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中国现代史资料(高考真题与史料).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次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A:反对美苏争霸•B:开展全方位外交•C:倡导求同存异•D:重组大国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放弃“一边倒”政策•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下示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从社会背景、哲学背景、思想文化背景三个层面粗线条地勾勒“心学”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一)社会背景朱元璋开国之初,在政治上强化君主独裁,大兴党狱,杀戮功臣,至成祖永乐和宣宗宣德年间,又建立内阁制度,削夺诸王权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明代中期,政治极度黑暗,宦官专权,党派倾轧,以至“公道沦亡,人心败坏,凶气参会,群邪翕谋”。[1]狭隘的政治空间,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明代士人书家对纲常名教产生了质疑,以天下为己任,维护大一统政权,不再是明代士人的基本人生理想和最终追求,他们的心态开始内转,开始走向自我和追求生命本真。王阳明在不背离儒家传统和理学精神的前提下,对儒学和理学进行了自我式的发挥,提出“心即理”、“致良知”之说。王阳明“心学”的本意,是要把伦理纲常灌输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使之成为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像程朱理学那样,把伦理纲常说成是外在于人们心灵的道德约束,像绳索一样束缚着人们。这一理论标志着士大夫的追求由外部世界进一步地转向内心世界,成为催生明中期以后学术文化思想的媒介。明人焦竑曾说:“王学一出,闻者豁然如披云雾而睹青天也。”[2](二)哲学背景明代统治阶层利用儒、释、道宗教道德伦理各自所具有的宗教规范及各自的社会功能,来做为其统治服务的工具。由于佛道两教的发展由前代至此时期处于冷落期,两股宗教力量为了自身发展而积极向儒学理论靠拢,学习儒学的伦理价值观,并与其忠孝道德伦理观念相融合,向世俗化人群容易接受的层面发展。儒学完成了由程朱理学理气论向王氏心学心性论的转变,宋元时期的儒学程朱理气论渐渐褪色。儒、释、道思想学说的世俗化倾向是它们共同的显著特点。他们的思想学说以通俗化的方式在社会广泛传播,并影响渗透到平民百姓的文化思想的各个层面。(三)思想文化背景明代大力实行八股取士制度,采取极为严厉的高压政策。把程朱理学作为明王朝的政治思想,明确地提倡尊经,奉程朱理学为正宗。从此以后,程朱理学成为文化领域的无上权威,时时禁锢着人们的言行和思想。成化、弘治年间,天下有识之士抛却了程朱理学对文人的桎梏,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整个思想文化界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明代“心学”与禅宗相结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士人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A项,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辩护人的说法打动了陪审团,获得了多数陪审员的支持,而后陪审团投票、陪审法庭最后宣判无罪,这个司法审判过程是民主的,可以反映出雅典“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故A项正确。•B项,该项主要涉及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对于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而言,民主是遥不可及的。故B项错误。•C项,任何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对于彼时的雅典而言法律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工具,是注重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注重保护平民的利益。故C项错误。•D项,由材料可以知道雅典的司法审判严格遵循民主程序(辩护人辩护—陪审团投票—陪审法庭宣判)。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著名学者阮炜教授认为,苏格拉底跟民主政权的关系甚为紧张,民主派有充分的理由惩罚他,甚至处死他。但从流传下来的文献看,民众最初并非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仅判他有罪;只是在他讲了一些挑衅性甚至羞辱性的话以后,才在第二轮投票中判他死刑。材料反映出雅典A.形式上直接民主的弊端B.以法律维护民主派利益C.司法程序十分严格缜密D.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我国有大量海外移民,他们向国内亲属汇回职业所得,成为数目惊人的侨汇。在侨乡大省福建,旅居海外者约1100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英国、以色列和东南亚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每年他们汇回国内的外汇数目巨大。在举行的“改善金融生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研讨会”上,曾有与会人士透露,每年福建省的侨汇至少有200亿元。•汤显祖的“情至说”,是晚明思想解放的代表学说之一,深受李贽“童心说”和罗汝芳“生生之仁”学说的影响。汤显祖认为,“情”是宇宙间极为重要的一种力量,可以达到教化世人目的。“情”之所以具备如此强大的社会功能,是汤显祖认为“情”是一种“生生之仁”。因此,不需要人为地节制“情”,相反,可以发挥至善之“情”的强大力量,最终实现上下和谐、人人相亲的“有情之世界”。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令》,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后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这一变化A、维护了失业群体的独立精神B、缓解了政府财政赤字压力C、忽略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D、奠定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基础•从近代东南沿海居民异乡创业起,侨汇便开始输入国内。当时侨乡经济发展水平低,侨汇主要用于侨眷养家糊口。以往关于侨汇的认识主要也是“旅居海外的华侨从事各种职业所得,主要用于赡养国内眷属的生活用款”。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侨乡地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以往“雪中送炭”的侨汇更多扮演着“锦上添花”的角色。侨汇的用途也逐渐扩展为投资实业和捐建慈善公益事业。在侨眷集中地区,侨汇对于繁荣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公益事业更发挥了突出作用。世界银行专家认为,正是由于大量侨汇回流,输出移民的发展中国家有效改善了居民教育卫生设施。他还认为,侨汇带来稳定的外汇流入,可以改善一个国家借外债的资信度。范文澜先生把中国的士阶层分了四种。第一种是学士,他们著书立说,创造文化。第二种是策士,就是政治家、说客,如苏秦、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谋生。第三种是术士,是指拥有各种专门技能者,中国古代对这些专门技能认为是第一等的,如相面、阴阳、五行等。第四是食客,他们流品最杂,人数最多,甚至包括鸡鸣狗盗之徒。战国秦汉,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文明的发展,使文化事业专门化了,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文化角色,即士人,他们主要承担文化;同时,国家行政组织的进化使国家行政也专门化了,由此出现了专门的行政人员——新式吏员群体。由此,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儒、吏分途这样的历史性事件。儒生与文吏汉尊儒之后,士阶层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但帝国实际又是儒生文吏兼收并用的。王充在《论衡中》比较儒生与文吏之间的区别,“取儒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史资料(高考真题与史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8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