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__油田开发地质学__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11、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由地壳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如玄武岩等。变质岩: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各类岩石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内力地质作用影响下,经受较高温度和压力作用后变质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过风化、剥蚀等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形成的岩石,如砂岩等2、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岩浆、变质等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3、相对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4、层理构造:沉积物沉积时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而产生的层状构造。水平层理:细层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互相平行,形成于较安静环境,如河漫滩、泻湖、沼泽、海湾。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相似,但出现在砂岩、粉砂岩中,常伴有冲刷现象,它形成于急流、水浅的强水流条件下。斜层理(交错层理):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是水或风形成的沙纹或沙波埋藏后在岩层剖面上呈现的构造特征。常作为水流动态(流速、方向)和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5、石油:由多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天然气: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多与生物成因有关。天然气分类:聚集型: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离散型:溶解气、固态气水合物、煤层气6、生、储、盖、圈、运、保无机生成说:宇宙说:随着地球的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的岩浆吸收,最后凝结在地壳中形成石油碳化物说:高温的碳和铁变为液态,反映生成碳化铁,保存与地球深处,地下水向下渗透,与之反映生成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即为石油岩浆说:基性岩浆冷凝时合成碳氢化合物,使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聚合成饱和碳氢化合物有机生成说:早期:有生物化学为主要动力,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步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输到邻近的储集层中,晚期有机生成说:石油是沉积有机物质被埋藏后,达到一定深度和温度,在热力加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而来的主要依据:油气分布与岩石类型(沉积岩中);纵向分布(时间上);成分特征;某些稀有金属特征;油层温度特征(很少超过100oC);形成时间;近代沉积物中的观察结果。7、沉积有机质以细菌和藻类最佳大致分为腐泥型(石油)和腐殖型(天然气)两大类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根据C、H、O元素分析结果,分为三类:1型:原始氢含量高而氧含量低,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多,母体主要来源于藻类和水生低等微生物,生油潜能大2型:原始氢含量稍低,中等长度直连烷烃和环烷烃多,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生油潜能中等3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低而氧含量高,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不利于生但具有生气潜力。28、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9、油气生成地质条件:大地构造条件:在长期持续下沉过程中伴随有适当的上升,沉降速度与沉积速率相近或前者稍大时,能久保持持续还原环境,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岩相右地理条件:海相环境中:浅海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右地理环境陆相环境:深水—半深水湖泊相是陆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域,在近海地带的深水湖盆是最有利得生油坳陷陆海过度相:三角洲发育部位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古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生物的繁殖发育,是油气生成的有利条件之一。动力条件:细菌活动:细菌的作用实质是将有机物质中的氧硫氮特别是氢富集起来细菌和催化剂均是在特定阶段作用较为显著,加速有机质降解生油、生气。放射性作用可不断提供游离的氢温度与时间是一对同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温度是最持久和最有效的作用因素。,10、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及一般模式(现代生油四个模式)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深度:沉积界面—1500m温度:10-60C动力:细菌活动反应性质:生物化学降解主要产物:少量烃类和挥发性气体以及早期低成熟石油和大量干酪根。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深度:1500—4000m温度:60—180C动力:热力作用和粘土的催化作用反应性质:热降解主要产物:大量石油和湿气、挥发性物质、残留干酪根。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度:4000-7000m温度:180-250C动力:热力作用转化反应性质:石油热裂解与热焦化主要产物:大量C-C链断裂,液态烃急剧减少。生成少量水、二氧化碳和氮深部高温生气阶段:深度:6000-7000m温度:250动力因素:热力因素转化反应性质:变质作用主要产物:生成稳定的干气甲烷、固态沥青和石墨。11、储集岩必备的两个特性为孔隙性和渗透性。岩石的孔渗性是反映岩石储存流体和运输流体的能力的重要参数。孔隙度:孔隙体积与储层岩石体积之比依据孔隙成因,分为原生孔和次生孔两种依据孔隙相互之间关系,将储层孔隙分为相互联通的孔隙和孤立孔隙3据岩石中的孔隙大小及其对流体作用的不同,将孔隙划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按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分为: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12、依据孔隙大小和连通情况,分为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率)或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总孔隙度越大,岩石中孔隙空间越大)有效孔隙度(率)或连通孔隙度:岩样中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连通孔隙体积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13、岩石渗透性:一定压力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绝对渗透率:(K)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且流体的流动符合达西直线渗滤定律时,所测得的渗透率对于液体:K=QuL/(P.-P)A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用Ko、Kg、Kw表示相对渗透率:(Ko/K、Kg/K、Kw/K)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14、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渗透率一般随有效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碎屑岩储集层: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的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碳酸盐岩: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无明显关系15、饱和度:油、气、水在储层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So、Sw、Sg)。束缚水饱和度(Swc):油气储层中所含有的一定数量的不可动水的饱和度关系:随着该相流体的饱和度增加,其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均增加。16、碎屑岩碎屑岩储集层主要包括各种砂岩、砂砾岩、砾岩、粉砂岩等碎屑沉积岩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是影响储集岩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喉道类型:孔隙缩小型:孔吼比接近1,颗粒支撑,漂浮状,φ,k高缩颈状吼道:孔吼比大于1,颗粒支撑,漂浮状,φ高,k中片状或弯片状吼道:孔吼比接近1φ、k低管束状吼道:孔吼比接近1φ、k极低4喉道和空隙的不同配置关系可以使储集层呈现不同的性质17、毛细管压力曲线:毛细管压力与孔喉半径的关系:pc=2σcosθ/R水银饱和度与水银体积关系:S=V/φVf排驱压力(pd)孔喉系统中,最大连通孔隙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最大连通孔隙喉道半径:(Rd)饱和度中值毛细管压力(pc50)孔隙喉道半径中值(R50)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束缚水饱和度)退汞效率=Sr/Smax18、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能的因素:沉积环境:(主要因素)碎屑颗粒的成分:一般由性质坚硬、遇水不溶解不膨胀、遇油不吸附碎屑颗5粒组成的砂岩储油性能好;反之则差。岩屑颗粒的度和分选程度:在一般情况下,颗粒的分选程度越好,孔隙度和渗透率也越高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当岩石由等大小的球体颗粒组成时,其孔隙度与颗粒大小无关杂基含量:杂基含量大的砂体孔渗性较低。沉积构造:平行于层面渗透率最大,垂直于层面渗透率最小成岩作用:(次要因素)机械压实作用:压实强度增加,砂岩孔隙度明显降低胶结作用:胶结物的成分含量及胶结类型、产状对储集性能有影响。溶解作用:次生溶孔的形成可表现为对岩屑颗粒的溶解。19、盖层类型:a按岩性分类(1)泥质岩类盖层:泥岩、页岩等,粒细、致密、渗透率低是良好的盖层(2)蒸发岩类盖层:盐岩·膏岩是最佳的类盖层(3)碳酸盐岩类盖层:泥灰岩、泥灰砂岩,但易溶蚀形成缝洞其他类盖层:铝土岩、火成岩、煤层等b按分布范围分类(区域性盖层局部性盖层)20、盖层封闭油气机理:物性封闭、超压封闭、烃浓度封闭。21、初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向储集层或运载层中的运移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中后的一切运移22、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途径•方向及时期相态:石油初次运移时的相态以游离相站主导地位,而水溶相气溶相居其次。天然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水溶相和游离相动力:正常压实产生的剩余流体压力、欠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渗淅作用、胶结和重结晶作用、扩散作用、毛细管压力、构造应力。方向:对于一个碎屑岩沉积盆地,从微观上看,泥岩-砂岩从宏观上看深部-浅部,盆地中心-盆地边缘。通道:较大孔隙和微层理面、微裂缝、构造裂缝、断裂、有机质或干酪根网络时期:初次运移的时期是指烃源岩从开始排烃到终止排烃的整个时期,主要时期是有机质热演化成熟阶段:晚期压实吸收阶段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烃源岩能够有效排出烃类的厚度,一般认为是10-30米。623、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阻力•通道及方向相态:石油主要呈游离态,也可以有水溶相和气溶相天然气存在于水溶相、油溶相、气相和扩散相油相发生二次运移的临界饱和度为10%-30%是合适的阻力:毛细管压力、吸附力动力:浮力、水动力、构造应力、分子扩散(浓度差存在)通道:连通孔隙、裂隙、断层、底层不整合面方向:石油和天然气总是沿着渗透性最好、阻力最小、从高流体势区向低流体势运移。从盆地整体上看,油气运移的方向总是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和盆地中的古凸起运移,由深部底层向浅部地层运移。24、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二次运移是初次运移的继续--连续的过程;一般,大规模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二次运移三个阶段:油气到达圈闭之前在运载层中的运移、油气在圈闭范围内的运移、油气藏遭破坏和改造造成油气再分布运移。油气二次运移距离的影响因素:区域构造背景;储集层的岩性、岩相变化、地层不整合断层分布及其性质、水动力条件等。25、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一各场所。圈闭组成:储集层、盖层、遮挡物圈闭大小度量:最大有效容积(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26、油气藏:指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含水边界:油水界面与储(油)层底面的交线(以内无水)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油)层顶面的交线(以外无油)27、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展开)充足的油气来源(烃源条件):(烃源岩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组合形式)。生油岩体积大(生烃面积大、生油层系厚),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热演化程度较高,烃源岩排烃效率高(生油层和储集层接触面积大,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强,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储集层中,其上有高质量的盖层,能阻止储集层中油气向上逸散)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能畅通地排出,及时地输送到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高,厚度大而稳定,能确保油气不会向上逸散有效的圈闭:圈闭有效性——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只有那些在油气区域性运移以前或同期形成的圈闭,对油气的聚集才是有效的7一般情况下,圈闭所在位置距油源区愈近,愈有利于油气聚集,圈闭的有效性愈高必要的保存条件:地壳运动、水动力、岩浆活动28、油气藏的类型:依圈闭成因为主要依据,可分为构造、地层、岩性三大类油气藏构造油气藏:背斜构造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岩体刺穿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断层对油气藏作用:封闭作用、通道和破坏作用地层油气藏:(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或物性在横向(侧向)发生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岩性尖灭油气藏(储层沿上倾方向岩性变化或者物性变差)、透镜体油气藏29、油气田勘探程序:区域勘探、圈闭预探、油气田评价勘探、滚动勘探开发30、钻井地质井别划
本文标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__油田开发地质学__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9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