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节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古代的新闻传播溯源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有了文字之后,传播更为广,最早传播载体甲骨、金属铸件、岩石。两汉以后,我国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口头传播2、绘画传播——图画、雕刻3、烽烟和旗鼓4、木铎5、露布第二节唐代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一、关于中国报纸起源的争议1、周朝说,认为周朝时通过烽火传递敌人进犯消息也是一种新闻传播。日本学者后藤武男著有《新闻纸研究》杉村广太郎著有《新闻概论》美国学者白瑞华曾参与主编《申报周报》2、汉朝说。持这一观点的有日本学者楚人冠,英国学者安东尼斯密斯和中国新闻史学者戈公振、张涛。①汉朝已经出现过传递新闻的活动②汉朝已经有“邸”,而“邸”在唐宋以后各朝,都是发行官报的机构。唐朝说。最有影响和最被广为接受的说法。主张者:方汉奇1、唐末孙樵(可人)《经纬集》(公元8世纪)中有读“开元杂报”的记载。2、英国图书馆藏有“唐归义军进奏院状”(发行于公元9世纪,也称“敦煌邸报”)(方汉奇:《从大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二、古代的官报(一)邸报我国最古老的报纸,是我国古代报纸的统称,而非某种具体的报纸。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臣僚的奏、疏其他信息具体报纸的名称(二)、邸报在各个时期的发展1、唐朝的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的著作《经纬集》·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进奏院状·9世纪初即安史之乱爆发后约半个世纪,全国已有大小节度使40多个·这些把持各地军政大权的割据势力,大都在京都建立了类似于汉代邸的机构·这种机构,始称上都留后院,公元777年改名为进奏院·主持进奏院工作的进奏官,有时也泛称邸吏·进奏官是由各地藩镇直接任命的,他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向藩镇通报朝廷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动态和情况·进奏官发给各自长官的书面报告,就是进奏院状报,简称状报或状敦煌进奏院状2、宋代的邸报·宋代报纸的“邸报”、“进奏院”的含义已与唐代有了较大的区别,已经指具体的报纸·有统一的管理机构——都进奏院·成为中央政府官报·有严格的编审、定稿制度——定本·由地方藩镇官员扩大为京朝官、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内容更加丰富3、元、明、清三代的“邸报”、“朝报”明代邸报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自身的特点:(1)没有统一的报头和名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2)没有统一的办公机构,也不提供办公地点(3)内容上除了皇帝谕旨、皇家新闻、官吏任免、官员奏章、军事消息之外还出现了社会新闻(4)传抄和发行环节有一定的分工:通政司(汇集各类奏章和地方上报的消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奏章)→提塘(将诏旨和奏章从六科抄出,筛选、复制)→各省→各县衙门→一般官员(5)基本上每日发行;手抄、印刷并重在明代,还有另外的官报形式塘报:自下而上、由地方向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清代官报基本沿袭了明代官报的传统:·名目异称较多:邸报、科抄、京抄、朝报等·固定的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没有设置统一管理官报抄传官员的专门机构·传抄和发行是逐日进行的·主要读者为各级政府官员·手抄、印刷方式并重·内容: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清代的提塘分为京塘(驻京办事处,上传下达)和省塘(驻省办事处,邮递发行)两种。第三节古代的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并非报名·以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也登皇帝谕旨、大臣奏议、台谏章疏、官吏升迁任免等·时效性比较强·传播信息中有许多是官方尚未公布或禁止公布的消息·发行人:兼职、专职明代民间手抄报·明代抄报人以抄报为职业,他们自立报房,公开活动,抄传邸报等内容,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以赢取利润。·这些抄报活动在政府禁令允许的范围,但仍会受到严密控制。《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万历邸钞》·因它抄录于邸报,故曰“邸钞”;又因其邸报出于明朝万历年间,故统称为“万历邸钞”。·书中邸钞的消息报道始于万历元年正月,止于万历四十五年六月。(万历在位48年)。总共有45.27万余字,邸报的原作者和邸钞的抄录者,此书均未留名。·《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黄志封面,内含“急选报”三个大字和“四月份”三个小字·雕版印刷而成·民办报房的产物·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纸实物京报·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产生于明末,盛行于清初·内容以刊载邸报为主要内容·有自己的报房,报房负责编印、发行、销售报纸·形态完备,有封面、有报头、印刷出版·发行量较大(1万份),读者多为官绅、士大夫·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以商品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木铎:传达政令、采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辕门抄·清代除了京城出版发行的京报之外,地方上也会在省内就地设立报房,翻印京报向当地官绅出售。·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现代中文报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时间名称性质与特征主办人1815年~1894年底萌芽期教会报刊传教士1895年~1919年底起步期政论报兴起政治家1920年~1946年底发展期商业报兴盛企业家1947年~1949年光复期光复期政商界1949年~1979年曲折期中共主政初期1980年~复兴期改革开放期从地点与主办者看:外国人在境外办华文报刊外国人在境内办外文、华文报刊华侨办报国人办报从主题看:教会报刊政论报刊商业报刊第一节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端第二节鸦片战争后在华办报活动的扩张第三节鸦片战争前后在华外报的变化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一节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端中国近代报业始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19世纪的中国,在清王的统治下,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已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商品的大量积聚急于想海外拓展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对中国采用了鸦片贸易和文化渗透两种手段,文化渗透主要是企图通过创办报刊、传播教义的方式来实现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15年至1840年,外国人来华办了6家中文报刊、17家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报主要是在广州、香港、澳门等沿海地带第二阶段是1840年至19世纪末,随着殖民主义势力的大举入侵,外报在中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版地点也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扩充19世纪末叶,已经形成了以英美报刊为主干,以上海、香港为主要基地的在华外报网络,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主办的影响深远的中外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创刊于1815年8月5日,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宗教报刊他们两人都是伦敦布道会的教徒,这个组织热衷于对中国传教,马、米二人便是这个组织派来的。刊登载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新闻即与天文知识有关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引用《四书》《五经》中的文字和孔孟程朱的言论来阐释基督教义形式:采用线装书(书本)的样式,每期封面上都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字句发行:《察世俗》每月出一期,木板雕印,主要在南洋一带华人聚居地免费赠阅,也有少量传入中国境内1821年因米怜病停刊,共出了7卷(一年一卷)宣传策略和办报技巧:附会儒学;在文章的写作上,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章回体小说的表现手法,“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行文口气上,总是用自家人的口气,尽量做到亲切自然;语言运用上,注重短小通俗、流畅生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刊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的,创办人郭士立郭士立在一份创刊意见书曾谈到:刊物的宣传目标,是宣传西方文明、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的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以消除公众敌视外国人的心理。经历两次休刊和复刊《新闻纸略论》,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比较相同:1、附会儒学2、使用雕版印刷和中国线装书款式、采用同样的封面设计3、内容结构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不同:1、《东西洋考》里面,宗教的内容已退居其次,科学文化知识成了刊物的主要内容。2、关心时事,注重新闻和言论3、体现出报刊近代化的特征(目录、分类编排、固定栏目)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1826年停刊。该看形式与内容都与《察世俗》基本相似,实际上是《察世俗》的续刊《天下新闻》英国传教士吉德,1828年在马六甲创办,1829年停刊。月刊,以单张活字印刷方式出现,与今天报纸很相似。内容除中外新闻外,还登载了许多西方科学知识,发表历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章。仍是一份宗教刊物。《各国消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等,于1838年在广州创办。不登载宗教文章,是一份以介绍各国国情、航运消息及商业行情为报道内容的刊物《依泾杂说》1827年创办于澳门,中英对照报刊在中国出版的第一家中英文合璧的近代报刊鸦片战争前的外文报刊《蜜蜂华报》1823年创刊于澳门,安东尼奥主编。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家外文报纸。是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广州纪录报》1827年创办与广州,马地臣出资、伍德为第一任主编。我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信息占主要篇幅。当时影响最大,读者远及南洋、印度。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来华创办报刊的特点这些英文报刊与同时期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比起来,迥然不同。中文报刊宣传的是科学、博爱、友谊,而英文报刊则是商讨如何对付中国,谩骂中国官吏如何昏庸腐败、中国人如何愚昧野蛮。在新闻业务上,英文报刊比同时期的中文报刊要先进得多。中文报刊保留了许多旧式报刊的痕迹,外文报刊则更具有近代报刊传播新闻信息的特点,以提供情报、传递信息为基本任务,中文报刊则是以宣传西方文化为宗旨,对于传播新闻信息缺乏兴趣。第二节鸦片战争后在华办报活动的扩张一、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创办的报刊1、率先在中国境内使用办报特权的还是传教士和西方教会2、与鸦片战争前相比,是把主要篇幅致力于所谓“和平”、“友谊”的宣传,也刊载一些“西学”的文章3、办报地点也由鸦片战争前的某些南洋地区、广州和澳门,延伸到中国内地、直至清朝首都北京4、鸦片战争后的最初一个阶段,香港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一个重要基地《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由香港马礼逊教育协会出资在香港创办,月刊,主编麦都思。1856年3月停刊。香港英华书院负责印刷发行,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全刊以三分之二篇幅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医学、地理等知识,三分之一篇幅报道新闻。新闻报道的评论多都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但能比较客观报道中国消息。对于欧美、日本、东南亚的新闻报道和西方文明的报道,有益于中国人了解中国和世界。新闻报道体裁已具雏形,还出现连续报道。《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六合丛谈》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1857年1月创刊,月刊,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1858年终刊内容主要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份兼具知识性和新闻性的教会综合报刊《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内容上:在《中国教会新报》(1868—1874)时期,主要以传教、联系教友、报道教会活动等为目的。《万国公报》时期,宗教内容减少,介绍西方科学与政治、评论时事等内容大量增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争论刊物。主要特点:变法宣传和
本文标题:中国新闻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7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