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材料汇总(有答案)
1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学习资料18《孟子》两章姓名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还主张“性善”论。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18-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发[起,被任用]于[介词,从,被]畎亩[田亩,田野]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中,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殷王武丁寻到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选拔]于版筑之间,胶鬲[起初贩运鱼和盐,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他又辅佐周武王]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即管仲,原为公子纠的臣子,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君位,纠失败了,管仲被关押,齐桓公知其有才,起用他做相]举于士[狱官],孙叔敖[春秋是楚国人,隐居海滨,庄王知其有才能,用他为令尹]举于海,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双逃到楚国。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举于市[市井,集市]。故天将降[赋予,下达,交付。]大任[责任]于[介词,给]是[代词,这]人也,必先苦[使动用法,使……痛苦]其心志[意志,感情。],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其筋骨,饿[使动用法,使……饥饿]其体肤,空乏[使动用法,使……无资产而受贫困之苦]其身,行[行动]拂[违背,阻碍]乱[使动用法,使……错乱]其所为,所以[介词,凭借]动[使……心动]心忍[使……坚韧]性,曾[同“增”,增加]益[增加]其所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人恒[常常]过[过失],然[代词,这样。]后[以后]能改;困[困扰,忧愁]于[介词,在]心,衡[同“横”,阻塞,不顺]于虑[思绪],而[连词,表顺承。]后作[奋起,指有作为];征[征验,显露征兆]于色[脸色,表情上],发[表达]于声,而后喻[了解]。入[内部。国内]则[连词,如果]无法家[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士,出[外部,国外]则无敌国外患[灾难]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使……生存]于[介词,在]忧患,而[连词,表并列]死于安乐也。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答]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答]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答]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5.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答]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全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答]围绕“成材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可。7.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也能成才”;现在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既有积极上进的主观因素,再加上良好的客观条件(顺境)更能促进人成材的观点来说,辅之以事例,言之成理即可。8.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有不同的见解,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时候,有些过错是没有机会来改正的,2所以,我们不能老是以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尽量避免出现任何差错。9.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答]18-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五)、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3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十一、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19、鱼我所欲也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2、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仗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3、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兼得】,舍鱼而[连词,表顺承]取熊掌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加重肯定语气]。生,我所欲也;义[大义,正义的行为],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胜过,超过。]于[介词,表比较]生者,故[所以]不为[动词,做,干]苟得[苟且求得(生存)]也;死亦我所恶[厌恶]也,所恶有甚于死,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同“避”,躲避]也。如[如果]使[假使]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欲莫[没有]甚于生者,则[连词,表承接,那么,就]凡[副词,用在句子开头,表总括,凡是]可以[介词,用]得生者何不用也[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那么]凡[全,一切。]可以[介词,用。]辟患者何不为也?由[介词,通过,凭借,根据]是[代词,指生存的办法]则生而[连词,表转折]有不用也,由[由于]是[代词,指前面所说的情况。]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代词,指前面所说的情况。]故[所以,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仅,止]贤者有是心[想法]也,人皆有之[代词,指“是心”],贤者能勿丧[丧失]耳[兼词,“而已”的合音,罢了]。一箪[古代盛作物用的竹器。]食,一豆[古代盛肉或羹用的器皿]羹[带汤汁的肉。],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语气助词]而[连词,修饰。]与[给。]之[代词,指“行道之人”。],行道之人[指过路的饥民。]弗受,蹴[cù,用脚踢]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不屑一顾]也。万钟[钟,古代量器名。万钟,比喻优厚的俸禄]则[连词,表假设。]不辩[同“辨”]礼义而[连词,表修饰]受之[代词,指万钟之俸],万钟于[介词,对于]我何加[好处,益处]焉?为宫室[泛指住宅]之美,妻[正妻]妾[小老婆]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4“德”,感激]【于】我与[同“欤”]?乡[同“向”,从前,过去]为身死而[连词,表递进,也]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代词,这,此。指上述不顾礼仪追求成万钟之俸的行为]亦不可以[介词,把]已[停止]乎?此[代词,这]之[代词,指“万钟不辨礼仪而受之”的做法]谓失其本心[羞恶之心]。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舍生取义”毕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孟子认为“舍生取义”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如果生和义可以同时兼得的时候,孟子认为则应该“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文中体现了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说。[答]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4.怎样评价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答]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5.课文中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答]意在
本文标题: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材料汇总(有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9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