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民族民俗学导言一、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社会科学学科。●中国民族民俗学是以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共同体。故中国民族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包括汉族在内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华民族56个民族名称歌汉满傈僳景颇壮,高山普米锡伯藏毛南布依维吾尔,仡佬仫佬蒙古羌乌孜别克俄罗斯,保安独龙京东乡哈尼彝苗鄂伦春,裕固朝鲜傣阿昌鄂温克水德昂怒,基诺赫哲土布朗塔塔尔白回土家,达斡尔畲黎珞巴拉祜纳西塔吉克,哈萨克佤瑶撒拉中华民族五十六,柯尔克孜侗门巴五十六个民族的人口数(2000、2010年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五十六个民族的人口数(2000、2010年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亿人,其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亿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亿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万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万人,增长6.92%。五十六个民族的人口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单位:万人)●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壮族1617.88满族1068.23●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回族981.68苗族894.01维吾尔族839.94土家族802.81彝族776.23蒙古族581.39藏族541.60●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布依族297.15侗族296.03瑶族263.74朝鲜族192.38白族185.81哈尼族143.97哈萨克族125.05黎族124.78傣族115.90五十六个民族的人口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单位:万人)●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4个)畲族70.96僳僳族63.49仡佬族57.94东乡族51.38●人口在50—1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13个)拉祜族45.37水族40.69佤族39.66纳西族30.88羌族30.61土族24.12仫佬族20.74锡伯族18.88柯尔柯孜族16.08达斡尔族13.24景颇族13.21毛南族10.72撒拉族10.45五十六个民族的人口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单位:万人)●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20个)布朗族9.19塔吉克族4.10阿昌族3.39普米族3.36鄂温克族3.05怒族2.88京族2.25基诺族2.09德昂族1.79保安族1.65俄罗斯族1.56裕固族1.37乌孜别克族1.24门巴族0.89鄂伦春族0.82独龙族0.74塔塔尔族0.49赫哲族0.45高山族0.45珞巴族0.29民族●民族概念: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中国古代无此词,只用“族、族类”等形式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含义。西方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多源于希腊文ethnos,意即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借用汉语文的“民”、“族”两字翻译西方语言中的Nation一词,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而被普遍使用。民族●民族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或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等),或作为一个区域内所有民族的统称(如美洲民族、非洲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或作为多民族国家内所有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民族●民族有广、狭两义狭义的专指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斯大林于1913年给民族下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目前,全世界约有大小民族2千多个,其中中国有56个,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二.民俗的产生1、民俗民俗是一种具有传承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又称为民俗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记载,如《礼》、《史记》、《汉书》、《韩非子》…常称为“风”、“俗”、“风俗”、“习俗”、“民俗”,有时“风俗”与“民俗”并提。可见民俗与风俗是相通的。“风”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而形成。“俗”是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民俗或风俗的内容丰富,既有反映在民间歌谣、传说和故事里的风土民情,也有历代传承的风俗习惯。2、民俗的产生西汉学者班固在《汉书﹒地理志》解释:“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性欲,故谓之俗。”班固将风(即民风、风气)与俗(即习俗、俗尚)作了区分。他认为民风与风气的产生与人所处生态环境(即“水土”)的影响分不开;而习俗和俗尚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或人文环境(即“好恶”)的作用紧密相关。清代学者黄遵宪在《民俗》一文对风俗习惯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作过下述分析:“风俗之端始于甚微,博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而,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至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夫事有是非,有美有恶,旁观者或一览而知之,而”“彼国称之为礼,沿之为俗。及至举国之人,辗转沿锢于其中,而莫能少越,则习之囿人也大矣!”很明显,黄遵宪认为,风俗习惯对社会和人都具有巨大的约束力和潜移默化作用。美国学者森则纳认为民俗形成于史前社会。他在《民间的道路》一书中说:“原始人类为了满足需要开始活动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因为他们感受自然界的压迫与心理的痛苦,经过长期磨炼,形成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乃属于团体而非个人的。因而大众都能用他人的经验,达到一种共同的目的。由共同的目的逐渐变成风俗与同一模型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民俗的由来。”总结森则纳的观点可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民俗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第二,民俗并非个人的现象,而是属于集体的;第三,民俗是伴随人类社会形成而产生的。三.民俗的分类1.哥麦(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民俗学家)分为二大类:第一大类,传袭的民俗细分为惯习、仪式、信仰诸项。第二大类,心理的民俗只信仰一项。2、班尼(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民俗学家)分为三大类(《民俗学概论》):第一大类,信仰和行为包括天地、动植物、人类、人造物、灵魂与他生、超然的存在(神类及其他)、预言和占卜、咒术、疾病和民间药方十项。第二大类,习惯包括社会和政治的制度,个人生活的诸仪式,生业和工业,斋日和节期,竞技、运动和嬉戏五项。第三大类,故事、歌谣和谚语包括故事、歌谣和谣曲、谚语和谜语、谚语的谜语和地方的谚语四项。3、塞比约(法国民俗学家)分为四大类(《法兰西民俗》):第一大类:天与地包括天、星、天象、夜与空中精灵、地、山岳、森林、岩与石、地上各种奇异迹象、地下、洞穴…第二大类,海洋与江湖第三大类,动物与植物包括哺乳类野兽和家畜、野鸟、家禽、爬虫、昆虫、鱼类、树木、花草等。第四大类:人类与史实4.山狄夫(法国民俗学家)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物质生活民俗包括经济的物质(土地或城市、食料、居住)、生存的方法(劳动)、营利与财富。第二大类,精神生活民俗包括语言、民间知识及其应用、民间睿智、美学。第三大类,社会生活民俗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共同体、特殊联盟(政治、经济、竞技的)。5.柳田国男(日本民俗学家)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有形文化主要是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第二大类,语言艺术即口承文艺。第三大类,各种心理现象包括世界观、宗教信仰。6.陈锡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俗学家)分为七大类:第一大类,宗教第二大类,人事第三大类,生活第四大类,制度第五大类,生业与职业第六大类,社会第七大类,艺术。7.傅振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民俗学家)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社会生活包括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器用、一般生活)、风俗岁时(婚嫁、丧葬、祭祀、帮会、社交、节令、游戏、娱乐、游神赛会等项)、宗教信仰(佛、回道、基督、杂教,巫、迷信、忌讳)。第二大类,民间文艺包括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急口令,绘画、雕刻、铸造、陶瓷、建筑、音乐、戏剧、刺绣、编织。第三大类,丛谈包括传说、故事、寓言、神话、童话等。8.目前中国较流行观点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物质生活民俗包括反映人们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技术、工艺制作和衣食住行的各种惯习、仪式等。第二大类,社会生活民俗包括人类共同体的组织、制度、习惯法、节日、岁时风俗、婚仪、丧葬习尚、竞技、游戏。第三大类,精神生活民俗包括巫术、占卜、宗教信仰、禁忌、民间文学。四.民俗学的研究范围1.早期(1846年前后)最早的民俗学术语的是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他在1846年提出了“Folklore”(“民俗学”)一词。“Folk”—词,港台学者多翻译为“俗民”,带有贬义,指最下层劳动者。普通英汉字典则译为“人民”。当时,西方的传统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的口头传说、故事、歌谣等,或只限于落后民族的奇风异俗,或残留于文明社会中的“俗民”(Folk)的民俗。很明显,西方的传统民俗学是将社会上层即官方的民俗排斥在研究范围之外,而当时的学科名称只叫“传统学”。2.目前西方民俗学的研究范围自汤姆斯提出“Folklore”一词后一百多年,随学术研究进展,西方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已冲破传统界限而不断拓展,它既包括所有民间艺术种类,又包括一切的风俗习惯。所以,目前已扩大范围的民俗便成为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全部内容。3.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中国民俗学所研究的民俗文化不能仅限于西方传统民俗学的观念,需将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纳入其研究范围。中国民俗学所研究的民俗文化包括各民族的民间生活文化和上层(或官方、宫廷)的生活文化。从长远来看,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民间民俗文化。因为民间民俗文化地久天长、影响和制约着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城乡民众的行为方式。4.中国民俗文化的具体范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已消失或仅见于文献记载与口头传说的民俗,如汉族的“胎婚”、“冥婚”、“冲喜婚”,古代越人、僚人及云贵地区僚族、仡佬族的“产翁”习俗;其次,历代传承下来、仍流行于现实生活中、但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的民俗,如端午节的赛龙舟;第三,现实生活中新产生的、包括已被主体文化吸收的外来民俗,如“植树节”、“教师节”、“春节联欢晚会”、“啤酒节”、“教堂婚礼”、“圣诞节”…。综上,从整体上看,“民”既不应仅指“乡民”或“农民”,也不应单指“社会底层”或“原始民族”、而应函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全部成员。而“民俗”之“俗”,则指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约束、规范人们行为的文化现象。五.民俗学的调查研究方法1.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民俗学调研要求既坚持发展的、全面的和相互联系的辨证观点,又要用生产方式、社会冲突和矛盾的观点来阐释其产生、发展、变迁的原因,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它诸种因素的合力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民俗的社会调查(又称田野工作)基本方法:一是直接观察法。即深入民俗事象第一线,进行仔细的观察活动。它要求民俗工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阔的知识修养,并对观察对象展开详尽而准确的描写、绘图、摄影、录像等工作。二是深度访谈法。即与调查、受访对象交谈以获得真实材料。它有二种形式:其一,登门拜访;其二,召开小型座谈会。上述两种基本方法均要求调查者“三勤”:即眼勤、口勤和手勤。此外,民俗学调查也可借用社会学的问卷法。但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问卷数量要多;
本文标题:中国民族民俗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8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