礼把氏族社会作为习俗法规的礼教转化为文明社会的秩序;孔子对礼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地提升;西汉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宋明把礼转化为神圣的、绝对的天理。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十四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概况1(前)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后)佛法传入东土后,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分述2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过去3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a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b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c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现在4新儒学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其次,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的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十五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宇宙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天2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社会3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5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