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有感学号:14211739姓名:姚佳花学院: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班级:14级教育技术学1前言:在我阅读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这本书以后,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长久历史的积淀。由此,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萌生了极大的学习和钻研的热情,接着便又借阅了两本相关书籍,即《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和《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认真的阅读和思考以后,我决定以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个主题作为核心词来书写此次读书报告。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其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其特征表现如下:(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与希腊、印度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以政治、伦理为中心,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不追求知识上的功利主义,她不仅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且是“天人合一”思想占主导地位。从东西文化的比较中得出的结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在价值观取向上,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反功利,致力于人格的自我实现,贬低物质享受的价值,重义轻利。(2)道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中华传统文化,上溯其祖根,初创于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形于黄帝的“法道文化”,成熟于老子创立的“道德文化”,他们共同组成“以易阐道、以法论道、以德证道”三部曲,非常完美地构成中华道德文化大系统。所以,中华文化从本质上是道德教化的文化。(3)中国传统文化是善文化。早在商代的金文中,就出现过善字。中国古代先贤均秉持民本理性、人性至善的理念与追求。在民间影响广泛的《三字经》也传承了性善论,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成为民间草根主流观念。性善论和西方宗教关于人有原罪的性恶论本质不同。(4)中国传统文化是和文化。人是具有社会性的高等动物,个性不同,利益主体迥异,如何相处?中国古代儒家有一大法宝一“和”。孔子在论“和”的精神“和”2的价值时,继承了前贤“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相成相济”的思想,但又有新的发挥和升华。儒家还提供了一条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被国际哲学界、伦理学界推举为黄金律。对文化而言,其本身具有多方面的属性:(l)文化具有社会性。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并创立的,而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2)文化具有继承性。文化继承实际就是保存旧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从语言萌芽到信息网络化,从愚昧无知到现代文明,在走向文明的每一步无不镌刻着文化积累的痕迹。正是有了文化的积累,文化才越来越多样,各种文化形式才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以不断提升。正如贝格翰斯所言:“文化的细胞因为有了一种继承力,从而使文化代代传承。后代人将前代人所创造的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从而有利于文化的一脉相承”。(3)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不同,其文化必然各具特色。文化是个万花筒,我们熟知的中国八大菜系,中国追求色香味形养俱全,这是饮食文化;中国人爱喝茶和酒,就有茶文化和酒文化;各地民俗文化村有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企业和学校分别有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4)文化具有世界性。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文化相互开放和交流,如中国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到欧洲演出,欧洲观众不懂唱腔,但对舞台舞美和凄美的爱情故事如痴如醉,因为他就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成为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秀成份,也有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而强势文化是引领一个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强势文化的代表应该是具有强势文化的特性,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引导其所在社会环境的进步与发展。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产生的强势文化的代表,例如领导人、官吏、教师、商人等等一系列人物的思想是弱势文化的文化特性,由其所引导的国家民族的兴衰,地方社会的和谐,人才的基本素质,以及经济的发展,必定也是处在弱势地位的。二、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3随着时代的急剧变化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实现文化现代化的变革,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和现代化转变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环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更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潜质的发挥。更好的利用自身建设的完善保障中国传统文化属性中优秀品质得以发扬,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服务。(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土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极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兼容性。由于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能量。在解决当代世界性的问题,诸如重新构建政治经济新秩序,化解不断升级的国际冲突,缓解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摆脱物质万能的西方文化的束缚,解决日渐突出的人类精神信仰危机,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显现出重大的整合价值。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蕴涵在五千年沉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大多数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譬如说中国的孝道,与之相关的尊重权威,以及集体主义等理念。中国文化特有的感召力与吸引力以及具有的广泛社会基础使其具有强大的辐射力。而软权力的核心就是文化价值认同,特别是对于中国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中发挥独特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性。古希腊的思想家热衷于探究自然的本性和规律,古印度的思想家追求超越人世的彼岸世界,而中国的思想家们则沉溺于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中,他们敏锐目光的投放处是人类自身,讨论人的存在状态和理想价值,探究人的命运和希望。与西方文化相比,其人文性倾向比较严重。海外移民群体对身份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的是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也就是属于哪类文化体系或属性的认同。作为社会人,我们有自己的社会身份,也有文化身份,只有确定了文化身份,你在这个世界上才能发出独立的声音。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衰微,不足以应付急剧变化的时代。对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知才能谈及中国文化之复兴。如果说中国人无能保存其原有价值的东西,则很容易让别人怀疑他有能力以接受外来的有价值的东西。正是其人文精神支持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某种形式存在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才得以延续,不至于中断。4(2)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文化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建立起自己的本质观。中国人则相反,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在中国文化中,儒家强调“和谐之境”,道家强调“妙道之境”,佛家强调“圆融之境”。和谐、妙道、圆融之境,是三家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和谐。社会和谐是传统文化蜕变后的进步。(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季羡林先生曾指出,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保持了未曾中断的文化传统的国家,之所以如此,不外乎内外两种原因。内因是: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外因是:不断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外来文化与之交流。对于处在全球化形势下的当今中国文化来说,这内外两个因素仍然是缺一不可的。(二)传统文化要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转变必须立足于新的实践传统文化要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转变必须立足于新的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曾经的中国不仅有四大发明,不仅有繁盛的唐朝,鼎盛的清朝,更有传统文化支撑起来的具有神秘色彩的中国东方。几经转折,文化属性中的民族性、多样性让中国文化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和08奥运会的契机,进一步迈进国家化大国形象,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匹配大国形象的重要体现。既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这么多合理性和先进性的东西,我们在文化建设中需要“质”因素的发挥。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便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得到认同,在实现其文化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才能呈现它的优秀属性,从而更好的推动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从国内看,国学被崇尚,百家讲坛的火热现象正是反应国人道德文化的缺失,是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和对新文化体系的渴求。从国外看,随着中国国力的全面提升,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各国民众认识中国及其文化的兴趣也日渐浓厚,由此汉语学习热也蓬勃而起。国家决策者敏锐地捕捉和把握战略时机,全面启动了以创办海外“孔子学院”为主要形式的汉语推广战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现代和平发展理念等文化在海外找到了载体,以传播的形式解读大国形象,正如北京是首都的符号,中南海是中央政府的符号,沙滩红楼是五四新文5化运动的符号一样,孔子学院己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播符号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这些外在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的优秀部分得到呈现提供了有力有利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完善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过客观规律的过程。文化建设中,就是要把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负向影响将到最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进而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的强大,不仅要靠强大的经济支撑,更少不了完善的文化体系。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研究正是基于从文化层面来衡量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有了日渐完善的文化体系做保障,更有利于为世界文化所认同,饱含中国元素的传统文化才更好的与世界接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结合时代要求,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也指出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文化繁荣的重大意义。一方面伴随着全球化浪潮迭起,“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因此,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出具有强势文化属性的文化,从而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这种价值体系的文化属性一旦形成,必然会长期支配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是一个涉及灵魂归宿的形而上的探索,它不仅是一种认知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价值信仰,一种承诺和坚守。另一方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离不开对文化路径的探索。而文化的现代化绕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拷问与超越。三、总结与展望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根据农业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总结出一系列思维定式、审美取向、道德伦理、人生信条和处世原则,这便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历代中国人践行这些价值观,不仅一直约束自己的为人处世,而且自觉维护和传承这些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至今仍然鲜活地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今天,只有从这些文化基因中萃取精神符码,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6再凝练,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具有民族个性和生命活力。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崛起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强势文化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文化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历史的进程,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同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应当做的是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法制和人权,既吸取世界文化的经验教训,又赋予中国文化特性,以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参照世界各国文化价值发展的趋势,根据时代前进的方向,学习和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包括优秀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和巨大生命力、创造力的伟大民族,拥有深厚的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8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