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导学案
1/1421《曹刿论战》导学案【温馨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习目标】1、积累“鄙”“间”“狱”“以”“之”等重点文言词语意义或用法。2、诵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分清详略安排的材料,并能说出这样安排的好处。【学法指导】先利用字典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再结合文下注释,联系上下文,调动文言词语储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人物形象,弄清材料安排特点。【资料链接】1、背景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都在今山东境内。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三十五;鲁是二等国,曾并九国。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前此两年,齐桓公(即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齐桓公后来却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为历史佳话)。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当时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第二年春又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2、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左传》《战国策》等的2/14密封线内不得答题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是甲骨卜辞(刻在甲骨上的占卜之事),再由《尚书》到《春秋》发展到《左传》,被确定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作为一部历史著作,作者却很像一位故事讲述者,有时很由戏剧性,甚至带有迷信色彩时有些象志怪小说。它不只是记录历史事件,还表达了对历史的理解和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事件和人物作出道德伦理的评判,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自主学习】1、为加点字注音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孚.()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2、朗读课文,翻译句子: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⑵肉食者鄙⑶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⑷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⑹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⑺公将鼓之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143、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合作交流】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3、文章涉及的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然而对战斗过程的描写极其简略,这是为什么?【班级展示】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质疑探究】听完小组发言,提出疑问,有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学生再次探究,教师及时点拨【知识建构】4/14密封线内不得答题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达标反馈】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③肉食者鄙(..)④衣食所安.()⑤小惠未徧.()⑥神弗福.也()⑦公将鼓.之()⑧遂逐.齐师()⑨既.克()⑩彼竭我盈.()⑾公问其故.()⑿何以.战()⒀故克.之()⒁必以.分人()⒂小大之狱.()⒃公与之乘.()⒄公将驰.之()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①②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①爱国将领:②评价:5、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5/14备--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的哪一件事?22《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帮助学生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学习重点]字词积累;朗诵体味语言艺术;问题推想。[学习方法]以读代解;以读代译;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其涉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西汉时,经刘向整理,共三十三篇。2、题目解说邹忌,战国时齐国人曾任相国。“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纳”采纳、接受;“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接规劝,使之改正错误。二、落实基础知识(注音)窥()镜间()进期()年谤()讥寝()三、课文理解1、翻译下列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吾孰与徐公美:忌不自信:朝服衣冠: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6/14密封线内不得答题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填空。这篇课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的道理,进而讷谏齐王纳谏,使齐国()的事。邹忌用的是()的方法,得出了()的结论。四、体味语言。对于邹忌的询问,其他人的回答怎样呢?朗读这三句话,体会三者在语气上的区别。五、课堂反思7/14《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学习类比方法;2、学会评价人物。[学习重点]1、了解人物性格,正确描写,侧面描写[学习难点]人物分析[学习过程]一、理解课文,分析人物1.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回答的?2、邹忌的态度怎样?为了证实妻、妾、客的话采取了哪些行动?得到了什么结论3、由此,他想到了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讽谏齐王的?他的结论是什么?4、邹忌见齐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5、文中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属于说明描写?有说明作用?6、你怎么评价齐王?二、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8、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谏”?9、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三、课堂反思。8/14密封线内不得答题23《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三、知识链接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四、学习过程(一)、自学检测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9/14物之一。2、给加线的字注音: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3、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①于()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②而()A、面山而居。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C、聚室而谋曰。③其()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C、帝感其诚。5、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二)、能力提高(站一站,踮一踮,跳一跳,你能行!)1、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怎样评价愚公?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10/14密封线内不得答题3、河曲智叟和愚公的妻子都反对移山。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的理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三)、学习反思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2、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3、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4、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11/14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五、作业布置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12/14密封线内不得答题24《关雎》《蒹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二、知识链接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
本文标题: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69951 .html