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九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
第1页(共31页)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第1课.《家》周国平一、字词积累:琐屑(xiè)休憩(qì):休息冥(mínɡ)想萦(yínɡ)绕举止泰然黯(àn)然失色二、文章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由对人生的比喻引出对家的思考,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2-16):由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抒写作者对人生对家由浅入深的哲学思考。第一层(2-6):由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实况深入思考,得出家是一只船的结论。第二层(7-12):由人生是一次远航想到家是温暖的港湾,是休憩的乐园。第三层(13-16):用“永远”一词把家的本质特征给以鲜明的定位――家是永远的岸。三、重点句子剖析:(1)总结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剖析】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既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话题提出的引言。(2)过渡句:那么,家是什么呢?【剖析】设问句,引起下文作者对家的三个层次的认识和思考。(3)中心句:家是一只船。【剖析】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是因为家是庇护者,带领我们穿过风雨险阻。(4)中心句:家是温暖的港湾。【剖析】本体是家,喻体是港湾。对人们来说,家是人生旅途中的憩息地,在我们劳累时给我们慰藉。(5)中心句:家是永远的岸。【剖析】本体是家,喻体是岸。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6)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影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剖析】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处,使作者的阐述更具说服力。四、问题探究: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答: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面几个比喻的基础。“家是一只船”,这个比喻的前提是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面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都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家是温暖的港湾”,这里家是本体,港湾是喻体。而港湾这个喻体是以家是一只船为前提的。因为航行中的船是需要港湾停泊休息。所以这个比喻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家是永远的岸”,这个比喻是“家是温暖的港湾”的深化,是三个比喻所传达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是对前两个比喻的承接,又是对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港湾,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答: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五、写作特点:(1)每一小节都是先记叙后抒情议论,表达作者对“家”的理解,从结构上看形式整齐,浑然一体。(2)文章运用比喻、设问和引用(故事、名言)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和表现力。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林希第2页(共31页)一、字词积累:潸(shān)然泪下采撷(xié)贫瘠(jí)栖(qī)身困厄(è)震慑(shè)二、文章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交待石缝间生命的由来。第二部分(2--7):分写——说明原因。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写生命的顽强。第三部分(8--10):总写——诠释和理解。解释石缝间生命的意义。三、整体感知:石缝间的生命生物学哲学美学野草细瘦薄叶叶下生根生命是一种本能,生命理应得到尊重。感动、怜爱蒲公英改变形态柔韧强固生命就是拼搏。尊敬、敬畏松柏盘根错节伤痕累累生命是顽强的。赞叹四、问题探究:1.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原因:石缝间的生命敢于去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作用:是文章的文眼,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2.为什么文章开头说石缝隙间的生命是“倔强的生命”?答:“倔强“是文章的情感基调。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石缝间的生命能够在逆境中成长,获得生存的能力;又能给世间万物以鼓舞,使人奋发图强。3.文章第四自然段中的“本能”指的是什么?答:是指野草可以在贫瘠的石缝中生长。4.第五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指什么?答:被规定着指环境使生物只能生长在石缝间,是指环境对生物成长的限制、约束作用;又被环境改变着指环境使生物成为战胜环境的强者,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5.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答: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6.“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答:“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7、为什么说“石缝间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又是美学的”?答:作者用三个学科的概括,揭示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的认识价值。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具有生物学的认识价值,是指石缝间顽强的,不可遏制的生命所表现出生命本能的尊贵,“生命又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具有哲学的认识价值,是指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生命为环境制约、改变、但强者以自己的拼搏战胜环境,去赢得自己的空间。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具有美学价值,是指顽强拼搏的生命不仅以自己蓬勃的生长点缀了荒山枯岭,“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五、中心思想:这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抒情散文,涌动着对高扬的生命力的礼赞,石缝间的生命所面临的生存条件异常艰难、严峻,但正是在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显示出的震慑人心的非凡力量感动着我们。六、写作特点: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2.对比。(如“石缝间的蒲公英”和“田野上的蒲公英”的比较。)3.文章语言有内涵。第3页(共31页)七、拓展延伸:1、交流你所知道的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伟人。⑴贝多芬28岁起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他的《命运交响曲》就是他与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⑵张海迪5岁患脊髓,胸部以下瘫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前,她没有沮丧沉沦,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自学医术、自学大学课程,创作了很多作品。2、关于文章内容的名言: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生活就象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wān)绔(kù)少伟男。———王宝池《劝学》第3课.《废墟的召唤》宗璞(pú)一、字词积累:废墟(xū)远瀛观(ɡuàn)甲胄(zhòu)停滞(zhì)嗫(niè)嚅(rú)怅然(chànɡ)迤逦(yǐlǐ):曲折连绵绮(qǐ)辉窸窣(xīsū)碣(jié)石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琥珀(hǔpò)二、文章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及作者的感慨。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表现作者的忧患、惆怅及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第三部分(11—19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第四部分(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三、重点句子剖析:1、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剖析】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2、“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剖析】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射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读来耐人思索。四、问题探究:1、浅谈文中对比鲜明的景物描写:(1)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斜阳无力,田地干皱,断石残碑,枯荷衰草。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寂寥,凄切。(2)“空中一阵鸦噪……摸得着的寒意”这段(第9自然段)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3)“迤逦行来,已到水边……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远处的晚霞和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反衬了废墟的荒凉和清冷。这里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实描绘,也传达出了作者迫切希望改变的心情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4)“通红的火球消失……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作者笔调由冷暗阴沉转为浓墨重彩。用“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对充满活力的新生活的向往。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积极投入改革建设的洪流中。五、中心思想:作者将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第4页(共31页)第4课.《更浩瀚的海洋》纪伯伦一、字词积累: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撇(piē):从液体表面上轻轻地舀.萋(qī)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怜悯(mǐn)安谧(mì)玛瑙(nǎo)啻(chì)二、问题探究:1、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答:“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2、“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1)、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世者(2)、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轻浮的乐天派(3)、捡死鱼放回大海——虚伪的慈善家(4)、沙滩上一遍遍重画自己的想象——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5)、撇去泡沫倒进玛瑙缸——追求虚无的空想家(6)、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微声响——不懂价值、自以为是的庸人(7)、把头埋进沙子中——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答:通过“不配、离开、无法沐浴、要小心、远远的、不宜、最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是鄙弃和否定。4、“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答: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5、“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第5课.《诗两首》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一、字词积累:娄(lóu)咽(yè):声音受阻而低沉二、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三、作品赏析1、词的上阕(1)行军的自然环境:西风、雁鸣、白霜、淡月----------清寂苍凉(2)红军的出征情形:马蹄声、喇叭声------------------刚劲悲壮“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了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咽”:写出了军号声干涩断续,表现了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显示出面临战情的庄严肃穆气氛。(3)主旋律-----由画意和乐感相互融渗而化成的沉郁悲壮的情感基调。(4)概括:描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2、词的下阕(1)揣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蕴?大意:不要说这雄伟险要的娄山关真的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如今红军迈开脚步重新越过。写娄山关之险要,是为了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了遵义会议带来的巨大变化。(2)讨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艺术效果。表达方式:描写、
本文标题:九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9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